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回家

换源:

  秋季快到尾巴上,衣服也从轻薄的罗裙换成了厚实的衣裙。

郑冉冉刚好配着自家婆婆溜达的时候,就看到花嬷嬷跑着过来。

“夫人,来信了,大少爷一家和二少爷一家都来信了。”

“快拿来我看看。”

花嬷嬷停在跟前,先是向郑冉冉行礼,耳后把手中的两封信递过去,“夫人,今早门房刚收到的,这不就给您送过来了。”

崔柳新拿着两封信,第一份那信封上的字迹刚劲有力,一看便知是出自大儿之手。崔柳新的眼神中瞬间闪过一丝惊喜与期待,她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展开信纸,细细阅读起来。

看着看着,她的脸上渐渐浮现出笑容,眼中满是欣慰。

郑冉冉站在旁边,看见自家婆婆这样,轻声问道:“娘,可是有什么好消息?”

崔柳新抬起头,笑着说道:“是个好消息,你那两个嫂嫂带着孩子要回京城,写信那日就已经出发,估摸着,再有个几日就到了。”

郑冉冉也露出了笑容:“那可真是太好了。”

花嬷嬷在一旁也道喜:“原是两位少夫人和小少爷要归家了,那可真是喜事啊。”

“不止呢,”崔柳新一边拆开第二封信一边说:“虎儿可有了个妹妹,叫阿乐,也带着回来了。”

“小小姐也来了,那可真是大喜事。”

郑冉冉听着不是很清楚,她问花嬷嬷,“虎儿是大哥的儿子?”

“回三少夫人,是哪。”花嬷嬷解释着,“三少夫人有所不知,小少爷出生在边关,可从未回过京城。”

“哦,那我清楚了。”郑冉冉笑,“相公之前和我提过,只不过还不知道大哥还有个女儿。”

“他知道什么,”崔柳新嘴上嫌弃着,“怕是有一天把自己的名字也忘了。”

一封信下来,她脸上的笑就没停过,“你看看,顺兴这会也有了个儿子大山,真是好啊。”

郑冉冉听着也高兴,不仅是替崔柳新高兴,还有自己高兴。这都有三小孩了,她的压力应该就没那么大了吧?

这一上午,各种各样的笑声就没停过。

而离京城还有五十多里的一处城镇处,正有着四辆马车准备着出发。

路途上,刘晴问着:“这是到哪了,离京城应该不远了吧?”

葛琦点点头,“大嫂你放心,我看这离京城应该也就两日路程了。”

刘晴笑笑,“我知道了。”

一路上马车稳稳前行,路途遥远,可她们心中对家的思念,让这一切都变得不再那么艰难。在这路上的时候,还有着孩童的欢笑声。

杨府上下最近几天一直热闹得,来来回回添置了不少新东西,一派喜气洋洋的。

终于两日后的早晨,刘晴和葛琦的马车缓缓驶到了家门口。

门房看见派了一个去禀报,另外则上前帮忙。

刘晴看一眼这座大府院,有些紧张地看向葛琦,“妹妹,这就是京城的府邸吗,可真是气派。”

葛琦知道大嫂一直担心自己出身乡野,担心回去被婆婆挑剔,她上前安慰:“放心,娘是明理的人,听说三弟也成亲了,这下你可又有一个妹妹了。”

刘晴想着不但没有放松,反倒心里更紧张了,她知道这三弟的娘子可是侯府女儿,这高门大户,怕是自己如何也比不上的。

两人说话间,郑冉冉和婆婆崔柳新也到了。看到马车,两人都迎上前去。

虎儿推开帘子就看到了人,“娘,二伯娘,外面的那是祖母吗?”

听到这话,刘晴和葛琦从马车上下来,看到来人的那一刻,眼眶瞬间湿润了,她们急忙走上前,屈膝行礼:“婆婆,我们回来了。”

崔柳新紧紧地握住她们的手,眼中满是慈爱:“回来就好,回来就好,一路上辛苦了。”

郑冉冉也走上前,微笑着说道:“冉冉见过两位嫂嫂,两位嫂嫂一路舟车劳顿辛苦了。”

刘晴和葛琦看到两人,也露出笑容:“娘,弟妹,我们一切都好。”

“好好好。”崔柳新低头去看三个孩子,“这就是虎儿、阿乐、大山吧,我是祖母啊。”

三个孩子眨眨眼,异口同声地说:“祖母。”

“来来来,到祖母这里来。”

