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甚至在整个湖北都非常有名气的一家传统手工业—-一个姓苏的雨伞商。这家的伞商有名到什么地步呢?只要湖北人结婚,其中一项必备的礼物就是他们家的雨伞,这个“风俗”甚至延续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能把生意做成“风俗”的商人,自然是有很多绝技的。
苏家的雨伞是要在伞面上刷油漆的。他家在油漆上的造诣经过几代人的摸索几乎堪称独步天下。毫无疑问,传统观念中这也是传男不传女的看家绝技。
机械系一年级的苏单纯,就是苏家的嫡长子!李巍只提了一下,苏单纯就贡献出了自家的绝密配方,并且无偿的指导,参与研发。
当然,雨伞油漆的配方并不完全适合飞机蒙皮。为了达到防火防水防腐延缓老化的目的,李巍还是请了哥廷根大学化学系的一个教授出手,改进了配方的。
只是几天的功夫,油漆的浸润性和防火性能,防水性能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各项指标并不次于这个年代欧美的配方,而且亮度和光泽远超德国的油漆。
工业产品,搞出第一代不容易。但是,继续优化,工作量更大。负责丝绸复合蒙皮的黄莹玉接下了油漆的后续研发升级工作。
黄莹玉在前几个月的工作中,已经固化了丝绸纺织的工艺,加上黄炳春和黄冰秋兄弟从老家调来的两个高手女工,丝绸木皮的复合蒙皮已经达到了要求。而且,黄家兄弟调来的两个女工,可是真不简单,不仅技术高超,而且还都是能领上百工人的管理人员。
黄莹玉手下有了这么两个女工,终于稍微轻松了一点。
但是,李巍可是老板!很黑心的!
在国内搞航空,材料方面难题多多,几乎全都需要进口。木材,乃是李巍所能选的唯一技术路线,但是,木材的强度密度比,很明显是赶不上铝合金的。
拿二流甚至三流的材料,造出一流战机,这不科学!
所以,必须有更合适的材料。现代航空业常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不要想了,对李巍来说,对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来说,玻璃钢这种材料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玻璃钢,主要原料有两种:一,玻璃丝。这个东西已经出现,大量的被应用于电器绝缘。二,环氧树脂。这个也已经被发明出来,知道是在瑞士,但这个时代不是互联网时代,还没找到有关生产厂家的信息。
据李巍所知,二战末期,美军战机已经有采用玻璃钢做雷达罩的工程应用。
“黄工,你看一下这个。”李巍把自己搜集的资料递给了黄莹玉。几个月的工作,黄莹玉的表现历历在目,尊称一声“黄工”,是必须的。
黄莹玉一边翻阅,李巍一边解释:“玻璃丝的生产,其实不难。但,我们要求玻璃丝的强度,那么无碱玻璃(E玻璃)就是首选了。但是,在德国无碱玻璃丝的生产,还没有找到厂家。”
"因此,无论是玻璃丝的生产,玻璃丝的纺织,以及环氧树脂的生产,都有困难。”李巍感觉,这种工作量对一个小姑娘来说,实在是有点残忍啊。不过,他手头可用的人不多,也只能如此。
黄莹玉道:“玻璃丝和环氧树脂的生产需要分开,复合工艺也要独立研发,是吗?”
李巍点赞。
“敢接下来吗?”
黄莹玉那一刻显得光彩夺人!这位真是工作狂人啊!巴不得有挑战性的工作呢!
随即,李巍个黄莹玉配了两个德国人,组成了一个玻璃钢专业小组。
“时间很紧张。”李巍道:“一年之内必须把工艺设备全部搞定,这项技术只要搞出来,绝对的世界第一!一年之后,我们把设备运回国内,组织生产,到时候,你就是厂长,就是总工!”
画大饼,乃是老板的必备技能!李巍画的不算好,但,还行吧。
对汉斯.瓦格纳经理,李巍也是必须画个大饼的。
“瓦格纳先生,你的办法不错。但是,不能只这么空试。”
瓦格纳已经搭建了一个飞机操控系统,没有外壳只有“瓤”,以测试各个机构的可靠性可操作性。
“你需要在各个舵面添加一些阻尼,哪怕沙袋弹簧都可以,否则是难以试出来机构的可靠性的。”
“这个我马上办。”瓦格纳经理一听就明白。
“除此之外,机身前面的承重隔框不能仅仅是计算,必须实验,尤其是实验发动机震动的影响。”
“我正准备向你申请,购买一台双缸柴油机,安装上去,连续运转几天!”、
"瓦格纳先生,胖汉斯,动脑筋了!谢谢你!”
