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汉大帮的源头

换源:

  “李书记,客观来说,我们汉东政法队伍里确实有一大批毕业于汉东大学法学院的领导干部。”

“毕竟汉东是我省最先开设法律专业的高校,我省各大机关单位的法律人才长期以来都由汉大输送。”

“这汉大法学院确实是我省政法干部储备基地。”

“这种现象不是在某个人或者某个小团体的干预下形成的,而是在长期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形成的,创立之初并没有团团伙伙的意思。”

“当然,长期相同的学术训练确实会在同校同专业的精英间形成“话语同盟”,甚至并且这种现象在美国也很常见。”

“比如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芝加哥学派,就培养了大量的经济学博士,并输送到全美国、甚至全球的经济决策层。”

“但我们汉东大学可不同啊,长期以前,汉东大学专业的培养都是仅有本科,绝大部分毕业生都是读了四年书走人。”

“甚至在特殊年代,汉东大学还开设了工农兵班、大中专班,学制只有一两年。”

“这种短期的学习培训,不足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并不足以形成共同的知识认知。”

“所以把汉大法学专业的毕业生都划归汉大帮,这恐怕是有些勉强了……。”丁义珍的话有理有据,李da康也不好反驳。

“那照你这么说,这汉大帮该怎么算?”李da康也不发表看法,他今天发现这个丁义珍的观点还有些新颖,居然还知道美国芝加哥学派,不愧是自己提拔的心腹爱将。

“咱们汉东省,如果是说汉大帮不存在肯定是罔顾事实的。”

“我们汉东省的汉大帮,纯粹是以少数人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

少数人?这少数人是谁?这恐怕是不言自明的。

话说到这,丁义珍特意停下来,顿了顿,偷偷观察达康书记的表情,只是达康书记脸色无喜无悲,还真看不出什么态度。

“说啊,怎么不说了。”达康书记看到丁义珍不说话,便出言催促。

“义珍啊,这里没外人,你有什么看法你就只管说。”

达康书记虽然脸上表情没有变化,但是语气却缓和了很多,甚至称呼都变成了亲昵的“义珍”。

丁义珍听了这话,也算是吃下了定心丸,开始大胆的编排汉大帮的故事。

“既然提起我们汉东的政法队伍,那就不得不说起一个人——梁群峰同志,我们汉东的老政法委书记。”

“梁群峰同志是真正的老ge命,比的陈岩石资格还要老,算是我们汉东老干部中的活化石。”

“在上世纪八十的年代,梁群峰在我省政法队伍担任重要职务,为我省政法队伍的拨乱反正做出重要贡献。”

“他先是彻底否定过去错误路线,回归实事求是和法治原则。”

“恢复、整顿政法组织机构,特殊年代被砸烂、瘫痪的公检法机关得以恢复。”

“成立专门机构,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为受害者恢复名誉、党籍、工作,可以说是重建政法队伍的公信力。”

“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梁群峰同志是我省政法队伍的重建者。”

李da康听着丁义珍的表述,思绪也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间他也刚刚参加工作,在省委办公厅秘书一处工作。

当时和梁群峰同在一个省委大院工作,二人虽然工作交集不多,但同在一个大院里,低头不见抬头见。对于梁群峰的工作成果,李da康是真正的见证者。

甚至,李da康是那个年代的亲历者。他更清楚,当年的大环境有多难,有多少阻碍,为了做到这些,梁群峰付出了多少努力,付出了多少牺牲。

李da康长叹一口气,从回忆中拉回思绪,说道:

“这话确实不夸张,那个年代梁群峰同志确实为汉东政法队伍的重建做出了巨大贡献。”

虽然这话是纯粹的正面评价,但达康书记的脸色却有些复杂。

“当然,既然是重建政法队伍,仅仅靠制度上的重建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人才上的重建。”

看着达康书记复杂的脸色,丁义珍大概清楚了梁群峰在他内心的定位。言辞也逐渐大胆起来。

“首先是开始培训班,当年汉东举办各种形式的政法干部培训班、轮训班,学习法律知识、业务技能,弥补特殊年代造成的专业断层。”

“但是吧,短期培训班学习时间太短,只打一个即学即用,培养出的人才素质不高,不足以应对改革开放带来的飞速变化。”

“所以还是要用正规的大学培养模式,要在大学恢复法律专业。”

“在梁群峰同志的主导下,汉东大学政法系首先恢复办学。”

“既然办学嘛,自然是要请名师,但那个年代,百废待兴,人才匮乏,名师难寻。”

“但梁群峰同志还是历尽万难,三顾茅庐,从申城请到的著名法学家吴海平老师。”

“吴海平?”李da康对汉大政法系的历史不太熟悉,听到这个名字有些陌生。

“对,吴海平老师是汉大政法系重建以来的第一任系主任,不过他来汉大的时候,年龄已经很大了,所以就把很多教学行政工作交给自己最得意的学生。”

“这个学生就是——高育良。”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