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准备

换源:

  关于未来,清风很快做出了一个大致的规划。

首先,他得先找一家信得过的人家帮他家种地。

这个年月别说刚分田到户,即便不是,农民对粮食以及土地的执着都不是后世的人可以想象的。

地是粮食,地是根,地就是一切。

地要是不安排好,他姐肯定不愿意跟她走,他姐不跟他走,他再折腾也等于徒劳。

至于种地的人选,清风思来想去,觉得村西头的老王家倒是不错的选择。

当初姐姐出事,村子里说什么的都有。

有同情的,有幸灾乐祸的,有事不关己的,更有那尖酸刻薄的。

王家是其中为数不多的,愿意为他姐说公道话的厚道人家。

这时候村里人人都巴不得多点地种,把地分出去是好处,那肯定是要给好人家的。

而且王家有四个儿子,除去当兵的老三,家里还有三个壮小伙,加上王老汉,再多的地都能种得过来。

到了村西头,清风根据记忆,站在一处大门前拍了几下。

很快,大门打开,一个十一二岁的小丫头探出了头,是王家的幺女。

小丫头开门一看是清风,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表现出了一丝扭捏,没喊人,而是直接朝着屋内喊了起来。

“妈,咱家来且(客)了。”喊完也没等屋里的动静,就扭头跑进了一旁的厢房里。

倒不是孩子没礼貌,而是这年头大多数孩子都这样。

也不是不够落落大方,而是接触的人或事就那些,做不到后世孩子那般,十一二岁就跟个小大人一般机灵。

清风见也没在意,静静等着屋里来人,顺便观察者这老王家的硬件设施。

在他的记忆中,老王家的日子在村里属于不错的那一类。

如今再看,也确实如他记忆中那般,整整七间半砖半土的房子,底下接近半米左右却是砖头,屋顶也不是稻草,而是铺的瓦片。

屋外头砌了足有两米高的院墙,看着就有安全感,可比他家可怜兮兮的三间土房子和稀稀拉拉的木头篱笆强太多了。

正想着,一个穿着藏青色褂子,两个胳膊上都戴着袖套的中年妇女出了屋,确认到来的是清风后便热情的招呼了起来。

“哎呦~清风咋来了,来,快进屋。”

清风被领进堂屋,趁着对方给他倒水的空档问道:“婶,我叔,还有王哥他们在不?我找他们有点事儿。”

中年妇女领着清风进了屋,先拿起一个小苕帚往自己身上扫了扫,然后才走到堂屋里拿起热水壶给清风倒水。

“他们几个去地里了,估摸着也快回来了,来,先喝口水,婶子往里放了白糖,你喝喝看甜不甜?”

递过来的是个搪瓷水杯,清风低头一看,水杯子里的水还冒着热气儿。

见对方一脸期待的看着,清风低头喝了一口,然后笑的一脸乖巧,回了句“好喝!甜!”

对方见此,果然受用,脸上的笑更盛了。

“好喝就成,喝吧,喝完了婶儿这还有,到了婶儿家里就当自己家一样哈。”

清风点点头,稳稳坐在木板凳上,双手捧着搪瓷杯子,先是轻轻的吹了一口,然后一小口一小口的抿了起来。

王婶也坐到了他对面,看着他喝着水,心想着,果真是龙凤龙,凤生凤,瞧瞧,就算人爹妈死的早,人照样考个全县第一,喝个水都这好看。

王审自己没啥文化,说不出来,可她就是觉得清风就是连喝水的样子也透着一股她说不出个所以然的一股矜贵劲儿。

可她转念一想,人和人本来就不一样。

能有那付不起的阿斗,就能有那天降的文曲星,眼前的小子可是未来的大学生,未来的干部。那可是十里八乡几十年来的头一份。要她说,喝水显贵气咋了,那不是应该的么。

就这几口热水的功夫,王审内心戏那叫一个丰富,险些把自己给逗乐,假咳了两声后先开了口。

“我听我家老二儿媳妇说,你过两天要去县里了?”

见清风抬头看了她一眼又点点头,眼底的笑意更盛了几分,又问道。

“那城里的高中真来请你,还不收你钱,白让你念书?”

