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翅痣

换源:

  七月十日,是路德维希.普朗特教授面试的日子,面试场地就在一间教室。对于面试,李巍可一点都不陌生,上辈子他面试的次数多了去,经验丰富着呢!因此,心态很轻松。

正面面试官的位置就是普朗特教授,旁边另有两名助教。

教授现年六十岁,额头宽阔,胡须浓密,双眼明亮,腰背挺拔,气质很出众。看得出,这位年轻时也是帅哥。不过,没有自己帅!

李巍来面试,也不是一个人,后面有啦啦队助威!五个室友和普朗特教授的一些学生,包括已经是空气动力学三年级的汉斯.迈耶在内足足十几个呢。与其说是助威,实际上应当说是好奇,对于一个一年级的中国留学生转专业,而且还是转到航空工程专业,好奇心是难免的。

汉斯.迈耶在航空工程专业中是非常出色的学生,普朗特教授虽然并不担任三年级以下的教学,但对这个“天才”学生还是非常有印象的。他担心这个学生向李巍传授一些他的偏向,临时改了面试题目。

“你知道机翼在高速飞行时会发生震颤吗?”教授问道。

“知道。”

“你猜想一下造成机翼震颤的原因。”

普朗特教授没有让李巍有理有据的阐述,而是让李巍“猜测”!对于科学家来说,这是一个很不负责任的词汇,而一贯严谨的德国人嘴中蹦出这个词,就更是有点违和了。

可是,在座的,尤其是旁边两个助教都惊讶的瞪大了眼睛。在三五年,对于航空业来说,“震颤”是一个新问题!此前全世界的飞机都是低速飞机,而且还大多都是双翼机,哪怕是单翼机,速度也很少超过四百公里时速的。

两个助教一个是硕士,一个是博士,是知道这个问题的来源的!

就在前些日子,德国亨克尔公司的He-51双翼战斗机被报告在俯冲时出现“剧烈抖动”,飞行员描述为“尾翼失控感”。

在德国二战中著名的战斗机BF109尚未成熟,尚未列装之前,这个型号的双翼战斗机乃是刚刚重建的德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出现这种事情,绝非小事!

李巍虽然考的是飞行私照,也是要学空气动力学原理的。但是,他学的比较浅!不过对于机翼的震颤机理他还是知道那么点的。

另一方面,通过三个月的学习,他发现了,他的“浅”,在这个时代乃是高深!他随便拿出几个名词(也只知道名词)都有可能造就一个航空大师!

“有关机翼的颤振,在这个时期,应当是一个比较前沿的问题。”李巍判断,如果直接给答案,就显得太过不合常理!

“普朗特教授,能允许我去草坪上几分钟吗?”

李巍的话也让所有人惊诧,不过草坪就在窗外,李巍是不可能找人问答案的!就连普朗特教授和两个助教都没有答案。

普朗特教授很宽容,“天才”都是有怪癖的,说不定李巍思考问题就喜欢在草坪上溜达呢。普朗特教授对李巍很感兴趣,在霍夫曼教授的游说下,差不多已经把李巍看成了天才。

李巍当即跑到了草坪上,众人看着李巍活蹦乱跳,张牙舞爪的在草坪上忙活了几分钟。

在一干人等半呆滞状态,李巍抓了一只飞蛾进了教室。话说,李巍本想抓只蜻蜓,再不然也抓一只美丽的蝴蝶,只是现实不允许,只抓到了一只丑陋的灰色飞蛾,不过挺大的。

按死了飞蛾(残忍不?)小心翼翼的放到普朗特教授面前!

“教授,你看这里!”

普朗特教授年龄虽然不小,但,戴着眼镜,视力还是可以的。

李巍用笔尖所指的部位,乃是飞蛾翅膀前缘外段,那里有一段比较粗的。李巍虽然德语还不错,但是对生物学名词却很陌生,因此只能比划。话说这个玩意名词叫“翅痣”也叫“翼眼”。所谓“翅痣”就是蜻蜓或者蝴蝶之类的飞行昆虫,翅膀前缘外端的一块加厚的角质层。蜻蜓的翅痣比较明显,有空的话,读者君可以抓一只看看。

普朗特教授死盯着飞蛾的翅膀,一声不响,教室内安静的掉根针都能听到!

五分钟,足足五分钟,普朗特教授仿佛被施了定身术,一动不动,甚至呼吸都看不出来,李巍生怕老头嘎了。

终于,普朗特教授长出一口气,抬起头来,对李巍道:“威廉,你通过了!”

众人稀里糊涂,甚至连两个老助教都没弄懂,李巍就这么轻而易举的通过了面试!

天才的世界,尔等俗人,不懂!

普朗特教授签字走人,连解释都没有一句!

空气动力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所有的公式,都是从实验数据中归纳总结推导出来的!

哪怕到二十一世纪,空气动力学家也没有彻底解决“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这一最基本的问题!

有人会质疑:作者是胡扯吧!

但,却是事实!这个问题本小说会在后面继续。具体到眼下有关“机翼颤震”的问题,李巍给出的答案绝不寻常!

作为空气动力学大师普朗特已经有论断,不外乎空气弹性和结构耦合,解决办法也容易,加强结构即可。

但是,飞机,任何飞机设计都要千方百计的减轻重量的。在飞机设计师分工中无论是这个时代还是二十一世纪都有专业的减重工程师!

李巍拿出的飞蛾,不仅仅是找到了答案,更是给出了最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个答案不仅仅是满分,而是超出了打分标准!甚至解决方案都超出了普朗特教授的所有设想!

虽然还没有经过科学的试验,但,作为一个大师级的空气动力学学者,普朗特直觉:这就是答案!

再说一遍,空气动力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如果有人能透过现象直接看到本质。将会使得研究者少走无数弯路,减少无数耗资巨大的实验!而这种人,在空气动力学研究中,才是真正的天才。

二十一世纪为人所知的航空名企业,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曾经有一个天才设计师凯利.约翰逊,在全世界的航空界都是传奇!他的同事形容他“仿佛能看到空气的流动”!

空气无色无味,这位能看到!

玄幻吧?

但就是这种玄幻的联想能力才是空气动力学研究最需要的——-天才!

虽然搞空气动力学的,都研究仿生学,但大多是鸟类。而且,其实鸟类翅膀的骨骼也有这种特征。

翅痣非常小,仅仅占了翅膀的百分之零点几重量,但,缺了这个,蜻蜓就不会飞!

从结构强度上考虑,杠杆原理是个中学生都知道的,在翅膀的前缘外段有这么一段加粗加厚的角质层,明显不合理啊!进化论难道写错了?

问题很明显!

很明显吗?

李巍若是不指出来,怕是得些年头才会被空气动力学科学家发现这一现象!

虽然二战中,不少战机已经使用了这种原理,机翼上加了“”平衡重锤”,作用异曲同工。但设计师并没有彻底搞透,只是利用平衡重锤改变了机翼的固有频率,以避开某些会引起机翼颤振的速度区间。

直到六十年代,空气动力学家才真正的搞懂翅痣,在机翼设计上加以借鉴,彻底(不绝对)战胜颤振!

神奇吧?这就像木匠造独木桥,不懂力学,只要加大材料也能解决问题。可是桥梁跨度变成几百米,这种加大材料的方法还得用,但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甚至解决不了问题。

李巍能在尚未研究空气动力学的情况下就“联想”到“翅痣”,不是天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