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少不了要闹上一场

换源:

  等到回家的时候,老爹张成还没有睡,坐在房间底下喝着茶。

张向北在一旁坐了下来:“爹,怎么这么晚了还没睡?”

这时候张成轻轻皱了一下眉头:“时间我心里面总是感觉有些不太平,前两天那个刘主任来找你,而之前到咱们家来的周主任,上次我见他的时候,只是对我点了点头。我琢磨着恐怕是县里面出了什么事,你可最好不要跟这些人搅和在一起,免得将来出问题。”

一听张向北就明白过来他爹这是担心自己有什么行差踏错。

他笑了一下:“爹,你这话可就说的太晚了,现如今项目已经上马了,化肥厂研究所还有县委这边,我可是都要应付,不过爹你放心,我心里有数。”

张成叹了一口气:“当爹的哪个不希望自己儿子比老子强?现在你这么能干,我心里面当然高兴,可是这世上的事情谁也说不清楚,明天会发生什么。有的时候吃亏就是占便宜,退一步海阔天空,别老是在一些小事上计较。”

他说的是经验之谈,也是关心自己的儿子。

张向北的心中涌现出一抹暖意:“我知道了。”

两人正在说话的时候,门被剧烈的拍响。

“支书,向北赶紧出来出事儿了!”

爷俩一听这话,相互对望一眼脸上都露出疑惑的表情来。

张向北三两下走到门前,拉开门闩。

外面一名村民满脸焦急:“出事儿了,咱们的牛丢了一头!”

一听这话,张向北眉头就是一皱。

他想了一下问道:“什么时候发现的?”

那村民喘了一口气:“今天晚上是我守夜,晚上这牲口入圈的时候,我还数了一下,一只都没少,可是刚才我睡觉的时候,听到牛圈那边有动静。起初我没在意,可是心里面老是觉得不踏实,别披着衣服又出去数了一遍,少了一头!”

张成一听这话,哼了一声:“胆子可不小,真是记吃不记打啊!我倒要看看谁这么大的胆子,敢来咱们小岗村偷牛!”

这时候从里屋走出来的李平意脸上露出焦急之色。

他在后面问道:“这么大一头牛,他是怎么偷走的?”

张成是支书打交道的人多,知道的事情也多。

听到问话以后,当下便开口解释:“这牛虽然大,不过想要把牛偷走,方法多的很,这牛最喜欢吃盐。偷牛的人只需要把盐细细的洒在路上,引着牛一路吃,到时候只要用一根绳子绑着牛鼻环,牵着牛就走了,根本不费力气。”

李平意听的瞠目结舌:“咱们才十几头牛,今天丢一头,明天丢一头,用不了多久咱们的牛就被偷光了,要我说赶紧到县城里面把这件事情报告相关单位,让他们派人来查。”

张向北则是缓缓摇了摇头:“县城距离这里太远了,一来一回浪费时间,总不能每次出事情都让他们派人来吧?这治标不治本!”

说到这里他想了一下:“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咱们过去看一看,循着蛛丝马迹,说不定就能够把人给抓出来,到时候让他们支书给个说法!”

张向北心里很清楚,村民们对于法律什么的认知度根本就不高。

要说他们怕谁,那当然是村里面的支书了。

原因很简单,大家都知根知底,想要拿捏自己,分分钟就能够办得到。

而且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还能够起到监管的作用。

如果要是县里面来人一次没有抓到人,这些人就有侥幸心理,胆子会越来越大。

到时候一旦一发不可收拾,局面就坏了。

想到这里张向北就对那村民说道:“你马上去,马家村走一趟,李支书当年打过土匪,这十里八乡没有不怕他的!”

那村民点了点头,匆匆而去。

这时候张成已经返回屋里面取了油灯出来了:“我跟你们一起过去看看。”

这牛圈是在山坡之上,按照规定,每天需要有两个人在这里看着。

今天过来的确是两个人。

不过另外一个睡得死,什么都没有听到,还是被叫醒的,问了也是白问。

这时候张成很是熟练的牵出一头牛来。

那牛出了牛圈之后便在地面上又闻又嗅,随后开始舔了起来。

一边舔一边朝前走。

走出去约莫四五百米,那牛抬起鼻子闻了闻,停了下来。

张成眯起眼睛朝前看了一眼:“这村子有两条路,往左边是往马家屯去的,不过这马家屯儿应该不会有人这么糊涂。另外一条路是往河西村去的,我琢磨着应该是他们的人干的。”

等到老爹说完之后,张向北转头看了过来:“不会是田家兄弟干的吧?”

听到这话,张成叹了一口气:“十有八九,除了他们别人没这么大的胆子!”

说起来这田家兄弟那可是河西村的一号人物。

仗着自己平民出身,又加上这场运动,闹起来摇身一变,便领着人开始批斗。

在河西村的号召力可是不小。

就是因为这样的田家兄弟便越来越专横,根本就不把支书放在眼里。

村里面有个大事小情,这支书都要跟他们田家兄弟商量才能够拍板,是难缠的角色。

张成这时候点上一袋烟,抽了两口:“行了,我先过去问问情况,你们先回去。”

意思很明显,他这个村支书先过去探探路。

张向北却是缓缓摇了摇头:“等李叔过来吧,知道丢了牛,李叔他们肯定会在村子里面查一下,如果不是他们肯定就是河西村的人干的。要真是这样的话,少不了要闹上一场,我们去的人少了,还要吃亏。”

他心里面很清楚,农村人不会跟你讲太多的道理。

不管平时在村里面关系怎么样,遇到的事都是一致对外。

毕竟东北这块地方古代那可是蛮荒之地,到了清朝,虽然说是龙兴之地,不过时不时也会有一些动荡出现,再加上民风彪悍,多有土匪,更不要说经过了民国乱世。

所以这挨家挨户都养成了守望相助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