清风闻言愣了下,仔细回想了起来。

他中考考了乡里第一,全县第二,确实是特招进的县一中,确实给免了学杂费,但也只是免了头一年的。

以后若想继续免费,就得保持年级前十的成绩,而且生活费还是要花钱。

但这些乱七八糟的村里的人也未必懂,他也懒得一一说明,他也没多做解释,依旧只是点了点头。

见他点头,王婶好像特别高兴,一个劲儿的问他以后的打算。

清风一边挑捡着无关紧要的应付着,却也觉得有点不对劲。

这位王审虽然是位热心肠的好王审,但似乎有点热情过了头,他心里隐隐有些疑惑,正打算试探几句,屋外头却传来了动静。

他才想应该是老王家的男人们回来了。

王老汉和他三个儿子都挺意外于他的到访,就问他什么事儿。

这事儿没什么好拖拉的,清风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来意。

王婶陪着清风捞了恁长时间的家常,可也根本没料到清风来自家竟然是这等好事,一家人闻言都挺意外。

“你真要把地给咱家种?”王老汉和老大,老二倒还算沉得住气,却把年级最小的王老四给激动坏了。

清风朝王老四点了点头。

王老四看他点头,一脸惊喜的样子,紧接着便转头一脸期待的看着自己老爹。

王老汉见他这幅样子,似乎很嫌弃,吧嗒了两口烟袋子,却根本没搭理,反而转头问清风。

“你家的地给我们种了,你家吃啥喝啥?”

清风回答说:“我要去县里读书,学校给我免了学费,以后读书也花不了什么钱。”

“那你姐咋办?”对方问道。

“我姐我肯定是要带在身边的,她一个姑娘家自己留在村里我不放心。”

王老汉闻言先扭头看了看王审,见王审欲言又止,便了然的点了点头,可还是没说答不答应。

清风见状继续说道:“王叔,我也不多要,到秋收的时候甭管有多少收成,交完公粮剩下的您给咱家三成就行,我就是想找个信得过的人家帮咱家看着,虽说我是念出去了,可我的根在这,我家的地,还有房子可不能让人给占了。”

见王老汉陷入沉思,清风也一点不着急,接着端起搪瓷杯小口小口的喝起了糖水。

王家人不可能不愿意。

在这时候的人们看来,平白无故的多出了一份地种,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一样的好事。

村子里才刚分田到户,地多,就意味着收上来的粮食多。

谁还会嫌弃粮食多啊。

事情果然不出清风所料,王家应了下来,不仅如此,从王家离开的时候,清风手里还多了一篮子鸡蛋,少说都有三十个了。

清风有点不好意思拿,毕竟这年头,鸡蛋在乡下还是硬通货,但对方盛情难却,清风只好收了下来。

几十个鸡蛋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但只有他收了,对方才能安心,清风收的毫无心理负担。

王老汉又让王老四送一送清风,俩人年龄相仿,清风觉得倒也合适,就没推辞。

一路上王老四就显得很是亢奋,一会儿说地里要种啥,一会儿又说等了收成后置办这那,搞得清风莫名其妙的。

清风见他一路笑的跟个二傻子似的,就配合着多问了一嘴。

问完他就后悔了。

因为这货竟然说,他和邻村一姑娘好上了,说清风家里把地给他们家种,简直是帮了他的大忙。多种点地,就能多出不少收入,没准自己秋收之后就能抱得美人归了。

清风整个人都不好了。

自己这才准备去上高中,你这就,准备结婚了?

毛长齐了么你?

还结婚?

这货貌似只比自己大一岁,今年才十七啊!

十六周岁结婚什么的...

就算这年头乡下十几岁摆酒结婚的一抓一大把,可他还是有点无法接受,索性不发表任何意见。

可随即他却想起去当兵的王老三,又问,

“不对啊,你家老三,王三哥不是还没结婚呢么,我记得他比我姐还大几岁,今年也有二十好几了吧,你家就这么越过他,先给你办?”

王老四笑的不以为然,道:“我三哥比我大五岁呢,今年都二十二了。可他去当兵的时候就说了,不用管他,他的婚事自己心里有数,再不济,他们部队也会给他张罗的,不用家里操心,嘿嘿嘿。”王老四一脸傻笑着。

好吧。

这年头农村普遍结婚早,想想17结婚18要孩子也不算什么惊世骇俗的事儿。

转瞬又想起自己姐姐18了,又恶狠狠的想着不行不行,怎么想也觉得不能早婚早育。

后世能在三十前成家就算赶早的了。

记得这时候城里二十好几结婚的也不是没有。

嗯,横竖自己姐弟俩要进城,咱就按照城里走不久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