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既定,热情高涨。
然而,当真正开始着手将榫卯玩具的构想付诸实践时。
林舟才深刻体会到沈括所言知易行难的沉重分量。
第一个拦路虎,便是那看似基础,实则至关重要的设计图纸。
沈括脑海中存储着浩如烟海的榫卯结构样式。
从简单的鲁班锁变体,到复杂的斗拱飞檐。
他能清晰地描述出每一个部件的形状、尺寸比例和嵌合方式。
但这些,都是基于古代度量衡和意会式的描述。
如何将这些意象转化为符合现代工业生产标准的语言?
也就是精确的、带有各种公差标注的三维模型和工程图纸?
林舟一头扎进了网络,搜索着关于CAD、SolidWorks等建模软件的信息。
看着屏幕上那些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操作界面。
他一个历史系出身、对理工科几乎一窍不通的文科生。
只觉得头晕眼花,如同看天书一般。
自学?不是不行,但那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而眼下,高飞的威胁如影随形,时间并不站在他这边。
找专业的设计师外包?
这个念头刚一冒出来,就被林舟自己掐灭了。
榫卯结构本身就是这个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在产品尚未成型、专利尚未申请之前,将核心设计暴露给外人?
风险太大了!谁能保证对方不会见利起意,或者无意中泄露出去?
尤其是在高飞这种潜在对手虎视眈眈的情况下。
林舟烦躁地抓了抓头发,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来回踱步。
难道这个充满希望的计划,就要卡死在第一步吗?
沈括静静地坐在一旁,观察着林舟的焦虑。
他虽然对现代科技的细节不甚了解,但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
和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很快便理解了林舟所面临的困境核心。
——知识与工具之间的转化障碍。
小友,不必过于忧虑。沈括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
所谓图纸,无非是以线条、符号记述器物之形貌、尺寸罢了。
此理与古时舆图绘制、器物图谱,其本源相通。
你所言之建模软件,想必亦是一套自有章法之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器,老夫或可一试。
林舟惊讶地抬起头:沈先生,您是说……您要学这个?
他看着沈括那一身仿佛从古画里走出来的儒雅气质。
实在难以将他与电脑、软件这些现代科技产物联系起来。
沈括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探索未知的兴奋光芒。
有何不可?天地万物,皆有其理。
此软件纵然繁复,亦必遵循某种逻辑法度。
老夫不才,于算学、几何略有涉猎,或可触类旁通。
小友只需将此软件之基本用法、规则,授予老夫即可。
看着沈括那自信满满、求知欲旺盛的样子。
林舟心中的疑虑被打消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强烈的期待。
是啊,眼前这位可是北宋时期学贯天人的大科学家!
他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岂是常人能够揣度的?
好!先生,那我这就教您!
林舟立刻行动起来,将他那台配置不高的笔记本电脑搬到桌前。
开始从最基础的鼠标、键盘操作教起。
接下来的几天,出租屋里便上演了一幕奇特的景象。
林舟耐心地讲解着操作系统的基本逻辑、文件夹概念、软件的安装与启动。
沈括则像一个最专注的学生,认真倾听,不时提出一些直击本质的问题。
他学习的速度快得惊人。
从一开始对鼠标指针的移动感到些许生涩。
到后来能够流畅地操作键盘输入文字(虽然用的是拼音输入法)。
仅仅一天时间,他就基本掌握了电脑的基础操作。
当林舟开始讲解建模软件的基础界面和常用命令时。
沈括更是展现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学习天赋。
他并不死记硬背那些按钮的功能。
而是不断追问其背后的设计逻辑和几何原理。
此拉伸之令,可是赋予二维之形以高度,成三维之体?
此旋转,莫非是以某轴为心,转动图形以成回转之器?
此阵列,是将同一形制,按特定规矩复制排列?