郑冉冉看着这一家团聚的样子,立刻喊着:“娘,我们一起进去吧,外面天气可冷着呢,可别把嫂嫂和孩子们给冻着了。”

崔柳新抱了抱孩子,立刻笑着,“走吧走吧,都别站在外面了。”

众人又笑着聊几句便一同走进家中,郑冉冉和刘晴、葛琦走在一块,她看了看这两位嫂子,大嫂刘晴温柔秀丽,二嫂英气豪爽。

于是先开口说:“两位嫂嫂可算来了,我之前就听娘总念叨你们,这几日还说是让我收收这猴性子,可别冲撞了你们。”

刘晴看一眼面前的三弟妹,发现开口就是活泼样,尤其是听到这话心里松了一口气,“怎么会呢,弟妹性子正正好,我们做儿媳的不能侍奉在娘跟前,多亏了弟妹。”

“是啊,我们许久未回府内,弟妹可是帮了我们大忙呢。”

郑冉冉听到这些,心里除了佩服这两位军属嫂嫂,更是开心以后得妯娌关系不会差,“嫂嫂们说笑了,我今日一见两位嫂嫂,心里可是喜欢得紧呢。”

崔柳新走在前门听到后面的说话声,后面看着她们和睦的样子,心中满是欣慰。

回到家中,刘晴和葛琦看着陌生的庭院,心中感慨万千。

郑冉冉说道:“两位嫂嫂快去看看,娘可是吩咐了,家中院子都必须安排妥当,你们若是哪里不满意,可一定要和我说。”

刘晴点头,“多谢娘的关心,有劳你了,这院子挺好的。”

葛琦看着自己住了没几天的院子,发现里面崭新一片,“劳烦弟妹了。”

郑冉冉笑着说:“两位嫂嫂一路上也累了,弟妹就不打扰了。”

刘晴和葛琦点头致谢,随后便在丫鬟的带领下,回到自己的院子。

待刘晴和葛琦稍作休息后,众人便齐聚在客厅。丫鬟们端上了茶水和点心,郑冉冉亲手为大家斟茶。

崔柳新看着三个儿媳,心中满是欢喜:“如今你们都在身边,这家里也热闹了许多。”

刘晴说道:“婆婆,我们在边关,时常挂念着您,如今能回来,真是太好了。”

葛琦也接着说道:“是啊,婆婆,我们不在的日子,多亏了弟妹照顾您。”

郑冉冉笑着说道:“两位嫂嫂客气了,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婆婆待我如亲生女儿一般,我自然要好好孝顺她。”

崔柳新听了,笑得合不拢嘴:“你们都是好孩子,能有你们这样的儿媳,是我这辈子的福气。”

而在身边的三个孩子,则是安安静静地坐在位置上,一口一口地吃着饭。

这几日,府中的欢声笑语不断。

回来有一段时间,郑冉冉不仅在嫂子那混得开,而且在小萝卜头那也挺吃得开的。

大嫂刘晴的一双儿女,虎儿六岁虎头虎脑,阿乐两岁生得伶俐可爱。二嫂葛琦的儿子大山也是两岁,比阿乐小一个月。他常跟在虎儿和阿乐身后,好奇地探索着这个新家的每一处角落。

两个孩子初到京城的家中,满是新奇,在宽敞的庭院里嬉笑奔跑,笑声如春日暖阳,瞬间驱散了秋日的丝丝凉意。

这三个小孩都太乖了,被家长教得好不说,长得也特别好看,睁着水汪汪的大眼睛喊三伯娘,郑冉冉就觉得特别想ru郑冉冉一把。

拿着糕点逗着小朋友,郑冉冉摸摸脑袋,“好吃吗?”

阿乐咬一口点点头,奶声奶气地说:“好吃,多谢三伯母。”

“哎呀,不用谢。”

虎儿和大山同样道谢,郑冉冉觉得这群小孩简直就是那种传说中别人家的小孩,专门来报恩的不是。

阿乐:“三伯娘,爹爹呢,他会回来吗?”

“会的啊,阿乐是不是想爹爹了啊?”

“嗯,想爹爹。”

虎儿听了也说:“爹爹肯定能回,二伯也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

大山扯了扯虎儿的衣服,“虎儿哥哥,你怎么知道的啊?我爹怎么不跟我说呢?”

阿乐:“笨,那还不是因为你一直睡,二伯说了你肯定没听到。”

“哦,那我下次不睡那么多了。”

郑冉冉在旁边看着,想到剧情一直在发展,她突然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去看这三个小孩了。

“三伯娘,我们能出府玩吗?”

