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风暴 第七章 尔撒新家

换源:

  经常用的钥匙总是闪闪的,

潺潺淌的泉水总是清清的。

——哈尼族谚语

1900年夏天,椒子沟牛氏家族的后代牛尔撒在祖先留下的老房屋旁整理出一块空地,新建了一座略显宽阔的庄窠(西北方言,家院)。

上大梁的时候,牛尔撒的妻子麦里燕挺着显眼的大肚子。她按照撒尔塔人的风俗,把两个小小的金银首饰包在一块红布里,捧在双手中笑眯眯地走过来。

牛尔撒突然想起什么,从长裤的口袋里拿出一块鹅卵石,郑重地交到麦里燕的手中。这是他们的祖先阿里从故乡撒马尔罕带来的那块鹅卵石。

麦里燕仔细地把鹅卵石包进红布,用一束细麻绳紧紧地扎住,然后交给蹲在土墙上的大工师傅,请他把布包绑在大梁上。这是撒尔塔人修建新屋的风俗,以此祈求将来的生活富裕吉祥。

庄窠很快修好了。

牛尔撒和麦里燕打扫干净房屋,精心布置一番。收拾完毕,夫妻二人站在大门口,幸福地端详着这个新家。

大院的大门面向正南方。一进大门,迎面是一个不大的院落。几间房子从左到右紧凑地排列。

3间上房坐北朝南。中间是堂厅,两侧是卧室。上房是爷爷、奶奶、父母等长辈的住房。屋里的陈设要比其他房间的好一些。进入堂厅,墙壁上悬挂着阿拉伯文的对联。对联下面是摆放座钟和茶具的板柜。板柜里是存放的物品和衣物。两边摆着一对擦得发亮的旧椅子。

东边的两间乔也格(撒尔塔语,小屋)是小孩住的房间。陈设比较简朴。

西侧的两间乔也格。一间由牛尔撒夫妻二人居住。另一间用来堆放杂物。

床铺是用土坯垒的土炕。土炕有点像取暖的炉子,中间是空心的。在屋外的墙根留有一个洞口。天冷的时候,把牛粪、羊粪、驴粪和晒干的杂草、玉米杆送进洞里,然后点火燃烧。人们在屋里可以享受到温暖。东乡地处高原山区,气候比较寒凉,一年当中大多数日子都需生火取暖。

厨房设在上房与东边乔也格相连的角落,与住房是分开的。厨房除了做饭还作为礼拜前洗大净的澡堂。

厕所在西侧乔也格的后面,用3堵矮墙围成一个露天的土坑。人们方便以后用白土盖上,避免难闻的气味四处飘散,连粪带土可以当作庄稼的肥料。

牛圈、羊圈盖在门道的边角处。

撒尔塔人有乔迁新居举办诵经和宴请宾客的习俗。修建新居是牛尔撒全家盼望多年的一件大喜事。他特意选择在主麻日(星期五)这天举办庆祝乔迁新格尔(撒尔塔语,家)仪式,热情地邀请乡亲们参加乔迁新居、祈祷平安的仪式,请大家吃一桌丰盛的宴席。

主麻日的清晨,天空中刚有了一丝亮光,牛尔撒和麦里燕立即从炕上爬起来。

他们烧了一大壶热水,准备洗阿布代斯(撒尔塔语,沐浴)。撒尔塔人有严格的卫生习惯:每天都要洗几次小净,保持口腔、鼻孔、耳朵、脸、脖子和手脚的干净。一周还要洗一次大净,保持全身的洁净。

在干旱缺水的东乡山区,水是最宝贵的东西。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和希望。撒尔塔人把水看得和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贵。人们都说,向撒尔塔人借一桶清油容易,借一碗水非常困难。但是,如果是素不相识的过路人登门借水洗大小净,主人不能找任何借口拒绝。因为洁净是撒尔塔人最崇高的境界。

牛尔撒把烧好的热水倒进挂在木梁上的桶里,然后拔掉桶底的木塞。热水从桶底的洞口中流出来,浇淋在他的头上。他从上到下、从右到左依次洗漱。连续这样洗了3遍,他才用布巾擦干身体。

沐浴以后的牛尔撒看上去显得十分清爽和精明。他大约20来岁,身材魁梧,满脸红光,头上戴着一顶白色的无檐号帽,上身穿着干净的白色棉布衬衣,外面套了一件黑色的棉布坎肩,腿上穿着青蓝色的棉布长裤,脚蹬一双黑色棉布鞋。

麦里燕的头上戴着一顶长至腰际的粉红色盖头。上身穿着有领圈、大襟和宽袖的粉红色绣花长外衣。袖口上镶着一道红色和绿色交织的花边。腿上穿着青蓝色的套裤。裤管上镶着两道绣有小花的黑边。裤管的后面开着小叉,用黑色的飘带束住裤管。脚上穿着高约两寸的木底黑跟鞋。鞋头绣着两朵红艳艳的牡丹花。

