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落,这里虽与世隔绝,但生活着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是从全国各地来到这座城市求学的大学生,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选择在这个偏远而寒冷的地方租住。这个村落的冬天异常严寒,温度常常降至零下几十度,正所谓“冰窟窿”。
余跃就是其中一员。他来自南方的一座小城,三年前考入了这所大学。初来乍到时,他对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新奇和期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艰难逐渐显现。为了节省开支,他和几个朋友合租了一间破旧的砖瓦房,房子虽然简陋,但总算有个避风的港湾。
每天早晨,余跃都要穿过积雪覆盖的小径,走到村口的公交车站。寒风刺骨,他裹紧了大衣,依然冻得瑟瑟发抖。这段路程他走了无数次,但每走一次,都是一种煎熬。
“今天也太冷了吧,感觉骨头都要冻僵了。”余跃在心里嘀咕着,脚下的路却依旧坚定。
到了车站,公交车还没有来。等车的队伍中,几乎清一色都是像余跃这样背着书包的学生。大家面色凝重,有人不停地跳跃,试图用运动驱赶身上的寒意,也有人缩成一团,尽量减少热量的流失。
公交车终于来了,大家蜂拥而上。车厢内灯光昏暗,座位早已被占满。余跃只能站着,随着车子的晃动,扶手成了他唯一的支撑。车厢里没有空调,冰冷的空气透过车窗的缝隙钻进来,每个人都冻得鼻红脸青。
“又是一个漫长的冬天。”余跃心想。
窗外的世界依旧是一片灰白,稀疏的枯树在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荒凉。余跃望着车窗外,思绪却飞回了几年前,他在家乡的生活片段历历在目。
“如果我留在家乡,会不会就不用受这些苦了?”余跃脑中闪过这样一个念头,但他立刻摇摇头,把这种想法抛之脑后。留在这里,他是为了更远大的目标和理想。
到校后,余跃赶紧走进教室取暖。温暖的暖气让他暂时忘记了外面的寒冷。然而,这份温暖并不能持久,下课后,他还得继续面对低温的挑战。
大学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着,余跃和他的同学们每天都在寒风中奔波。尽管条件如此恶劣,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学习和追求梦想的热情。村里的图书馆成了他们最爱去的地方,那里虽然简陋,但有大量的书籍和免费的暖气。
“起码在这里可以暖和一下,也能看些书。”余跃常常对朋友们说。
在这种环境下,他们学会了坚韧和互助。每当有人感到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总有人会站出来鼓励和支持。正是这种精神,让他们在这片冰天雪地中依然保持对未来的希望。
第二章:生活中的挣扎
一天傍晚,余跃从兼职的地方往回走。天色渐暗,寒风在空中呼啸,像是在宣告着冬日的严酷。他紧了紧围巾,加快了回家的步伐。路灯的光芒在积雪上反射出点点光亮,可那微弱的光线不足以驱散心中的寒意。
“今天打工赚了点钱,明天可以买些御寒的衣物。”余跃心里想着,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了一下。尽管生活艰辛,但每次赚到钱,他都会觉得付出是值得的。
回到家,屋里的温度比外面好不了多少。室友张强正在做饭,见到余跃回来,两人打了声招呼。简单的晚餐过后,他们围坐在小电炉旁取暖。这是他们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
“你说,我们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多久?”张强突然问道。
“不知道,但至少我们要坚持下去,不是吗?为了未来。”余跃坚定地回答。
这样的对话常常在夜晚进行,他们分享彼此的梦想,也抱怨现实的无情。每个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心中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摆脱眼前的困境,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某个冬夜,气温比往常更低,寒风如刀割般凌厉。余跃在床上翻来覆去,久久无法入睡。他的呼吸凝成一团团白雾,随即消散在冰冷的空气中。
“这样下去不行,会冻病的。”他心想。于是,他决定起来烧些热水,喝杯热茶暖暖身子。厨房里,锅已经结了层薄冰,他费劲地点燃煤气灶,烧了壶水。热水冒着蒸汽,他小心翼翼地捧起杯子,每一口热茶都让他感到一丝温暖。
“起码得挺过这个冬天。”他又对自己说。
白天的课堂上,老师注意到许多学生精神状态不佳,显然寒冷的天气影响了大家的生活质量。于是,他组织了一次班会,讨论如何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我们可以筹集一些资金,给大家买些御寒物资。”一位同学提议。
余跃也参与了这次活动,他积极地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经过努力,他们最终筹集到一笔不小的款项,为村里的每一个困难学生购买了厚实的棉衣和棉被。这些物资在寒冷的冬季显得无比珍贵。
