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朝堂风云急转

换源:

  陈新宇站在朝堂之中,心中仿佛被重压所缚,却又被一股汹涌的热血所激励。手中紧握的证据,犹如一把利刃,承载着他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与对正义的执着追求。他深知,自己已经身处风口浪尖,但内心深处的使命感让他无法退缩。此刻,朝堂之上,清流与严嵩党羽的争斗正酣,一场决定大明王朝未来的政治风暴已然拉开帷幕。而他,作为一名来自现代的历史系高材生,正凭借着独特的历史视角和智慧,在这股风暴中竭尽全力,为清流的胜利而战。

“陈新宇,你有何证据证明老夫与倭寇勾结?莫非就凭这些残缺不全的书信和口供?”严嵩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却满是威严与压迫感。

陈新宇心中一紧,但很快稳住心神。他知道,严嵩此时的强硬不过是困兽之斗。于是,他深吸一口气,稳步上前,将手中的证据一一展开。那是一封封被精心伪造的书信,以及严嵩亲信与倭寇交易的账册,每一项都如同一把利刃,直指严嵩的罪恶。

“这些书信,都是严大人亲笔所写,字迹清晰可辨。”陈新宇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他仔细观察着严嵩的反应,试图找出任何破绽。

严嵩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但他很快又恢复镇定,冷笑着反驳:“这些书信不过是伪造的,企图陷害老夫。陛下明察。”

嘉靖皇帝的目光在陈新宇和严嵩之间游移,他的表情难以捉摸。这一刻,朝堂的气氛变得异常凝重,仿佛每一个呼吸都可能改变局势。

“陛下,臣有确凿证据,证明这些书信绝非伪造。”顾宪成突然出列,手中拿着一份奏折,大步走向前殿,高声奏道,“臣请陛下传召严嵩的亲信刘永行,当堂对峙,以辨真伪。”

陈新宇心中一喜,顾宪成的提议正中下怀。只要刘永行到堂,严嵩的罪行必将无所遁形。然而,就在嘉靖皇帝犹豫不决之际,一名宦官匆匆来报:“陛下,刘永行大人已于昨夜暴毙,死因不明。”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陈新宇心中一沉,他深知这是严嵩的党羽所为,旨在销毁关键证据。但在场众人,尤其是清流一派,无不感到震惊与愤怒。

“陛下,此乃严嵩一党为掩盖罪行所使的手段,还望陛下明察秋毫,不可被其蒙蔽。”顾宪成的声音透着一股急切,他深知此时若不能让嘉靖皇帝下定决心,之前的种种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陈新宇也在心中飞速思索,这一变故无疑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但并非没有转机。他突然想起,在浙闽沿海行动中,他们曾抓获过严嵩集团的其他成员,也许这些人可以成为新的突破口。

“陛下,臣有另一证人,乃是从浙闽沿海抓捕而来的严嵩党羽,其掌握的证据足以证明严嵩与倭寇勾结的事实。”陈新宇当机立断,立刻出声补充道。

嘉靖皇帝闻言,眼中闪过一丝精芒。他微微颔首,对身边的宦官吩咐道:“传令锦衣卫,即刻将人犯押上朝堂。”

随着嘉靖皇帝的旨意下达,锦衣卫迅速行动起来。不一会儿,一名被枷锁束缚的中年男子便被押了进来。此人正是严嵩集团在浙闽沿海负责转运货物的头目之一。

“陛下,臣等在浙闽沿海查获严嵩集团与倭寇交易的货物,并当场抓获此犯。经审讯,其已招认严嵩与倭寇勾结的罪行。”陈新宇的声音沉稳有力,他一边说,一边将审讯记录呈递给嘉靖皇帝。

嘉靖皇帝接过记录,仔细浏览起来。只见上面详细记载了严嵩如何通过刘有贞等人,与倭寇暗中交易,企图通过海上贸易向国库注资,以此来掩盖其庞大的贪腐网络。

“你可认得这些书信和账册?”顾宪成乘机追问被押解上来的严嵩党羽。

那人早已被锦衣卫审讯过,知道大势已去,不敢再隐瞒,于是点头如捣蒜:“回大人,这些书信和账册都是严大人授意刘永行大人所写。我们按他的吩咐行事,将倭寇运来的货物冒充商货贩卖,所得钱财皆入严大人的私囊。”

朝堂之上,众人听闻此言,无不震惊。清流大臣们面露喜色,而严嵩党羽则个个面如土色。严嵩本人更是如遭雷击,身体剧烈颤抖,但他仍试图作最后的挣扎:“陛下,这些都是诬陷,老臣一片忠心为国,怎会做这等欺君之事?”

陈新宇见状,心中冷笑,他知道严嵩的忠心不过是一场表演,但此时证据确凿,已不容他再狡辩。于是,他高声驳斥道:“严大人,您口口声声说忠心为国,可这些证据难道都是假的吗?您与倭寇勾结,贩卖军火,谋取私利,导致东南沿海百姓饱受战火之苦。现在,您还有何面目谈忠心?”

陈新宇这番义正言辞的指责,让朝堂上的清流们纷纷点头称是,而严嵩党羽则个个哑口无言。嘉靖皇帝听闻陈新宇所言,再结合手中的审讯记录和呈上的证据,心中渐渐有了判断。

“严嵩,朕念你多年辅佐之功,屡次宽宥你的过错,可你却一再辜负朕的厚爱。”嘉靖皇帝的声音突然变得冷冽而威严,“来人啊,将严嵩暂且收押,等候进一步查明真相后再作定夺。”

随着嘉靖皇帝的命令下达,锦衣卫立刻上前,将严嵩带走。严嵩虽心有不甘,但在如山的铁证面前,也只能无奈闭嘴。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