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展会的展厅里,LED屏幕的蓝光映在攒动的人头上,林夏夏攥着手里的参展手册,指尖被边缘磨得发疼。李明辉跟在她身后,时不时偏头避开擦肩而过的机器人模型,声音被周围的电子音效割得七零八落:“夏夏姐,智能安防区那边人挤爆了,咱们要不去凑个热闹?”
“不去。”林夏夏的目光扫过一个个流光溢彩的展位,“咱们要找的是能让智能家居真正落地的东西,不是花哨的噱头。”
就在这时,展厅尽头传来一阵略显突兀的热情招呼声。“您好!来看看我们的光伏储能方案?能给智能家居省七成电费!”
林夏夏抬眼望去,那个展位孤零零地嵌在角落,蓝色的“绿能科技”展板上落了层薄灰。穿灰色冲锋衣的男人正踮着脚朝路过的人群挥手,袖口沾着点机油似的污渍,他面前的展台上,几个巴掌大的太阳能板正兢兢业业地给台灯供电,可驻足的人加起来还没他一个人热情。
“那是张伟。”李明辉突然停下脚步,语气里带着点惊讶,“他的团队去年在新能源论坛上拿过金奖,据说技术硬得很。”
林夏夏已经迈开了步子。走近了才发现,张伟的额头上渗着汗,正拿着块抹布反复擦着展台上的演示屏,见她们过来,眼睛瞬间亮了,像找到了救命稻草:“两位是做智能家居的吧?我刚才就看见你们在看能源管理系统了——”
“张总,”林夏夏打断他,指尖点向那块太阳能板,“你的储能模块响应速度是多少?如果接入我们现有的智能家居总线,延迟能控制在50毫秒以内吗?”
张伟脸上的笑容僵了半秒,随即挠了挠头:“理论上能,但实际应用还得调试。说实话……”他朝空荡荡的展位扫了眼,声音压低了些,“我们技术是过关,可推广的时候,人家一听‘绿色能源’就觉得贵,连带着方案都没人愿意试。”
李明辉突然蹲下身,手指在储能模块的接口处敲了敲:“这里的通讯协议用的是老版本吧?跟我们最新的智能网关对接,怕是要做二次开发。”
张伟的眼睛猛地睁大:“你怎么知道?这接口我们上个月才改的——”
“李工是我们的技术总监。”林夏夏嘴角扬起弧度,“张总,你的方案能让智能家居彻底摆脱电网依赖,我们的产品能让你的能源系统落地千万家庭。你觉得,这生意有的谈吗?”
张伟盯着她们看了足足三秒,突然抓起桌上的保温杯猛灌了口茶,茶水顺着嘴角流到下巴也没顾上擦:“谈!现在就谈!”
三天后的会议室里,气氛却远没有展会上那么热络。
“不行!数据共享协议必须加保密条款!”张伟把打印好的协议拍在桌上,指节因为用力泛白,“我们的能源转换算法是核心机密,要是你们的系统里留了后门,哪天把数据扒走了怎么办?”
林夏夏的技术负责人王磊立刻反驳:“张总这话说的,我们做智能家居十年了,靠偷数据能活到现在?倒是你们的模块兼容性要是出问题,导致用户家里断电,这锅谁来背?”
“你这是抬杠!”张伟猛地站起来,椅子腿在地板上划出刺耳的声响,“我们的模块在实验室测试过八百次——”
“实验室环境跟用户家能一样吗?”王磊也跟着起身,“有的用户家墙厚得能挡信号,有的老房子电路老化,你们的保护机制能覆盖所有情况?”
林夏夏指尖在桌下捏成了拳,目光扫过僵持的两人,最终落在一直沉默的李明辉身上:“李工,说说你的看法。”
李明辉推了推眼镜,调出笔记本上的测试数据:“目前最大的问题不在协议,在硬件。”他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你们的储能电池在输出功率超过3000瓦时,转换效率会暴跌15%,但我们的智能冰箱启动瞬间功率能到3500瓦,这种时候要么冰箱停机,要么电池过载——这不是协议能解决的问题。”
会议室里突然安静下来,张伟的脸色肉眼可见地垮了下去,他掏出手机翻出聊天记录:“我们的工程师说……”
“实验室数据我看过。”李明辉打断他,“你们用的是理想环境下的模拟负载,实际家电的瞬时脉冲完全不一样。”他顿了顿,补充道,“昨天我让团队做了交叉测试,凌晨三点系统直接崩了,重启三次才恢复。”
张伟的手指在桌沿蹭了蹭,声音低了八度:“那……那你们有办法?”
