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铭1978年生,香港人,祖籍杭州。
从他祖父那辈往上数,家中三十代以上都是在朝为官,最高做过明朝内阁大学士。
可谓是真正的书香门第之后,最末那代便是他祖父的爹杭州知府后来清朝没落了,进入了民国军阀混战时期,他们家就是在那个时期全家迁移到了香港。
杨铭的父母是香港的商人,主要从事进出口贸易,家里条件还不错环境优越,因此杨铭从小也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由于世代处于书香门第之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一直有所保留,他爷爷五个子女之中只有他父亲经商。
他大伯香港大学中文系考古学教授,三叔是香港科技大学教师,小姑姑麻省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还有一个是他小叔香港总督某处的一普通职员是他爷爷最看不起的。
不过扬铭最崇拜的,也最欣赏的是他大伯香港中文系考古教授,研究领域是中国神秘传统文化,尤其对中国古代帝王的古墓感兴趣。
杨铭也从小受到他大伯的熏陶,痴迷这种神秘的古墓文化,因此他大学也报考的考古系。
杨铭从小很是聪明,各科成绩都是A ,让他很顺利的考上了香港的中文大学考古系,并且在大一时期便跟着他大伯一起做研究了,还是他大伯得力的助手。
在跟着他大伯学习期间他去过不少的国家参观过不少的西方古代文化,其中有美国华盛顿博文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还有法国的卢浮宫。
让他大伯最感兴趣的还是埃及的金字塔,法老们那些奇怪的干尸和埃及奇怪的墓葬让他大伯很是痴迷。
不过杨铭从小听他祖父和爷爷给他讲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秦始皇时期,讲秦始皇陵是多么的宏伟,讲.......。
让杨铭对这个他祖父和爷爷天天念叨的地方,他也很想去看看。
由于中国内陆在七八十年代,因为特殊原因并未对香港开放,因此他小的时候并未去过,他祖父一直想回杭州去看看,回自己的家可是当他去世时也没如愿以偿,他爷爷也是同样如此。
杨铭觉得这是他祖父和他爷爷的遗憾他要替他们完成,因此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后,他便先去了深圳、广州。
由于自己要上学,当时开放也不是那么完全自由化,他也只能简单参观了一下内陆的深圳广州,之后又回到香港继续念书。
2001年,夏。
杨铭大学课程快修完了他正准备考研,他听说北京大学的考古系研究生也对外招生,尤其对香港台湾的学生有很多的优惠政策,校方为了两岸的和谐友好也特别希望两岸的学子们报考。
杨铭听到这一消息后把这件事立即告诉了他大伯扬万里,他大伯很是支持杨铭去内陆学习,不过杨铭的父母是不支持的。
杨铭不顾父母的反对质疑要去内地上学,而他父母只有杨铭这么一个独子,两夫妇一辈子辛苦打拼的公司好不容易在香港这个鱼龙混杂的地方站稳了脚跟,
并且还有不错的成绩,心想着他们二人打好了基础交给儿子管理,他们夫妇二人也可以享享福,准备去周游列国来个环球旅行,哪知杨铭并非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
读书时让他考金融系,学经济,他非得去搞什么考古,跟着他大伯一天到晚鬼混,而他大哥杨万里的两个小孩反而去学了经济系,并且还是海外名校毕业还做了香港银行高层管理。
而自己的儿子却变成了他哥哥的了,每天只知道跟着他哥哥屁股后面转,杨铭的父母一气之下断了杨铭的生活来源,即使这也样没有阻止杨铭去内陆上学的决心。
杨万里觉得他弟弟扬万千做得有些过分了,便决定自己掏腰包让杨铭去内地上学,正因为他大伯扬万里的支持,杨铭索性从他家里搬了出来,在外单独租了一套公寓。
他平时帮杂志社写点报告什么的,偶尔给人做些翻译,没事时继续帮他大伯做一些研究上的学术发表或者翻译工作,这样学校也会给他一些薪资,杨铭在外的收入便是做这些工作来维持他日常的开销。
在一次研究有关一篇秦始皇兵马俑的课题上,他大伯忽然想起了他爹离世之前交教他的那块玉佩,之前他研究过,
不过由于自己事物繁忙并未仔细去发觉那块玉佩究竟出自何处,想到杨铭想要考研到内陆,刚好又有一份关于秦始皇陵墓的研究要让他去做,他索性便叫来了杨铭。
杨铭来到了研究室后他大伯扬万里甩给他一份文件,上面写着研究秦始皇兵马佣是如何制作的课题。
杨铭只是在网上见过秦始皇兵马佣的图片真实的实物从未见过,他没去过内地要如何研究。
杨万里便简单的跟他说了一些秦始皇时期的历史,又说得了秦始皇陵兵马俑。
“当时秦始皇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
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
他说道一半戛然而止,扬万里本就从小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痴迷。