“谢谢你们的帮助,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才好。”一位得到帮助的同学激动地说。
“大家都是在互帮互助,没什么好谢的。”余跃笑着回应。
通过这次经历,余跃深刻体会到了互助的重要性。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共同度过难关。这也让他在冰天雪地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几年后,余跃终于完成了学业,搬到了一线城市。找了一份不算太好但稳定的工作,他开始了新的生活阶段。然而,大城市的生活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般轻松。早出晚归成了常态,尤其是每天都要挤地铁,那熙熙攘攘的人群让他感到窒息。
清晨六点,余跃就走出了位于郊区的小平房。夜色还未完全消散,街道上的路灯发出微弱的光。他习惯性地缩了缩脖子,把自己裹得更紧些。寒风吹得人脸颊生疼,他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走到地铁站,发现队伍已经排得很长。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睡意和疲惫,但眼中透露出的坚定不容质疑。余跃叹了口气,排到了队伍的末尾。等待的时间总是显得格外漫长,特别是当寒风不断侵袭的时候。
终于轮到他进站了。一进地铁站,扑面而来的热气让他暂时忘却了外面的寒冷。站台上黑压压的人群让他感到压抑,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地赶路。他听见身旁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和喘息声,看到有人在匆忙中摔倒又迅速爬起来。
地铁来了,门一开,人群如同洪水般涌进去。余跃被推搡着上了车,里面早已人贴人,连转身的空间都没有。他只能紧紧抓住扶手,避免自己失去平衡。车厢内的乘客们表情木然,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拥挤。
每到一站,地铁广播都会机械地重复着站名。车厢内的拥挤程度丝毫没有减轻,余跃感觉自己快要透不过气来。他望着车厢内的其他人,有的闭目养神,有的低头玩手机,还有的焦急地看着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烦恼,而他只是其中之一。
“唉,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是个头啊。”余跃心里暗自叹息。
到站后,余跃终于松了口气,挤出地铁。他快步走向公司,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晚上下班后,他又要重复同样的过程,坐地铁回到那个小小的平房。每天都是这样,周而复始。
几个月后的某个休息日,余跃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的世界,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情绪。他想起了那个冰窟窿般的小村落,想起了那些共同经历过寒冬的朋友们。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多了,但内心的孤独和压力却一点也没有减少。
“或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吧。”余跃喃喃自语。
他深知,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艰难,生活总要继续。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永不放弃。
余跃所在的一线城市土著居民对外来人口颇有微词。他们认为这些人占用了太多资源,导致原本就不宽敞的城市变得更加拥挤。一些本地论坛里,经常能看到关于外来人口的讨论。
“这些外地人为什么要挤到我们城市里来?他们自己的城市不好吗?”一位网友抱怨道。
“资源有限,这么多人涌进来,房价、交通压力全变大了。”另一位网友跟帖道。
然而,对于那些追梦的青年来说,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理由和坚持。在一次聚会上,余跃听到了两位外地朋友的对话。
“我们来这里也是迫不得已。”一位朋友说道,“家乡没有那么多机会和资源。”
“是啊,这里是首都,无论是教育资源还是就业机会都比家乡要多得多。”另一位朋友补充道。
这样的争论在城市中并不少见。一边是土著居民的现实压力,一边是外来人口的理想追求。双方各有各的立场和无奈,谁也说服不了谁。
某个周末的下午,余跃走进了一家咖啡馆。他点了一杯咖啡,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窗外是一片繁忙的街景,人们匆匆忙忙地走过,仿佛在追寻着各自的梦想。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