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清流之光

换源:

  一、朝堂定谳

嘉靖皇帝的目光如冷霜般扫视全场,百官皆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威压。刘永行跪伏在地,额头触着冰冷的石砖,声音颤抖:“陛下,臣确实有罪,愿受惩处。”

嘉靖皇帝沉默片刻,方才缓缓开口:“刘永行,你既已认罪,朕便法外开恩。着即革去你所有职务,打入大牢,待进一步审讯后再定刑罚。至于其他涉案官员,一并交由刑部彻查,务必严惩不贷。”

“谢陛下恩典。”刘永行叩头不止,声音中满是惶恐。

朝堂之上,清流官员们面露喜色,而严嵩余党则个个面如土色。嘉靖皇帝的这一决定,无疑是清流阵营的重大胜利,也意味着严嵩集团的势力将在朝堂上被彻底清算。

“诸位爱卿,严嵩一案到此已是尾声。望尔等以此为鉴,尽心辅佐朝政,莫再党同伐异,误国误民。”嘉靖皇帝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中,既是对朝堂的警示,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二、清流之邀

朝会结束后,陈新宇随着清流官员们退出大殿。顾宪成快步走到他身边,眼中满是赞赏:“赵公子,今日多亏你提供的证据确凿,才让刘永行无从抵赖。你此番功劳,朝堂上下皆有目共睹。”

陈新宇微微一笑,谦虚道:“顾大人过奖了,这不过是晚辈分内之举。能为清流效力,为大明的江山社稷出一份力,是新宇的荣幸。”

就在这时,一名年轻官员快步走来,他的神色间带着一丝急切与兴奋:“赵公子,我是东林书院的高弟张居正。久闻公子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不知公子是否有空,与我等一同商讨国是?”

陈新宇心中一动,张居正之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他深知此人乃是一代名臣,日后对大明的改革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他心中暗自欣喜,但面上仍保持着谦逊:“张大人谬赞了,新宇愿洗耳恭听。”

张居正微微一笑:“赵公子不必谦虚,我等早已视你为清流一员。如今严嵩虽倒,但朝堂之上仍有许多政务亟待改革。不知公子可愿参与我东林书院的研讨,共谋国策?”

陈新宇心中明白,这是清流向他抛出的橄榄枝,意在吸纳他为骨干力量。他略一思索,便点头应允:“新宇自当遵从诸位大人差遣,为国效力。”

张居正听闻大喜,当下便引着陈新宇往东林书院的偏殿走去。途中,他向陈新宇介绍了东林书院近期关注的政务要点,包括赋税改革、漕运整治以及边防强化等。陈新宇听得聚精会神,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得张居正连连称善。

三、书院论道

抵达偏殿后,陈新宇发现殿内早已聚集了数位清流官员,其中不乏他曾在朝堂上见过的面孔。众人见他到来,皆投以友善的目光。张居正将陈新宇引至殿中,向诸人介绍道:“诸位,这位便是六心居的赵宇鑫公子。今次严嵩一案,多亏他鼎力相助,方才得成。如今,他已答应加入我东林书院的研讨,共商国是。”

众官员纷纷起身致意,对陈新宇表示欢迎。陈新宇连忙还礼,谦逊道:“诸位大人过誉了,新宇资历尚浅,还望诸位前辈多多提点。”

一位年长的官员开口道:“赵公子不必过谦。如今朝堂正值用人之际,有识之士皆应挺身而出,为国分忧。我等今日相聚,便是要探讨如何推动赋税改革,以缓解百姓负担,促进国力恢复。”

另一位官员接着说道:“是啊,眼下赋税制度弊端丛生,百姓苦不堪言。赵公子来自江南,可否谈谈当地百姓的实际困境?”

陈新宇点了点头,回忆起在江南所见所闻:“在下途经江南多地,确实发现百姓赋税负担沉重。许多农户为缴税不得不借贷,最终陷入债务困境,甚至流离失所。而且,地方官吏在征收赋税时,常有克扣盘剥之举,导致民怨沸腾。”

众官员闻言,皆面露忧色。一位年轻官员愤然道:“此等弊政,实该革除。我等应上书陛下,力推改革。”

张居正摆了摆手,示意众人稍安勿躁:“诸位且慢,赋税改革涉及面广,兹事体大,需谨慎谋划。我等当先详细梳理现有赋税制度的弊端,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再行上奏。”

陈新宇点头称是:“张大人所言极是。依在下之见,可先从规范赋税征收流程入手,严惩贪官污吏,确保赋税公平公正。同时,逐步降低税率,以减轻百姓负担。”

众官员听后,纷纷点头赞同。一位擅长经济的官员补充道:“除此之外,还应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从根本上增强百姓的经济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赋税压力。”

讨论愈发热烈,陈新宇也逐渐沉浸其中。他发现,这些清流官员皆怀揣着赤诚的爱国之心,为国家的未来殚精竭虑。而他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施展抱负的方向。

四、携手清流

随着研讨的深入,陈新宇对清流的认同感愈发强烈。他意识到,自己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六心居的商业成功,更是对大明江山社稷的贡献。而清流,正是实现这一理想的理想平台。

数日后,东林书院向陈新宇发出了正式邀请,希望他能长期参与书院的政务研讨,并在合适的时机,以官员身份进入朝堂,为国效力。陈新宇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接受这一邀请。

“新宇,你可要想清楚,一旦入仕,便要放弃六心居的部分经营权,全身心投入朝堂。”顾宪成在与陈新宇私下交谈时,郑重提醒道。

陈新宇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我明白,但六心居已有了一批得力的助手,而且,春娘和李.LinkedList也足以支撑日常运营。而朝堂之上,我能为大明做的更多。”

顾宪成果然露出欣慰的笑容:“好,有你此志,大明幸甚。我定会在适当的时候,向陛下举荐你。”

陈新宇心中一暖,他对顾宪成的提携之恩深感铭记。

然而,就在陈新宇准备全身心投入清流事业之时,六心居杭州分号却传来了一则紧急消息。一名书童匆匆走进东林书院,递给陈新宇一封书信。信中称,浙闽一带的海商势力在林远山倒台后,试图重新瓜分市场,六心居的酱菜在当地的销售受到了严重冲击。

陈新宇看完信后,眉心微蹙。他意识到,六心居在浙闽的商业布局尚未稳固,若此时自己入仕,恐难以兼顾商业与朝堂之事。

“春娘,你先回杭州,稳定局势。我会尽快处理完这边的事宜,随后赶回。”陈新宇在回信中指示道。

与此同时,他向顾宪成说明了情况,请求暂时延缓入仕。顾宪成听闻后,非但没有责怪,反而赞许道:“赵公子,你能兼顾商业与国事,实属难得。去吧,待六心居稳固之后,再图仕途亦不迟。”

陈新宇感激不已,连忙拜谢。他知道,自己能在仕途与商业之间求得平衡,离不开清流诸公的理解与支持。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