“有,但需要时间。”林夏夏终于开口,将一份新的方案推到桌中央,“分三阶段走:第一阶段只对接照明和温控系统,功率低,风险小;第二阶段加大家电,同步开发功率补偿模块;第三阶段全面落地。每阶段投入按6:3:1分摊,联合成立知识产权小组,谁的技术谁主导,商业化收益按投入比例分。”
她指尖点在“联合知识产权”几个字上,抬眼看向张伟:“张总,你要是信得过,我们现在就签意向书。要是觉得冒险——”
“签!”张伟突然抓起笔,在协议末尾龙飞凤舞地签了名,“我张伟搞了五年绿色能源,就等一个能落地的机会。赔了算我的,成了——”他看向林夏夏,眼神里的犹豫彻底散了,“咱们一起把这事儿干成。”
两个多月后,实验室的荧光灯在凌晨三点发出滋滋的电流声。
林夏夏盯着监控屏幕上的红色报警信号,太阳穴突突直跳。就在十分钟前,储能系统与智能厨房的对接测试失败,导致整个演示间的电路短路,现在屏幕上还跳动着乱码似的错误报告。
“是能源管理芯片过载了。”李明辉把万用表摔在桌上,声音里带着浓重的疲惫,“张伟团队的保护程序触发太灵敏,我们的厨房系统一启动,它直接切断了总电源。”
张伟蹲在地上,正用螺丝刀撬开储能模块的外壳,闻言猛地抬头:“灵敏是为了安全!总比烧了用户家的电线强!”
“可用户买智能家居是为了方便,不是天天看跳闸!”王磊扯掉头上的防静电帽,头发乱得像鸡窝,“我早就说过,他们的程序逻辑太死板,根本不懂用户体验——”
“你懂个屁!”张伟突然站起来,螺丝刀“当啷”——声掉在地上,“你们整天想着怎么让冰箱自己下单买牛奶,考虑过山区用户的供电稳定性吗?那里的电压波动比你们的算法bug还多!”
林夏夏突然抓起桌上的矿泉水,狠狠砸在会议桌上。水花溅在所有人脸上,争吵声戛然而止。
“李明辉,”她的声音冷得像冰,“半小时内拿出芯片负载的阈值调整方案。张伟,让你的工程师现在改保护程序,触发延迟从0.5秒调到1秒,加三重备份机制。王磊,去把用户反馈里所有关于断电的投诉整理出来,现在就去。”
她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漆黑的夜空,背对着众人:“我知道你们一个想保住技术安全,一个想守住用户体验。但现在不是争对错的时候——要么一起解决问题,要么明天就散伙。”
实验室里只剩下键盘敲击声和仪器的蜂鸣声。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李明辉突然喊了一声:“成了!测试通过!”
林夏夏转过身,看见张伟正拍着王磊的肩膀笑,两人眼底的红血丝像蛛网一样密。她掏出手机看了眼时间,突然笑出声:“走,请你们吃豆浆油条。”
可真正的考验,在产品推向市场时才露出獠牙。
市场部总监抱着报表闯进会议室时,林夏夏正在给合作协议盖章。报表上的销售数据红得刺眼,首周销量连预期的三分之一都没到。
“夏夏姐,线下门店反馈,客户一听‘绿色智能套装’要贵两千块,掉头就走。”总监的声音发颤,“还有人说,太阳能板装在阳台上影响采光,不如直接用市电划算。”
张伟的脸瞬间白了:“怎么会这样?我们的方案明明能帮他们省电费——”
“省多少?”林夏夏突然问。
“每年……大概省三百多。”
“用户要花两千块买个需要七年才能回本的东西?”林夏夏把报表推到桌中央,“他们不是不认可绿色,是觉得不值。”
她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第一,联系环保局,申请绿色家电补贴,把价格压到跟普通套装持平。第二,跟物业公司合作,推出‘先试用后付款’,试用期一个月,不满意全额退。第三,让市场部做科普视频,别讲什么能源转换效率,就拍一个普通家庭用我们的系统,每个月电费单少了多少。”
张伟猛地抬头:“补贴申请没那么快,试用期的成本——”
“成本我来扛。”林夏夏在白板上重重画了个圈,“但我有个条件,张总,你的团队得配合我们做入户调研,看看不同户型的能源消耗规律。这不仅是为了卖产品,是为了让你的技术真正有用。”
张伟盯着白板上的字看了很久,突然拿起手机:“我现在就联系环保局的老同学。”
一个月后,当市场部再次汇报时,会议室里终于有了笑声。补贴到位后,销量涨了三倍,试用期的退货率不足5%。张伟团队根据入户调研数据优化的储能方案,更是让能源转换效率提高了12%。
林夏夏看着窗外的阳光穿过玻璃,落在桌上的合作奖杯上。奖杯的棱角反射出细碎的光,像极了那些在实验室熬夜的夜晚,屏幕上跳动的代码光点。
“下一步,”她敲了敲桌子,眼底闪着亮,“咱们去谈政府的廉租房项目。那里的住户,比谁都需要省钱的能源方案。”
李明辉和张伟对视一眼,同时笑了起来。会议室的门没关严,外面传来员工们讨论新方案的声音,像一阵风,吹向了更远的地方。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