他总能用林舟能理解的语言,结合他自身的知识体系,迅速抓住核心。
有时,他甚至会根据宋代的数学或物理知识。
对软件的某些设定提出质疑或改进建议,让林舟哭笑不得。
比如,他会觉得某个自动捕捉的逻辑不够合乎勾股之理。
或者某个渲染效果的光影不符合小孔成像的自然规律。
林舟感觉自己不像是在教一个初学者。
反倒像是在与一位跨越时空的顶级学者进行学术探讨。
在初步掌握了软件的基本操作后。
真正的设计工作开始了。
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奇妙火花的合作过程。
沈括凭借其深厚的营造学功底和丰富的空间想象力。
开始口述或者用笔在纸上快速勾勒出各种榫卯结构的草图。
他首先选择了一些相对基础,但又蕴含巧思的结构。
比如经典的鲁班锁(枕头锁)、以及一些简单的梁柱结合方式。
此为鲁班锁,亦称孔明锁,看似简单,拆解拼合却需巧思。
其关键在于内部结构之相互制约,阴阳相生。
沈括一边讲解,一边清晰地描述出每个构件的形状和咬合关系。
林舟则聚精会神地听着,双手在键盘和鼠标上快速操作。
努力将沈括口中的卯口、榫舌、企口、穿销等古代术语。
转化为软件可以识别的点、线、面和实体命令。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
林舟常常因为无法完全理解沈括描述的精妙之处而反复修改。
沈括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表述方式,来适应现代的软件逻辑。
但两人的配合却越来越默契。
沈括那超越时代的科学素养在设计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不仅仅是复刻古老的结构。
更是在林舟解释了现代材料特性和加工工艺后。
对其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改良和优化。
例如,在设计一个需要承受一定扭转力的结合点时。
沈括会引用《梦溪笔谈》中关于桥梁结构受力的分析。
建议调整榫头的角度和卯口的深度,以达到最佳的力学平衡。
这种基于深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直觉判断。
往往让林舟在查看软件自带的应力分析模拟结果时,惊叹不已。
在设计一个名为四方和的组合玩具时。
涉及到多个部件的精密配合。
沈括对于公差(虽然他不知道这个现代术语)的把握极其精准。
他会明确指出哪个接触面需要紧配,哪个需要稍留余隙。
其考虑之周密,甚至超过了林舟从网上查到的一些现代设计规范。
几天下来,在两人的通力合作下。
三款基础但各具特色的榫卯益智玩具的数字模型和初步工程图纸。
终于出现在电脑屏幕上。
第一款,名为玲珑扣,是鲁班锁的变体,小巧精致,适合入门。
第二款,名为四方和,由四个带有不同卯口的方块组成,考验空间思维。
第三款,名为飞檐角,模仿古建筑斗拱的一角,结构稍复杂,更具挑战性。
看着屏幕上清晰呈现的三维模型,以及旁边自动生成的、标注着各种尺寸的二维工程图。
林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心中充满了激动和难以言喻的成就感。
同时也对身旁的沈括充满了深深的敬佩。
这位千年前的先贤,其智慧和学习能力,简直是妖孽级别的!
沈先生,太好了!图纸的问题,我们终于解决了!林舟兴奋地说。
沈括看着屏幕上的图纸,眼中也带着满意之色。
此乃第一步尔。他提醒道。
图纸虽成,然能否化为实物,尚需验证。
林舟点点头,兴奋过后,新的问题又摆在了面前。
图纸有了,接下来,找谁来制作样品呢?
小批量生产,成本如何控制?
去哪里寻找既有精湛手艺,又值得信任,还能接受小订单的工匠或工厂?
资金,依然是最大的掣肘。
他和沈括的创业之路,才刚刚迈出了最艰难的第一步。
前方的挑战,依然严峻。
但至少,他们手中已经握住了开启未来的第一把钥匙。
这几张凝聚着古老智慧和现代科技的图纸。
就是他们扬帆起航的底气所在。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