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的“空城计”提议,大胆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
但在李振邦院士和几位核心高层的力排众议之下,这个计划最终还是得到了批准。
正如李院士所说,面对M国这种不择手段的渗透,一味地防守只会越来越被动。主动出击,将计就计,用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去误导敌人,反而可能赢得宝贵的时间。
于是,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一个奇特的景象出现了。
在戒备森严的基地核心区域,“盘古计划”的真正团队,正在热火朝天地按照陈逸规划的“自主技术体系”,从零开始,攻克着一个个国产化零部件的难关。
而在距离核心区五公里外的外围区域,一座崭新的、一尘不染的“合作实验室”,正拔地而起。
这座实验室,从设计图纸到每一个细节的施工,都由陈逸亲自把控。
它,就是陈逸为M国间谍,精心准备的“舞台”。
舞台要逼真,道具自然也要完美。
陈逸大笔一挥,直接从项目中,调拨了一批“看起来很高端,但实际上已经落后或即将被淘汰”的设备,搬进了这座“样板间”。
一台拆掉了核心离子源、只剩下空壳子的“阿波罗之矛”实验平台。
几台从德意志和R国进口的、问题频出的精密导轨和伺服电机。
甚至还有一套特意没有升级、运行着旧版“神工开物”软件的控制系统,上面布满了各种看似无解的BUG和兼容性报错。
整个实验室,被完美地打造成了一个“虽然理论先进,但工程实现上处处碰壁、举步维艰”的假象。
“硬件”准备就绪,“软件”——也就是演员,也必须是影帝级别的。
陈逸亲自挑选了一支由吴文俊院士领衔的“演员”团队。
这些国宝级的专家们,一开始还对“演戏”这件事颇有微词,觉得有辱斯文。
但在听完陈逸的详细计划后,他们立刻来了兴致。
“你的意思是,让我扮演一个因为公差问题,急得焦头烂额、束手无策的老顽固?”吴文俊院士捋着胡子,眼睛里闪烁着狡黠的光芒,“这个我擅长!到时候我直接把血压计放桌上,一言不合就开骂!”
“那我呢?我扮演什么?”另一位负责控制系统的张教授摩拳擦掌。
陈逸笑着说:“张教授,您就负责对着那套满是BUG的控制系统,天天唉声叹气,一边用英文大声抱怨M国厂商不开放协议,一边偷偷地用咱们‘仓颉’语言,写点无关痛痒的小程序就行。”
“哈哈哈哈,这个好!这个好!骂人我最在行!”
一群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国之栋梁,此刻却像一群准备恶作-剧的孩子,兴致勃勃地讨论着各自的“剧本”。
半个月后。
由德意志“西门特”公司首席技术官,汉斯·施密特博士带队的专家组,终于抵达了京州。
这位施密特博士,表面上是一位严谨刻板的德意志科学家,但他的真实身份,却是M国中情局安插在欧洲工业界的一名资深技术间谍,也是马克·亚当斯的老搭档。
在李振邦院士“热情洋溢”的欢迎仪式后,施密特团队被带到了那座崭新的“合作实验室”。
一走进实验室,施密特那双鹰隼般锐利的眼睛,就开始不动声色地扫描着每一个细节。
当他看到那台“问题百出”的实验平台,以及旁边桌上那一堆被拆解下来的、贴着M国和R国标签的精密零件时,他的眼底,闪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
这和他预想中的情况,一模一样。
而接下来的一幕,更是让他坚定了自己的判断。
只见吴文俊院士正和几个工程师,围着一台设备大声争吵。
“说了多少次!这个公差不行!0.8纳米的形变,你们看不见吗?这么搞下去,我们永远也造不出合格的设备!”吴院士气得满脸通红,吹胡子瞪眼,台词功底堪称完美。
施密特走上前,故作关切地问道:“吴教授,是遇到什么麻烦了吗?或许,我们的【量子锁定激光干涉仪】,可以帮上忙。”
吴文俊院士抬起头,看了他一眼,像是找到了救星,又带着一丝学者的矜持和不甘,长叹一口气:
“唉!还不是这些该死的材料和工艺问题!我们的理论是好的,可这基础工业,实在是……不提也罢!施密特博士,既然你们来了,就快把你们的宝贝拿出来吧,让我们这些老家伙,也开开眼!”
这番表演,真假掺半,情绪饱满,直接将一个为基础工业落后而痛心疾首、又不得不求助于人的老科学家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施密特心中冷笑,但脸上却堆起了职业化的笑容:“当然,当然,我们就是为此而来的。”
他一边指挥手下安装设备,一边状似无意地,走向了另一边正在“埋头苦干”的张教授。
他看到张教授的电脑屏幕上,正显示着一段充满了红色报错的代码,而代码的注释里,用英文写着:“该死的罗克韦尔!F**kingprivateprotocol!(该死的私有协议!)”
看到这一幕,施密特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彻底烟消云散了。
在他看来,这场戏,已经不需要再演下去了。
所有的“证据”,都指向了一个确凿无疑的结论。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