感受到袖子被扯动,郑冉冉回神,她揉揉阿乐的小脸蛋,“能啊,不如我们全家人一起出去玩?”

“好啊。”

今天中午一起吃饭时,郑冉冉提议道:“娘,今日天气甚好,嫂嫂们也休息好了,不如我们一起去郊外走走,放松放松。”

崔柳新点点头,“也好,这几天都在府里待着,也是时候去外面看看。”

刘晴和葛琦听完笑了,身边的三个孩子也是眼睛亮晶晶的。

于是午饭吃完休息了一会,众人乘坐着马车,来到了郊外。

郊外的景色美不胜收,枫树火红一片,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

常在边关的三个孩子也没怎么见过,于是都笑着跑来跑去。

崔柳新则坐在亭子内,看着外面跑跳的孩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小心点,别磕碰着摔了。”

“知道了祖母。”

阿乐看到路边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花,便蹲下身子,采摘起来。

不一会儿,她便编了一个美丽的花环。她站起身,走到崔柳新身边,轻轻地将花环戴在崔柳新的头上:“祖母你喜欢吗?”

崔柳新笑着说道:“喜欢,好看。”

虎儿和大山也围了过来,纷纷夸赞:“姐姐编的花环真好看,祖母戴上就像仙女一样。”

崔柳新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你们啊,都是嘴甜的孩子。”

玩累了,众人便坐在草地上,分享着带来的点心。

郑冉冉拿出自己亲手做的小蛋糕,递给大家:“娘,两位嫂嫂,这是我新做的小蛋糕,你们尝尝。”

刘晴和葛琦接过小蛋糕,尝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弟妹手可真巧,这小蛋糕真好吃,甜而不腻,入口即化。”

崔柳新也点头称赞:“你这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

其实她只是说了个配方,全都是姚婶不辞辛苦试验出来的,郑冉冉笑着说道:“我也就是提了个想法,多亏了厨娘,大家喜欢就好。”

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太阳渐渐西斜,天边泛起晚霞。

众人这才意犹未尽地起身,乘坐马车回到家中。回到家中,郑冉冉和刘晴、葛琦帮着婆婆崔柳新洗漱休息后,便各自回到房间。

郑冉冉躺在床上,回想着这一天的点点滴滴,心中满是温暖和担忧。

她知道,在这动荡的时代一定会有人挺身而出,杨易选择这样,大哥二哥也是。

可想是一回事,自己身处其中又是一回事。郑冉冉在床上翻了半天煎饼,最后困得不行才慢慢睡着。

秋意渐浓,庭院中的枫叶渐渐染上了火红的色彩,如同一团团燃烧的火焰。

刘晴和葛琦时常带着孩子们在庭院中玩耍,教他们辨认花草树木。

一日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

郑冉冉坐在石凳上,手中拿着一本画册,正给孩子们讲解着画册中的山水风景。

虎儿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突然问道:“三伯娘,这画里的地方真的有这么美吗?”

郑冉冉笑着摸摸他的头:“当然啦,等以后有机会,可以带你们去看真正的大好河山。”

阿乐也凑过来,拉着郑冉冉的手撒娇:“三伯娘,我想去,我想去。”

大山则安静地坐在一旁,眼神中满是向往。刘晴和葛琦在一旁看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刘晴感慨道:“三弟妹,多亏有你,孩子们才能听到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学到这么多东西。”葛琦也点头赞同:“是啊,以前在边关,条件艰苦,孩子们的童年都少了许多乐趣。”

郑冉冉摆摆手:“咱们都是一家人,说这些干嘛。孩子们开心,我也高兴。”

秋末的风,渐渐有了些许凉意,吹在脸上,带着一丝清新。

崔柳新对着花嬷嬷说:“眼看天气要转凉了,家里的新衣裳做了吗?”

花嬷嬷点点头,“夫人,都做了,特意选的上好料子。”

“那行。”崔柳新这些天也带着三个儿媳,叹了口气,“边关苦寒,这日子真是难说,难说啊。”

花嬷嬷劝着人,“夫人,三位少爷都是有大志向,而且吉人自有天相,您也不用太过忧心。”

“不说了,不说了。”

本来是想找些绣房里的绣娘,但刘晴和葛琦知道后,决定自己也做一部分。

于是,两人人在屋内摆开针线笸箩,五颜六色的布料堆满了桌子。

郑冉冉看到了,就想着一些新颖的款式,刘晴和葛琦则熟练地穿针引线,飞针走线。

孩子们在一旁好奇地看着,虎儿忍不住伸手摸了摸布料:“好软呀,娘,这是给我们做新衣服吗?”

