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飞翔的大黄鸭

换源:

  十一月一日,周末,风和日丽,大黄鸭终于在经过一系列完善之后首次离开地面!和岩鸽机的试飞不同,大黄鸭这种运输机上不仅有李巍这个飞行员,还有动力工程师李伯龄。

李巍缓缓推动操纵杆,大黄鸭如同一只振翅踩着水面奔跑的鸭子,在跑道上加速滑行。

随着速度的不断提升,机身逐渐离开地面,轻盈地升入空中。

大黄鸭只是一架双翼机,看似没有多少先进之处,但实际上在这个时代还是有不少技术含量的。其中上下两幅机翼都拥有长长的副翼(这个时代大多数双翼机,只有上翼有活动的副翼),极大的提高了飞机的升力!

第一次起飞过程非常顺利!李巍在驾驶舱内,叫一声“完美”,但他也丝毫不敢放松警惕,双眼紧紧盯着仪表盘,密切关注着各项数据的变化。

机场不仅有涡流小队的人员还有许多哥廷根大学的学生,而且航空工程专业的学生今天至少有三十个!一年级学生不懂多少航空知识,而其他年级的学生,尤其是目前在涡流小队拿着一百五十马克低工资打工的十个留级生,相当的懂航空。要知道,留级生中有人年龄都三十五六了,仍然没有拿到学位证书。

由于去年航空工程专业爆了个大冷!前所未有的毕业了十七个学生!而且,据传言,其中十个都是在涡流小队经过李巍指点的!传言自然是有所夸大的,但其中至少七个能够拿到硕士学位,的确与李巍有关。

而且,有两个留级生,当下已经找到了非常值得骄傲的工作,已经在吕贝克威廉厂担任正副工程师!在这个时代的德国,拿到正儿八经的工程师职称,绝对的不容易。比如道尼尔先生,因为其DOX飞船--在世界上保持载人航空记录二十年,如此伟大的成就,才拿到了国家颁发的特许工程师职称。

前辈的例子摆在那里,航空工程专业的校友们,尤其是留级生们,沸腾了!为了拿到毕业证学位证,今年夏季开学之后,陆陆续续加盟涡流小队的留级生竟然达到了十个!不过,李巍可没有做出什么承诺,毕竟科研这玩意,没有人能打包票。而且,有些课题,李巍知道方向,但绝不可能就此轻易的给出去!

还是那句话,就他所知的那些名词,一个就能造就一个大师级空气动力学专家。

这些人的年龄都已经不小了,最大的年龄已经三十五六,有足够的航空业从业经验。

虽然,大黄鸭是一架双翼机,好像是落后了点。但是六吨级别的双翼飞机,其设计难度、工程难度,这些留级生们心中有数,单翼机是新生事物,他们大多数人的工作经验其实也都在双翼机方面。虽然他们能力都不足以设计一架飞机,但评判的眼光还是远超一般人的水准的!

大黄鸭,就在他们眼皮底下,就这么“轻轻松松”,飞上了天空!只看飞行姿态,他们心中对这架飞机就有了很高的评价!

而且,他们也都很清楚,这架飞机从着手设计到飞离地面,仅仅八个月时间(其实还有几个月的预研时间)!

试飞的第一次飞行,任务很简单,就仅仅只是爬升到六百米,盘旋降落,滞空时间也就十来分钟而已。李巍小小的加了一点“戏”,仅仅是第一次飞行,大黄鸭就达到了计算的巡航速度,一百五十公里!两台发动机串联的方案,就是牛啊,在三六年就达到了起飞功率一千马力!

力大砖飞,诚不欺我!

降落非常顺利!在李巍的操控下,大黄鸭的降落只能说稳非常稳!

降落之后,李巍和李伯龄发现了几个小问题,涡流小队立刻着手开始矫正修改。

到了下午,李巍再次起飞。

然而,试飞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次大黄鸭爬升的高度增加,增压器在一千五百米高度顺利启动!当攀升到五千米高度时,李巍突然发现主发动机的转速出现了异常波动。

“李工,主机转速不稳,你检查一下机械部分。”李巍向李伯龄说道。

李伯龄立刻行动,他迅速检查了发动机的各项连接部件和燃油供应系统,但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故障迹象。尤其是重中之重的辅机和主机链接部位的液冷耦合器,离心式增压器。

大黄鸭的气动外形,在短暂的试飞之后,李巍几乎敢打包票不会出问题。但动力系统,乃是这架飞机成功的关键,甚至也是他下一步计划青蛇战斗机成功与否的关键!此前两个月的地面试验,有大半工作其实都是围绕着动力系统在死磕!

发动机的异常情况越来越严重,转速急剧下降,机身开始出现轻微的抖动。

“李工,情况不太妙,我们可能遇到了严重的故障。”李巍有点紧张,但他依然保持着冷静。虽然有危险,但只要不出现极端的情况,他有把握把这架双翼机安全稳定的滑翔降落!双翼机的优点之一就是滑翔性能极好!

李伯龄皱着眉头,仔细思考着可能的原因。突然,他想到了一种可能性:“李巍,会不会是燃油滤清器堵塞了?”

这是个低端问题!但不是不可能!

