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井真绪有些不解。
这还有什么好考虑的?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啊!
难道说,伏见君是不是因为二阶堂小姐的缘故,不想欠二阶堂家太多人情?
可这明明是双赢的局面啊!
“安井编辑,你先别急。”伏见清辉摆了摆手,“二阶堂老爷子的好意,我心领了,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提议。”
“但是,你忘了我们之前的计划了吗?”
“讲谈社那边,三浦幸介那本《都市的迷宫》,可还在虎视眈眈呢。”
“这个机会,我不想轻易放过。”
他看着安井真绪,也看着二阶堂结衣。
“现在《挪威的森林》的口碑正在以一种我们意想不到的速度发酵,中村老板他们那些独立书店,就像一个个火种,正在点燃整个市场。”
“我想先看看,这把火,能烧得多旺。”
“而且,《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的创作也需要时间,我不想分心。”
伏见清辉拿起桌上那几张写了短歌的稿纸,又放了回去。
二阶堂结衣闻言,立刻嚷嚷起来:“前辈前辈!《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是不是你的新书?快给我看看!快给我看看!”
她的注意力立刻被转移了。
安井真绪看着伏见清辉,心中感慨万千。
这个年轻人,永远那么冷静,永远那么有自己的坚持。
她劝说道:“伏见君,《国境以南,太阳以西》的事情不急,有二阶堂家的帮助,《挪威的森林》的发行会顺利很多,你也能更安心地创作。”
“我知道。”伏见清辉点了点头,“但是安井编辑,有些事情,一旦错过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讲谈社送上门来的机会,我不想浪费。”
“至于发行渠道,我相信,只要我们的书足够好,足够火,东贩和日贩的人,会主动来找我们的。”
他最后的这句话,充满了自信。
安井真绪不再多劝。
她知道,伏见清辉一旦做出了决定,就很难改变。
……
五月下旬的东京,空气中已经带上了几分初夏的燥热。
与天气一同升温的,还有一股在各大书店和年轻人之间悄然蔓延的阅读热潮。
自佐佐木宏教授那篇分量十足的书评在《文学新观察》刊登后……
新潮社旗下的几家周刊和综合类杂志也迅速跟进。
纷纷以各种角度报道了《挪威的森林》这本“自费出版的奇迹之作”。
其中,自然少不了对讲谈社有眼无珠的揶揄,以及对《都市的迷宫》与《挪威的森林》之间惊人相似的“善意提醒”。
一时间,关于“天才新人被大社打压,愤而自费出版”、“讲谈社疑似剽窃创意”的传闻甚嚣尘上。
原本只是在小圈子内发酵的口碑,如同被投入了催化剂的化学反应,迅速在大众层面引爆。
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各大独立书店的销售数据。
神保町的神田川书店,自从佐佐木宏教授的书评见报后,原本只是在熟客间流传的《挪威的森林》,迅速吸引了更多慕名而来的读者。
中村信夫紧急从安井真绪那里追加的第二批两百本书,不到三天便宣告售罄。
每天一开门,就有读者在门口等候,询问《挪威的森林》是否到货。
电话也几乎被打爆,预订名单越拉越长。
早稻田大学附近的“青空书房”,最初只进了三十本《挪威的森林》,很快便供不应求。
老板甚至不得不在门口贴出告示,告知读者本书暂时缺货,接受预订。
即便如此,每天依然有大量学生前来询问。
“老板,听说你们这里有卖一本叫《挪威的森林》的书?”
“没错,就是那本讲谈社都不要,结果被大学教授和星野遥都推荐的书!”
“啊,真的假的?我就是看了新潮周刊的报道才找来的,说是写得特别深刻,把年轻人的孤独感都写出来了。”
下北泽的“摇滚与书”书房,那些平日里只关注地下音乐和实验电影的文艺青年们,也开始讨论起这本封面独特的红绿小说。
他们起初是被那种挑战主流的姿态所吸引,但在真正读过之后,却被文字本身的力量所折服。
涩谷以设计类书籍为主的时尚书店,也意外地成为了《挪威的森林》的热销点。
或许是因为那大胆的封面设计,又或许是因为书中弥漫的那种都市的疏离感,与这些追求个性和品味的年轻读者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印刷厂的原田隆治,这几天走路都带着风。
原本他还担心这批冒险的订单会砸在手里,没想到市场反响如此热烈。
他已经接到了安井真绪催促印刷的通知。
但苦于讲谈社《都市的迷宫》那个大订单压在头上,生产线根本排不过来,只能在缝隙中见缝插针地赶制。
饶是如此,他依然乐此不疲。
甚至主动和安井真绪商量,是否可以考虑更换更好的纸张和更精美的装订工艺,以满足市场日益高涨的期待。
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代,口碑的发酵速度虽然不及后世那般迅猛,但其穿透力和持久力却更为强大。
一本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书,就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
它所激起的涟漪,会一圈圈地向外扩散,最终触及更广阔的人群。
东京的各个角落,从大学校园的草坪到写字楼的茶水间,从拥挤的通勤电车到深夜的居酒屋。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挪威的森林》,谈论那个叫伏见清辉的新人作者,谈论书中那些令人心碎又感同身受的故事。
一些反应迅速的二手书店,甚至已经开始高价回收初版的《挪威的森林》,嗅觉敏锐的书贩子们也开始蠢蠢欲动。
各大报刊的文化版面,关于《挪威的森林》的讨论也开始占据越来越多的篇幅。
有赞扬其深刻文学性的,有分析其独特叙事风格的。
当然,也有质疑其内容尺度,甚至批评其“消极颓废”的。
但无论褒贬,都无疑将这本书的热度推向了新的高潮。
在这场愈演愈烈的风暴中,作为风暴中心的《挪威的森林》,正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姿态,席卷着整个东京的图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