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萧术:世界,准备好迎接德玛西亚了吗?

换源:

  他嘲笑盖伦在战斗中过于注重所谓的“荣耀”和“规矩”,认为那是在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是在给敌人留下可乘之机。

两人只要一有机会独处,往往就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对某个战术细节的不同看法,而发生激烈的争吵和摩擦。

如果不是萧术及时出面制止,他们甚至有好几次都差点直接动手打起来。

对于这种情况,萧术也感到有些头疼。

他知道,想要让这两个性格和理念都如同水火一般不相容的家伙,真正做到精诚合作,恐怕比登天还难。

但是,他也不能放任他们之间的矛盾无限激化下去。

毕竟,他们现在是一个团队,未来还要共同面对更加强大的敌人。

如果内部都不能团结一致,那还谈何发展壮大,谈何建立霸业?

于是,在深思熟虑之后,萧术决定采取一种“以毒攻毒”、“在战斗中磨合”的方式,来尝试缓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并培养他们之间的默契。

他开始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小规模的、由两人共同参与的配合训练项目。

例如,他会设定一个模拟的战场环境,要求由防御力更强、更擅长正面冲击的盖伦,作为主攻手,负责吸引敌人的主要火力,并强行撕开敌人的防线。

然后,再由攻击力更强、更擅长抓住机会进行致命一击的德莱厄斯,从侧翼或后方突然切入,对暴露出来的敌方重要目标或薄弱环节,进行高效的斩首和清剿。

这种战术配合,听起来简单,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对两人的默契程度、时机把握以及相互信任,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果然,在最初的几次配合训练中,两人之间的表现简直可以用“灾难”来形容。

盖伦常常会因为不满德莱厄斯那种“不顾友军死活”的凶猛突进,而刻意放慢自己的攻击节奏,试图去“保护”那个在他看来“鲁莽冲动”的诺克萨斯人。

而德莱厄斯,则会因为嫌弃盖伦那种“瞻前顾后”、“拖泥带水”的“骑士打法”,而故意不与他进行配合,甚至还会用一些充满嘲讽意味的言语,去刺激盖伦的神经。

训练场上,经常会听到类似这样的对话:

“喂!德玛西亚的蠢货!你是在用绣花针和敌人战斗吗?能不能快一点!再慢下去,那些‘饕餮点心’都要被你吓跑了!”

(德莱厄斯语)

“闭嘴!诺克萨斯的屠夫!我这是在执行召唤师大人制定的战术!不像你,只知道嗜血的莽撞冲锋!如果不是我替你挡住了大部分的攻击,你早就被那些‘饕餮点心’轰成渣了!”

(盖伦语)

“哼!懦夫的借口!真正的勇士,从不畏惧敌人的炮火!只有像你这样胆小如鼠的家伙,才会躲在厚厚的龟壳后面,祈求别人的保护!”

(德莱厄斯语)

“你你竟敢侮辱德玛西亚的荣耀!我要向你发起决斗!”

(盖伦语)

“乐意奉陪!正好让我看看,你那身华而不实的金色盔甲,究竟能扛得住我几斧子!”

(德莱厄斯语)

然后,往往就是萧术不得不再次出面,强行将两个已经快要打起来的家伙分开,并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思想教育”。

虽然训练的过程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口角、摩擦、甚至小规模的“肢体冲突”(当然,都被萧术及时制止了),但令萧术感到欣慰的是,这两个家伙,毕竟都是身经百战、经验丰富的真正战士。

一旦他们真正进入了“战斗状态”,抛开彼此之间的个人好恶和阵营偏见,还是能够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职业素养和超乎想象的战术默契。

盖伦那坚不可摧的防御和勇往直前的冲锋,能够为德莱厄斯创造出绝佳的输出环境和突击机会。

而德莱厄斯那恐怖的爆发力和精准的斩杀能力,也能够弥补盖伦在瞬间杀伤力上的不足,并迅速清除掉那些对盖伦构成最大威胁的敌方单位。

渐渐地,在一次次的争吵、磨合和共同战斗之后,他们之间,似乎也产生了一种微妙的、难以言喻的“损友”般的默契和“竞争”般的互补性。

虽然他们嘴上依旧不饶人,看对方依旧不顺眼,但在战场上,他们却能够下意识地相互配合,相互掩护,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从而爆发出远超“一加一等于二”的强大战斗力。

萧术敏锐地察觉到,随着“德玛西亚”和“诺克萨斯”这两个名号在外界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无论是饕餮方面,还是地球军方,都必然会加强对这两个神秘势力的情报搜集和分析力度。

他知道,单靠据点周围那些简陋的信号干扰和能量屏蔽装置,不可能永远有效地隐藏自己的行踪和底牌。

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和英雄们的安全,也为了能够更从容地实施自己后续的计划,他决定,必须主动出击,释放一些经过精心编织的、能够有效误导外界猜测方向的虚假情报。

他要做的,不仅仅是“隐藏”,更是要“引导”。

他要让那些试图探究“德玛西亚”和“诺克萨斯”真相的人,都掉进他事先挖好的“信息陷阱”之中,让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于是,萧术再次利用起自己那台经过改装的老旧电脑,以及他从系统商城中兑换到的一些初级的“网络渗透与信息伪装技术图纸”,开始了他的“信息战”行动。

他首先通过多重加密的代理服务器和虚拟身份,在一些国际性的、关注超自然现象、古代文明和外星科技的暗网论坛和地下讨论区,注册了几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匿名账户。

然后,他花费了几天的时间,精心编织了几篇看起来非常“专业”、充满了各种“考证”和“推测”,但实际上却是漏洞百出、真假参半的所谓“研究帖子”。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