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悟性逆天,自悟炼丹

换源:

  不同的火产生不同水温。

不同水温对药质的析出并不一样。

有些药材低温出来的东西有害,高温出来的才能用。

有些则相反。

还有些药材,要长时间保持一定温度才行。

还有些药材,想要低温和高温两个温度段落熬,中间温度反而不行。

这里没有温度计,无法精准测量水温。

但身为驴友的姜诩,曾经不知经历过多少风餐露宿。

不知道精准温度,但大概可以自导温度几成。

想到这里,他立刻转身把材料按照温度分开整理一下。

又把同一温度的药材,按照火候长短分成两类。

待全部弄好,转过头去,水上热气已经升腾。

熬制头批药材的温度已经过了,必须降温才行。

降温得加凉水。

可这里没有凉水,且锅子就这么大,凉水也不能一直加。

想到这,姜诩灵机一动,深深一个吐纳,周身涌起风。

他靠近大锅,挥动手臂,同时搅动锅子。

风速转动,水转动,快速冷却。

“这‘风笞’在这块还真好用。”

待水温到一定程度时,他把要低温萃取的药草拿出丢入。

通过平稳的吐纳来计算时间,差不多时把药草捞出来,放在旁边。

这时,水已经变了些颜色。

但不等把第二批药草扔进去,水温又升得过高了。

“柴火太多,得抽掉点……”

“不行,锅子底下空间大了,其余柴火反而烧得更猛。”

“对了,还是得用‘风笞’来控火。”

以吐纳法催动体内气机,运转极致,从而形成气流。

再通过手法改变气流,形成了“鞭子”进行抽击。

这就是“风笞”。

想法很好,现实残酷。

刚刚,他催动法术把气流转圆,把风鞭盘成风圈。

现在又如法炮制,直接在锅底形成风圈。

结果,锅子底下的温度却骤然提升,因为火焰暴涨。

用此地土著的话来说,风也有阴阳。

阴风冷硬重死,阳风暖软轻升。

但九年义务教育的他很清楚,其实就是氧气多少罢了。

想到这里,姜诩稍加思索,蹲身在锅子底部周围改了改。

原来这锅子烧的时候,周遭垫了一圈石头。

姜诩把这一圈石头垫高,拆掉前后露出空当形成灶门,堵住左右。

接着,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前后灶门处,把风笞凝成两个圈。

这两个圈的旋转,都是朝外抽风。

如果只有一个圈,这边抽风,另一口进风,火势只会很大。

现在两个圈一起朝外抽风,灶膛内的气就会减少,火势就会弱。

风笞速度不用太快,太快火就灭了。

他把这种风笞称之为“阴风阵”,与之相反的就是“阳风阵”。

阴风阵起,灶膛之内火势减弱,温度很快降了下来。

姜诩松了口气,接下来他只要控着火,看着锅里药材即可。

尽管一个人一边控火一边熬药,这有些难,可他还是能勉强坚持。

一副副药材被扔进去后,同时锅里的水也因为不断开锅熬煮的缘故减少。

待最后的药材进入时候,一锅水只剩下半锅。

他闻了闻飘出来的药气。

果然,和外面小妖们熬煮出来浑厚但浑浊不堪的味道截然不同。

这味道闻上去也和寻常药熬出来的味道完全不同。

那一股清新、浓厚但不浓齁的感觉,颇为沁人心脾。

姜诩深吸一口气,如此就到了最后一步。

他拿出身上的短刀。

这短刀还是虎妖给他的。

妖怪们所有的兵器,都是从人类那儿掠夺而来。

它们哪有锻造技术、漆匠技术?

虎妖觉得他太弱,给他防身用。

直接把短刀割开手掌,他咬咬牙,割了两刀。

然后撸着胳膊挤压血管,血液滴滴拉拉凝成一条线,坠入锅内。

待整个锅面飘满一层血液,他连忙用风笞搅动药液。

至于锅子底下,则加大火。

大火收汁嘛。

腾腾的气从锅中涌出,药液开始凝结。

看也差不多了,药液已非常黏稠,把锅子粘得一塌糊涂。

他拿出些猪油撒在锅子周边,用风笞和手一同下去搅拌。

很快,小半锅子药液在搅拌冷却中,凝如年糕。

并且在猪油和搅拌作用下,开始脱锅,被揉成一大团。

这里没有模具,那问题也不大。

姜诩用做汆丸子的方法,拇指和食指扣成一个圈,对这团柔软药液进行挤压。

挤压挤压,药液在手指圆环中,涌成一个丸子。

把这丸子一揪,药丸便出来了,颗颗大如元宵节出的糯米元宵。

旁边有盛放药草的盘子,拿过来吹干净灰尘,把丸子摆上。

一大团药液做成药丸,刚好摆满了整个一盘。

木盘横向十六,纵向四十,一盘便是六百四十颗。

……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