“我尝试切换备用燃油滤清器。”李巍果断地做出了决定。他按照操作流程,小心翼翼地切换了备用燃油滤清器。然而,发动机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转速依然在下降,机身的抖动也越来越剧烈。看起来不是燃油滤清器的问题。

此时,李巍的手心已经冒出了冷汗,他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在加速。虽然他有滑翔迫降的把握,但终究是有危险的!他的心脏还没有大到无视危险的程度!

李巍不断地告诉自己要冷静,只有保持冷静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突然,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找不到问题所在,那么!

“李工,我准备重启发动机,你做好准备。”李巍深吸一口气,向李伯龄说道。

李伯龄点了点头,虽然他也知道这个操作的危险性,但他相信李巍的判断和能力。

李巍按照操作流程,关闭了发动机,螺旋桨停转之后大黄鸭在空中盘旋的非常稳定。

李伯龄已经做好了启动准备。

在大黄鸭上有两套启动装置,其一是主机BMW132的飞轮启动装置,这玩意需要人力摇动飞轮,然后通过齿轮启动主发动机。这是原型机运五的一大特征。

其二是辅机阿古斯410V8(注意,不是岩鸽机的阿古斯V6发动机)的发条启动器。

李伯龄奋力摇动飞轮,李巍顺势给发动机加了几管油(操作台上有手动的加油按钮)。

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再次响起,李巍紧张地盯着仪表盘。

发动机的转速稳定!机身的抖动也停止了。

李巍和李伯龄都松了一口气,他们知道暂时度过了这次危机。原因,也找到了,归根结底,还是主机和辅机之间的动力串联,以及离心式增压器这么一套复杂系统有问题。找到问题所在,李巍却没有降落。

“李工,我要启动液力耦合器了!”

启动液力耦合器,意味着要重新启动辅机。

在李伯龄的紧密关注之下,液力耦合器启动,辅机启动。一切顺利!

通过两步的排除,问题就只能出在意大利菲亚特的12PIS离心式增压器上了!

果不其然,李巍启动增压器,仅仅三分钟不到,老毛病又出现了。关掉增压器,症状消失!

问题确定,李巍小心的加上大黄鸭对准跑道,准备降落!

当高度表指向300米时,一股突如其来的狂风席卷了世界。李巍左手刚触到襟翼手柄,一股至少六级的侧风裹挟着雪粒子重重撞上右翼,竟然他么的还下雪了。

仪表盘上的航向指示器瞬间逆时针狂转30度。"右满舵!"李巍嘶吼着,将右脚抵死方向舵踏板,左手同时向左压入半圈副翼。透过风挡,他看见跑道中线正在视野里诡异地向右平移——这是典型的侧滑效应。

机翼两侧的阻力差让操纵杆在掌心剧烈震颤,李巍甚至用上了腰腹力量,才能对抗巨大的杆力!

高度150米,机场跑道两侧的风兜在飘扬,风速十五节以上,也就是大约三十公里的风速。

李巍突然松开方向舵改蹬左舵,同时向右猛打操纵杆,采用经典的蟹形进场姿态。机头顿时与跑道形成15度夹角,但机身仍被风吹得如同浪涛中的小舟。话说,蟹形进场姿态,其实是30年英国皇家空军才总结出来的,由于保密,大部分国家的飞行员还不知道这种应对侧风的方法。猪脚在另一个时空早就学过了。

50米决断高度,他闪电般完成三个动作:向左回正方向舵,右压副翼补偿侧移,同时用拇指将油门收到慢车位10。主轮触地的瞬间,右侧机翼突然失速上扬,整个机体向着左侧跑道灯斜冲过去。

李巍果断将操纵杆推到底,让尾轮提前擦地产生转向扭矩,轮胎在跑道上犁出两道黑色弧线,最终在距离跑道尽头仅100米处稳稳停住。

“李工,刚刚那股气流可真厉害。”飞机停稳,李巍才有精力与李伯龄交流。

“是啊,能顺利降落,说明咱们的大黄鸭抵抗侧风的能力不错。”李伯龄,脸色苍白,竟然还能理性分析。

话说,当初把运五的单垂尾改成大黄鸭的双垂尾,李巍思想斗争了许久,航空界不是有那么句名言嘛:“修改原设计一定要慎重!”今天的侧风降落说明这一改动还是有那么点用的。当然,弊病也是有的,比如重量增加,结构稍微复杂,阻力增大。飞机,这种复杂装备,设计师总是在各种性能之间做取舍。任何一项改变,都有利也有弊。

大黄鸭安全降落!

这下子,机场众人真正的沸腾!要知道,这可是只是第二次起飞!竟然敢空中停车,而且还完成了空中重启发动机的高难度动作!降落时更是遇到了强烈的侧风,仍然安全降落!

除了降落时间遇到强侧风,其他的李巍心中有数,毕竟两台气冷发动机串联这种方案太奇葩了。任何工业产品,只要是非主流设计,都会有问题,这是常识!现在找到的问题仅仅是出在了增压器上,不难解决!

涡流小队连夜拆开了菲亚特12PIS增压器,问题当即就找到了!主轴轴承滚珠磨损严重!换轴承即可。

两架大黄鸭的样机,只有一台增压器,才两个月的地面试车,这台增压器的轴承竟然磨损到了这种程度!由此可见,意大利的工业基础,还是差了点啊。

这天试飞的事故,导致了英美版大黄鸭运输机和青蛇战斗机的增压器转向求购法国法曼的增压器。德国版本大黄鸭改用了德国戴姆勒奔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