麦里燕的腹部高高地隆起,一看就是快要生育了。

不一会儿,前来帮忙的亲朋好友陆续来到了。有的人到厨房里帮忙洗菜做菜。有的人在院子里摆放家具。大家一边干活,一边说笑。有的人哼唱着山曲。庄廓里充满了欢乐愉快的气氛。

牛尔撒家对面的山坡有一座粉刷成淡绿色的小礼拜寺。

礼拜寺门口矗立着用来召唤人们做礼拜的宣礼塔。礼拜堂在寺院的中间,奠基比较高,需要拾级而上。寺顶中央是半圆形的穹顶。穹顶中间高耸着一个小尖顶,上面配有一弯新月。礼拜堂的两边是用来洗漱的水堂和学习用的经堂。

每逢主麻日,男人们纷纷来到礼拜寺,怀着虔敬神圣的心情做礼拜。他们的头顶上缠着一条白色或者黄色的泰斯达尔头巾。身上穿着黑色或者灰色棉布缝制的低领对开仲白。脚上穿着黑灰色的棉布袜子和布鞋。一些特别讲究卫生的老人还在布鞋外面穿上一双套鞋,进入礼拜寺或者家里的时候只需脱掉套鞋。布鞋一尘不染,崭新如初。

他们跪在村民捐来的地毯上,面朝圣城所在西方,虔诚地礼拜和祈祷,认真地做着自己认为最神圣的事情。

太阳升起到半空,妥阿訇带着几个小满拉(撒尔塔语,学生)从礼拜寺出来。他们沿着崎岖的小路下到山沟里,再沿着蜿蜒的小路爬上山坡,走进牛尔撒的新家。

坐在大院里聊天的男女老少看到妥阿訇进来,赶忙呼啦啦地站起身,一起向妥阿訇问候道:“色兰!”

牛尔撒满脸笑容地迎上前,将神情肃穆的妥阿訇和小满拉引到院子中央的圆桌前。

妥阿訇款款地坐下来,轻轻地解开丝巾包裹,拿出一本大大的经书。他严肃地环顾院子里的人们,摊开手中的经书,熟练地翻到常看的那一页,用力地清了一下嗓子,开始用浑厚悦耳的声音吟诵经文。

小满拉跟随妥阿訇低声吟诵。妥阿訇俨然是合唱团的领唱。小满拉仿佛是伴唱。

妥阿訇吟诵结束。人们庄重的表情瞬时轻松活泛起来。大家又开始聊起家里的孩子、地里的庄稼和圈里的牛羊。

伙计们利索地端上放有冰糖、桂圆、红枣的盖碗茶。

乡亲们慢条斯理地喝茶,说着庄子里笑话趣闻。小孩在大人的身后追逐玩耍,发出一串串清脆顽皮的笑声。

过了一会儿,伙计们又端来一个又大又圆的盘子。里面摆放着黄灿灿的油香、酥散和馓子等油炸面食,还有杏干、葡萄干、红枣和核桃干果和坚果等。油香、酥散和馓子是撒尔塔人、回回人、撒鲁尔人在重要节日必须要摆上宴席的。

油香是一种小圆饼,中间切开两道小缝,经过油炸后食用,清香四溢,软硬适度。酥散是撒尔塔人用清油炸的一种大麻花,松酥爽口,别具特色。馓子也是一种油炸面食,酵面中和上清油和鸡蛋清,揉匀以后拉成筷子粗细的面条,然后盘成一层一层的圆圈,在清油中烹炸成型,看上去十分精美。

吃罢热场的油炸面食和干果,热腾腾、香喷喷的东乡手抓肉正式登上圆桌。一时间,满院子弥漫着浓香的羊肉味道。

东乡手抓肉味美可口,色鲜肉嫩,肥而不腻,鲜美无比。它的制作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将整只羊囫囵下到锅里,先用猛火大烧。等到肉汤沸腾,用漏勺把混有血液杂质的沫子捞出来,再在锅里撒入花椒、胡椒、姜片、草果、蒜苗、红辣子、青盐等调料,然后用小火慢慢地炖煮,看到羊肉差不多熟烂了便从锅里捞出来,用斧头剁成小块,装入盘子即可食用。

乡亲们喝好吃罢,聊够了家务事,已经是下午做礼拜的时间了。妥阿訇和满拉率先告辞。乡亲们也起身纷纷告辞。

牛尔撒和麦里燕高高兴兴地送走客人,和伙计们一起收拾锅碗瓢勺。最后,麦里燕又给每个伙计包了一份熟肉,千谢万谢地把他们送出了大门。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