胖汉斯还是很动脑筋的,不仅生产管理得井井有条,发动机系统也已经搞定。
“周末,我请你和你的家人一起吃中国的烤鸭!”李巍请客,几乎定点就是龙丕颜开的那家烤鸭店。龙家是湖南的名门,据说和前清名臣曾国藩有亲戚,烤鸭的配方很讲究,味道的确不错。
“这是一份滑翔机的图纸。”李巍递过去,继续道:“我加了一台摩托车发动机,功率很小。不是为了飞行,所有的仪表和操纵系统都完全按照我们都教练机安装。”
“这个有什么用啊?”瓦格纳经理有点迷糊,德国有的是滑翔机,还有的是双翼的教练机,类似他搭建的地面操纵实验平台也是可以用来训练的。
“你再看一下,这个发动机前面有个减速器。”李巍才不给瓦格纳解释空气动力学原理呢。“你抓紧时间,搞定这一套发动机加上减速器总成。但一定要便宜,这个东西有可能量产。”
这东西,李巍其实是打算造一台这个时代的飞行模拟器!而且,他已经有了全盘的计划。关键是这套东西是白嫖来的!
话说,上一届的空气动力学工程专业有个小组,课题是“优化滑翔机的外形”,由于论文没能通过审核,没能毕业。而李巍的同班有一个小组在研究“翼尖涡流”。看似八杆子打不着的两个课题,李巍看到了其中的联系。
1932年5月,德国一架飞机在飞越北海上空时,发动机熄火停车,失去动力的飞机急剧下坠,眼看掉入大海。危急时刻奇迹出现了:飞机跌至距海面10米左右神奇的不再下跌,竟然保持这个高度缓缓前飞,安全着陆。
这种现象,叫做“地翼效应”!冷战期间苏俄根据这种原理造出来了一架“里海怪物”,不过没有实用化。而李巍就是想利用“地翼效应”搞出一套飞行训练模拟器。至于作用,瓦格纳经理的认识其实也不错,在德国用途不大,但这玩意非常适合中国!
优化滑翔机小组,现在正为李巍免费打工!因为吧,这三个师兄优化滑翔机,走错了路子。竟然是不考虑工程材料,一味的加长机翼。属于理论正确,现实不可行!但是歪打正着“地翼效应”却用得着。
由于没有毕业证,这三位找工作,只能拿一百五十马克的工资。如果拿到毕业证,过了实习期就能拿六百马克的工资!收入差距巨大,三个师兄很着急。于是,三个师兄不耻下问,找到了李巍这个“天才”,希望给于指点。
话说,这个时代的单翼飞机,形状,是个现代人就看着不舒服。外观如同“两支翅膀插在油桶上”!虽然,这话刻薄了一点。但,机翼与翼根的连接之处,竟然没有翼根整流罩!
现代航空迷常识性的东西,这个时代竟然没有!空气动力学最发达的英国,也只是在二战中的主力战机喷火战斗机上第一次使用了翼根整流罩(差不多也是三五年三六年开始的)!而美国,哪怕到了四零年,海军的水牛战斗机,仍然是没有使用翼根整流罩!
这玩意看一眼就知道,但,没看到这一眼的时候,你就不知道。不过,你要注意,空气动力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不断的长期摸索中,不少飞机其实已经使用了翼根整流罩,只是没有提升到理论高度而已。
李巍估摸着航空发展的速度,认为这一项,保密的必要性不很大。小小地指点了一二,条件就是给自己设计两架滑翔机!此设计非彼设计,其实就是抄,但是避免了专利纠纷。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两位不仅仅在亨舍尔公司实习了半年,打工了半年,还参与了HS123双翼俯冲轰炸机的设计!这一年正是这款俯冲轰炸机的设计和完善过程,相当于全程参与了这款飞机的设计!
虽然,HS123这款俯冲轰炸机,性能远不如德国在二战中的主力俯冲轰炸机JU87,但,李巍对此有想法!
至于同级的一组同学,研究“翼尖涡流”,实验方法有三种,其中第一种烟流实验。这年头使用的是蓖麻油。李巍就只是买了块石蜡,实验了几次,烟流凝而不散立马清晰了几十倍!
“专利肯定是我的。”李巍道:“不过嘛,卖出去了,你们一半儿我一半儿。”
看上去,很公平。但是,科技这玩意,零到一很难,一到一百也不容易啊!需要时间,需要精力,需要花钱!李巍对烟流实验,其实还看出来了一点奥妙,但何必通盘道出呢?
然后嘛,有关教练机全机模型的烟流实验就交给了这两位!
两个同学并不觉得吃亏,有了这么个实验助手,他们的毕业论文几乎是毫无疑问的会顺利过关。按时毕业,没问题了!其中一个同学是瑞士人,罗杰.迪伦马特。
“翼尖涡流”与“地翼效应”之间有什么关系?很长一段时间,有很大部分的空气动力学人都认为,地翼效应是飞机的机翼和地面之间形成了“气垫”托起了飞机,但后世的研究证明,更重要的的是“翼尖涡流”的影响!
罗杰.迪伦马特,对李巍的学业很重要。在目前的阶段,李巍还可以和汉斯迈耶组成课题组。如果李巍想继续读博士,由于德国航空部的保密要求,基本上是不可能接触比较高端的课题的(纯理论的课题倒是还有可能)。罗杰.迪伦马特这个瑞士学生,在班内学习排名第二,仅次于汉斯.迈耶。
国弱的悲哀啊,连读个书都特么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