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卖的太好的烦恼

换源:

  周泽言盯着市场部的调研报告,指尖敲了敲桌面

好些用户在论坛里抱怨屏幕太小,刷短信都费眼。

虽说功能机核心是打电话,但用户有需求,自然不能装聋作哑。

虽然对用户愿不愿意为一块大点的屏幕多掏腰包有点犯嘀咕,但架不住好多用户和网上的潜在用户都吵着要。

他随手把报告甩给研发部:“搞个大屏版本,别搞太复杂,换块屏幕、调调外观,让用户看出区别就行。

研发部的老王接到需求时正在打盹,一听只是换块屏幕改改外观,立马来了精神:这活简单,三天准保搞定!

果然,第三天下午,王海洋就带着两份还残留着咖啡渍的设计方案和搓出来的模型机摆在了周泽言桌上——维柏A1s和C1s。

编号前面是型号,S后缀就是大屏升级的意思,方便顾客快速理解。

说是升级版,核心还是半年前就开始研发的那套KA1方案。

芯片、内存、电池全是老样子,连电路板布局都没改。

唯一的变化是把C1的2.2寸屏换成了2.4寸,分辨率还是240×320。

而A1的则吧把2.6寸屏换成了更大的2.8寸。

当然为了和普通版做出区分,将主打配色外壳从浅白色换成了淡蓝色的。

这次咱可下血本了。在面前的王海洋指着屏幕解释道:

用的是大厂千元机同款玻璃镜面,色彩表现跟国际大牌一千五的机子差不多!

周泽言摸了摸样机,确实手感不错。

淡蓝色机身比前代淡白色更显精致,方向键去掉了黑边,改成同色系圆形按钮,键盘字体也从圆润白换成了沉稳灰。

最绝的是软件组把背景调成暗色调,四周渐变黑完美隐藏了大黑边,乍一看屏幕好像铺满了整个正面。

周泽言内心吐槽,未来智能机的核心科技这时候就被研发部学了去了。

市场部刘志强被叫来瞅样机时眼睛一亮:

这颜值绝了!我要是用户也得心动。

周泽言听后拍了拍他肩膀:

功能机拼的就是外观,性能都半斤八两,好看才是硬道理。

两人正聊着,之前联系的京西业务经理打来电话。

电话中他说公司要把维柏手机放进千元机推广活动,让提前备货。

周泽言则心里明镜似的,京西正搞B轮融资,这是要冲业绩呢,正好借这个机会推A1s和C1s。

当然即使这样周泽言还是没忘记让市场部的一位员工私下带他去感谢感谢。

反正这也费不了几个钱,还能维持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在定下A1s和C1s的具体设计方案后,就给到生产部去试生产,问题不大就开始备货。

定价时财务部算了笔账,C1s的屏幕成本涨了15%,加上内存小幅升级,最终C1s定了799元,领券后749。

而A1s也一样,升级款定价为1899,没有发优惠劵。

毕竟这个价位的手机,用户是不会因为你发50的券就来买你的手机的。

至少在品牌影响力涨起来之前是这样的。

即使这样,维柏的A1s和C1s的价格还是比大厂同类产品便宜两百多到五百元不等。

虽说在山寨机里已经算贵的了,但谁让维柏走的是互联网品牌路线,愣是把自己包装成了正规军。

上市前四天,周泽言砸了一百万块在互联网买通稿。

各大论坛不管是和数码相关还是不相关的,都突然冒出一堆国产音乐手机的评测,配图全是A1s和C1s的美颜特写。

在各种网络软硬广的轰炸下,谁也没想到,这机子居然卖爆了。

京西的推广页面把A1s和C1s放在显眼位置,浅蓝配色的广告图瞬间戳中了青年用户的审美。

上市仅七天销量破一万,浅蓝款占了近七成。

更让周泽言惊喜的是,居然有数码主编主动发评测文章,虽说后来还是收了广告费,但至少说明产品有话题度。

就在销售一片向好中的月度会议上,刘志强激动的汇报时拿着报表的手都在抖:

我们这个月电商部单月销量破五万,A1s这款大屏音乐手机异常收到市场的欢迎,居然占了三成!,C1s也占了二成。

“看来市场对于大屏手机的需求很是强烈啊,我建议后续我们生产的手机都可以规划一款大屏升级版本。”

但这是研发部王海洋却趁机喊苦:

周总,咱这研发部快扛不住了,天玑线、维柏线还有一些还在售的小灵通。

再加智能机项目组,现在我们研发部连实习生都派去画电路板了,实在是抽不出更多人手了。

生产部赵磊也跟着起哄:我们市场部的设备这些天天天连轴转,工人也是三班倒,新生产线没到位前,再这么下去得找代工厂了。

最头疼的还是人事部张敏,散会后拽着研发部王海洋进了办公室:

我说王哥,你给的招聘要求能不能靠谱点?

