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下了钨矿事宜。李巍就回到了哥廷根,有订单,抓紧生产就是了。
“学校安排我去梅塞施密特公司实习,你呢?”汉斯迈耶问道。
“发财了,难道你不知道请客?”李巍反问。
“刚刚够读博士的学费。我可不像你,都拿到了空军的订单。”
“小气鬼。”李巍道:“看在你还算老实,论文把我写成第一作者,我就宽宏大量了。”
李巍和汉斯.迈耶的论文不出意外,不仅被列入保密项,而且很快就拿到了奖金。最大的好处在于,李巍和汉斯.迈耶连毕业答辩都不需要了,拿到毕业证和硕士学位已经是板上钉钉。
“你还没说去哪里实习呢。”
“我就不去实习了。”李巍道:“不过,会去一趟戴姆勒奔驰的航空发动机工厂一趟。”
其他的德国学生大部分是去容克斯公司实习,由于德国有关军事方面的保密规定越来越严格(前几年几乎相当于没有),航空工程专业中仅有的两个外国留学生李巍和瑞士的罗杰.迪伦马特,当下是没有资格去容克斯公司实习的。罗杰.迪伦马特就留在了哥廷根,在威廉飞机厂实习。
戴姆勒奔驰公司的DB600系列液冷航空发动机乃是德国的军事机密,德国空军规定,DB600系列的两百马力的液冷发动机都不允许出口。(其他公司的液冷发动机算是上一代产品,允许出口的)
李巍去一趟,也仅仅是去一趟。
这是格林在炫耀!
采用了高频淬火技术之后,DB600发动机有了新的突破,虽然功率还是不行,但曲轴寿命直接攀升到了三百小时。
本来李巍是对液冷发动机没有多少兴趣的,但是这一趟戴姆勒奔驰之行,让李巍有了一个新的发现!
话说,研发涡扇发动机,研发喷气式战机乃是李巍的终极计划。但是,需要时间!在涡扇发动机成功喷气式战机成功之前,中国肯定是需要一款能够在战场上抵挡日军战机的螺旋桨飞机的!
李巍早就想明白了,液冷发动机飞机,绝对的不适合中国。系统复杂,维修难度高,据说战场出勤率比气冷低一半儿!
但是,气冷发动机,德国目前的水平,一塌糊涂!
德国两大气冷发动机厂商宝马的BMW132和布洛姆的339发动机,一个是美国普惠授权生产的r1690大黄蜂发动机,一个是英国布里斯托尔授权生产,别说超远原厂了,还没达到原厂水平呢!
甚至,仅仅以三五年三六年的技术水平,德国的气冷发动机还不如日本!日本的九六式舰战气冷发动机710马力!德国工业基础雄厚,很快就会超过日本的发动机水平,但至少三六年年初气冷发动机的技术水平是不如日本的。
本来李巍是打算从美国买气冷发动机。但,美国的气冷发动机也有出口管制,最先进的发动机型号,必须量产三年之后才允许出口!
三六年,美国两大气冷发动机公司之一的赖特有九缸发动机R1820,允许出口的民用版本功率才八百二十马力,军用版发动机的功率才745马力。中国空军今年购买的抗战初期主力战机霍克III的发动机就是745马力。而且,还是买飞机配的,单独购买,根本就买不到745马力军用版本。只能买到八百二十马力的民用版本,820马力的民用版发动机,大致上相当于650马力的军版发动机(军版其实还分战斗机型号和轰炸机型号)。根本就不足以支撑一架先进的战斗机。
和梅塞施密特博士一样,李巍也是为发动机发愁的!七八百匹马力的发动机,他就是再有现代的空气动力学概念也不可能设计出来多么先进的战机的!
总不能学零式战斗机,放弃装甲,拼命减重,搞出个“打火机”吧,那样就太丢穿越者的脸了。因此,李巍很发愁,发愁很长时间了。
在戴姆勒奔驰公司,李巍其实什么新鲜玩意保密玩意也没看到,德国人只让他看了高频淬火。但是,在休息室他看到了一本英国杂志,而且还不是有关航空的杂志,不是什么保密的东西,随便看。但就是这么一本并不保密也不很重要的杂志提醒了李巍!
“老常,战斗机串联发动机方案,我找到可行路线了!”
在哥廷根,李巍只能找常磐璞这个天才讨论这种技术问题,别人很难跟上李巍的思维。
李巍要求的战机性能,在德国常规的设计根本就不可能达到。因此,在过去的半年里,李巍和常磐璞就绞尽脑汁,想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动机并联,串联,前拉后推等种种方式。
但是,被李巍一个一个给否决了!
常磐璞的想法,德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大部分都想过。
比如德国道尼尔的两台液冷发动机,前拉后推方式的DO335。比如亨舍尔的HE111,两台液冷并联在飞机的机腹内,通过变速箱合成动力,然后通过一根长轴驱动螺旋桨。比如法国的布加迪公司也在研发双发并联,而且还是对转螺旋桨的竞速飞机。
可是使用液冷发动机,不说不符合李巍的气冷路线,而且动力系统也太过的复杂,成功的可能不能说是没有,只能说很难很难。二战中,最成功的双发战斗机,其实只有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的P38,被日本鬼子称为“双身恶魔”!这种机身方案,几乎是二战中的唯一可行双发战斗机的技术路线。
但,李巍也搞不到德国最先进的液冷发动机啊!所以连P38方案也没法采用。
李巍要求必须气冷发动机,串联并联就更不可能了。否则,美国日本苏俄英国法国也不会在双排气冷发动机的研发上砸下无数资金了!可以说,整个二战,各国都在发动机项目上努力,说举国之力都不过分!二战中著名的双排气冷发动机,德国的BMW801,美国的赖特R2600,普惠的R1830,R2800,英国的布里斯托尔水星,哪个不是耗费国力才搞出来的。
因此,在之前的研究中,单排气冷发动机串联这种方案几乎没有可行性。
但是,从戴姆勒奔驰公司“拿到”的这本英文杂志,让李巍看到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