在1974年秦始皇陵墓被他一个同族兄长发现后,他也想参与其中去挖掘的。
可是由于两地政治原因,这个心愿他最终没有实现。
而经过一年多的才完全挖掘出来对外开放。
当时这个地宫很快成为了全球的热门话题。
扬万里一直想去参观这个宏伟的地下建筑,但他是大学教授兼博士生导师事物繁重,一时脱不开身,
于是这次这个研究秦始皇兵马佣的课题交给了他侄儿杨铭,顺便告诉杨铭若是这件事做好了他进北京大学考古系读研更近了一步。
杨铭听着这件事第二日便去办理去内陆所需要的一切手续,一个星期后他便回到香港中文大学他大伯的公寓。
由于他大伯痴迷于学术研究几个月不回家是常用的事,杨铭也习惯了去大学公寓里找他来向他道别。
他大伯见杨铭要去西安秦始皇陵了,便亲笔写了封书信,让他把信交给西安文物局处长,之后他大伯又从盒子里掏出一块玉佩来交到杨铭的手中,
“这块玉佩是我们杨家祖上传下来的,谁也不知道这块玉佩真正的来历,你这次去内地帮我去探寻探寻。”
“杨家以前是有些祖传的东西,因为特殊原因很多已经销毁了,现在唯一就是这块古老的玉佩,
听说这块玉佩是我们祖先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的,杨家有个传统的规矩,祖上的信物只能传给长子,传男不传女,
而在我们这一代大多数对这些古玩意不敢兴趣,我们家族中年轻一辈只有你喜欢这个,大伯我今年也五十多了离六十也不远了,
研究这个东西估计也没什么时间和精力了,这块玉佩的未来你去探寻,我相信它绝非一块普通的玉佩,
上面的文字是铭文我研究过这个文字跟秦朝有些关系,那些文字我是用万倍放大镜才看清楚的,还是一个女子名,因此你得好好带着它别弄丢了。”
杨铭接过他大伯给他的那块玉佩和那封书信便离开学校,回到出租公寓后他收拾了行李第二日一早便出发坐飞机离开了香港。
他先到的BJ,到BJ后先去故宫参观一番,又去了北京大学打探了北京大学对香港学生招生的一些情况,在BJ逗留了几日他便直接去了西安。
来到西安后他在当地城转悠了几天,体验了一下这里的生活,之后他便直接去了西安文物管理局准备把他大伯的信交给那个文物管理处的处长。
他来到西安文物处管理处的处长办公室,秘书很是热情的接待了他,那处长走进来一看,原来是远道而来的侄子,便伸出手来,他们相互握手后便坐了下来。
“听万里说你叫杨铭是他侄子。”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杨志发,和你还是同祖同宗。”
杨铭不明白什么是同祖同宗,他也不好问,于是他便从背包里拿出他大伯的信来交给了他,那扬志发打开信一看,原来那是封介绍信。
让杨铭秦始皇兵马佣在他那里做研究工作一段时间,为考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所做准备,那扬志发见扬万里把自己的亲侄子介绍到自己身边做个研究员心里当然乐意看完此信后,
便对杨铭笑了笑,“以后你叫我发叔,我与你大伯年龄差不多,我们也经常书信来往,放心你来到我这里就当是自己家,明日我便帮你安排,一会儿叔带你去吃这里当地的特色”
“杨铭听得云里雾里的,那个不用了信我已经送到了,没什么事的话我便走了。”杨铭想着他前几日买了一张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票在今日下午四点便闭馆他得抓紧时间去看。
扬志发见杨铭好像有什么重要的事,但是信中只提了杨铭在内陆没什么亲人,于是便开口问道:“是有什么紧急的事吗?待会儿我们吃完饭后去处理也可以。”
“没什么,就是我买了秦始皇陵的门票我得提前赶到那里去参观,票上说四点后不让参观了,听说里面很大我得抓紧时间。”
“哈哈哈!原来如此,你大伯说得一点没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你和他的性子当真一模一样,没事的以后你天天看秦始皇兵马佣,不需要今日这点时间走,叔带你去吃好吃的。”
杨铭看了一眼扬志发,有些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他又不能拒绝眼前这个对他很好,第一次见面便把自己当亲人的人,他只好跟着扬志发去吃饭了。
扬志发带他去吃了西北特色菜,在饭桌上扬志发告诉他以后可以留到西安秦始皇陵工作,刚开始的内容就是每天打扫秦始皇兵马俑,和清理场地做一些基础的维护工作。
并且跟着扬志发的助手和他们一起做科研项目,杨铭听见这么个好事后很是开心,原来他大伯的书信是给他介绍工作的并且还给他找了个落脚的地方。
杨铭来到西安一个星期后便在杨志发的安排下正式成为了秦始皇陵工作人员里面的一员,他做事很是认真,除了每天做些基础的数据统计和简单的清扫工作外,
他连安防工作也负责了,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而且每次送给扬志发的报告也写得很是精湛,扬志发有这么一个堪称全才的助手也很是荣耀,时间如流水般,一晃大半年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