十万年薪招智能机项目骨干?

人家猎头说至少三十万,还得看公司前景。

老王大吃一惊:

什么三十万!他当公司是印钞机啊?我年薪都才二十多万。

再说咱手底下那几个骨干,不都是从山寨厂挖来的,当时也就开了八千月薪。

张敏叹了口气:此一时彼一时啊,自从苹果发布iPhone以后。

现在智能机市场火得发烫,不说那些国际大厂了。

就说国内的中星,华威、魅族,都在行业抢人呢,咱这小公司拿什么跟人争?

要不咱换个思路,招点应届生自己培养,这个便宜量还大?

老王想了想:也行,但得挑机灵的,能熬夜肯学习的,咱们先搭起架子,慢慢磨合。

两人正聊着呢,市场部的刘志强打来电话催电商方面的营销总监的人选。

张敏再好的脾气也开始对着手机骂骂咧咧:

催什么催,人才又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王哥,走了,我还约了个说是互联网营销方面的人才,得和具体谈一谈,看看能不能把他给挖过来,这老刘天天催我……”

张敏骂骂咧咧的走了。

王海洋盯着手里的人才需求表直发愣,他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才把表格往桌上一放。

按理说,这些技术要求都是照着组里几个骨干的水平列的,平时看他们改电路、调参数挺顺当,怎么到了招聘市场就处处碰壁呢?

“十几万年薪还嫌低?”王海洋忍不住嘀咕。

在他眼里,这些所谓的“高端要求”不过是组里日常工作的标配。

毕竟他就是按照现在手底下的这几个组长的技术水平列的需求表。

可自打让人事部按这个标准招人,简历筛了百八十份,像样的面试者却没几个,连张敏都哭丧着脸说“市场价翻三倍都不一定能挖到”。

他哪儿知道,自己和团队能有这本事,全靠周泽言偷偷兑换的“科研名额”。

上个月系统奖励了一百成就点,周泽言全换成D级提升名额,二十多个研发骨干不知不觉就像开了窍,看起代码来思路格外清晰,画电路图时连走线误差都能精准到毫米。

可外头的工程师没这“外挂”,能达到同等水平的,哪个不是在大厂熬了十年八年的老资历,年薪自然低不了。

想到这儿,王海洋太阳穴直跳。、

周总虽说砸了几千万搞研发,但智能机项目要搭起硬件、软件、外观设计全乎的团队,少说也得两百号人。

要是每个骨干都开三十万年薪,光人力成本就得烧掉小半预算,剩下的钱还怎么买设备、跑测试?

“算了,自己培养吧。”他把表格塞进抽屉,抓起键盘敲代码。

最近研发部忙得脚不沾地,除了啃智能机这块硬骨头,还得给功能机产品线不停出新款。

虽说只是改改屏幕尺寸、调调配色方案,但架不住市场部催得急,每周都得甩出两三个新机型。

其他部门的人瞅着都纳闷:寰宇科技研发部是不是集体打了鸡血?

以前改个键盘布局都得磨半个月,现在从外观设计到样机出炉,满打满算就十天,做出来的机子还贼漂亮,完全不像小厂赶工的活儿。

只有王海洋知道,自打团队组建后,大伙儿看电路图就跟看自家小区地图似的。

连软件组写交互界面都快了三倍,连他这个研发经理都能抽出空来盯智能机项目了。

敲完一段基带调试代码,王海洋揉了揉发涩的眼睛,才发现外头早已黑透了,研发部和行政管理早就走完了。

正想收拾东西回家,抬眼看见对面周泽言办公室还亮着灯,拉上的窗帘上投着两个人影。

想着老板都没走,自己哪好意思先溜,便又坐回椅子,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两声,却总觉得不对劲。

对面突然飘来李秘书的声音,模模糊糊带点颤音。

那声“周总……”尾音发颤,像被人掐住似的,混着办公椅吱呀转动的响动,在空荡的走廊里格外清晰。

王海洋盯着电脑屏幕,余光却忍不住往玻璃窗扫,过了会实在受不了煎熬,抓起外套就赶紧离开公司。

走出写字楼,夜风卷着远处申城的霓虹扑面而来,王海洋摸出根烟点上,这才平复自己。

至于刚刚发现的事情他谁也不会说,有些事就跟半拉的百叶窗似的,留条缝让人瞧个影儿,真真假假的,谁也犯不着深究。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