刘晴笑着回答:“是啊,虎儿,等做好了可不许弄脏。”

阿乐则在一旁挑选着喜欢的颜色:“我要青色的,这个最好看了。”

大山也在旁边道:“我喜欢蓝色。”

在温馨的氛围中,新衣裳一件件完成。

虎儿穿上新衣,在屋内跑来跑去,展示着自己的“新战袍”,引得大家哈哈大笑。阿乐穿着青色的裙子,转着圈,裙摆飞扬,宛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大山穿着蓝色的衣衫,也跟在后面。

看着孩子们可爱的模样,郑冉冉心中满是温暖。

崔柳新在旁边看着也笑,“还是家里多些人才热闹。”

刘晴点点头,她转身想和葛琦说话,却发现人一直捂着肚子,“琦妹妹,你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葛琦摆摆手,“姐姐不用担心,我就是突然难受。”

郑冉冉旁边,看人脸色发白,“要不要请个大夫看看?”

“不用,我歇一会就行。”

崔柳新也注意到这边的事,她走上前去看,“怎么嘴唇都白了,可是有什么不舒服。”

葛琦还想说,结果肚子里一阵绞痛,让她直接说不出话了。

崔柳新赶紧喊人:“快请大夫,快去请。”

几个孩子也发现了,都站在原地不知所措。大山也想过去看看自己的娘亲,却被一群下人拦着,郑冉冉发现了立刻安慰这几个小萝卜头。

“没事没事,二嫂她没事,已经去请大夫了。”

大山眼睛湿漉漉的,看着被婆子侍女扶进房里的娘亲,声音小小的,“我娘会死吗?”

阿乐听到了瞪大眼睛,吓住了,“我不要二伯娘死。”

虎儿年龄大,他看到了却说不出话。

郑冉冉看着三个孩子吓成这个样子,立刻把三个围在一块,蹲下来抱着安慰,“不会,三伯娘保证,真的。”

“真的吗?”

“真的,你看三伯娘什么时候说过谎。”

“好,我相信三伯娘。”

“我也信。”

哄了好一会,都说要去看人,郑冉冉就带着三个小孩站在房门外,然后发现里面倒是喜气洋洋的。

郑冉冉疑惑地问:“大嫂,二嫂这是怎么了?”

刘晴脸上带笑,“刚刚大夫过来看了,说是怀了。”

“怀了,有孩子了?”

大山听到了抬头去看郑冉冉,“三伯娘,我娘不是只有我一个吗?”

“是有另一个了。”

刘晴笑着说:“是你娘肚子里还有一个,大山是想要个弟弟还是妹妹啊?”

阿乐站在旁边喊:“要妹妹。”

虎儿:“我也觉得妹妹好。”

大山左看右看,“他们都要妹妹,那我要个弟弟。”

郑冉冉笑着说:“你们还真是想得多。”

房门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女医,崔柳新也笑着出来,“多谢大夫了,今日真是麻烦你了。”

“无事,二少夫人之前颠簸劳累这才引起身体不适,再加上这双身子,不过少夫人身体尚可。我等会开个温补的方子,多歇歇调理调理就好。”

“是是是,多谢大夫,我们会注意的。”

郑冉冉在旁边听着,惊讶地看着三个小孩,“你们这嘴也太灵了,说不定真能既有弟弟又有妹妹呢。”

大山完全不伤心了,笑着拍手,“真好,我也有弟弟和妹妹了。”

伴随着三个孩子的笑声,今天这场喜事也让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笑意。

日子一天天过去,葛琦的肚子也渐渐显怀。

一家人对这个即将到来的新生命充满了期待,郑冉冉时常陪着葛琦在庭院中散步,轻声给她讲看电视里的一点育儿知识。刘晴则忙着准备各种婴儿用品,从襁褓到小鞋子,每一样都精心挑选。

崔柳新脸上也多笑,她问花嬷嬷,“军营那边怎么没消息了,可有把信送过去?”

花嬷嬷:“送了,那边收下了,但说是军营重地,死活不肯透露三少爷的消息。”

“算了,这事老爷定然知晓,就不说这个了。”崔柳新看着和人说获得郑冉冉,“可怜她了,看着身边的一个两个,自己却没有。”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晴和葛琦在京城的日子也过得越发惬意。

郑冉冉院子里扫盲班的学习成果也很不错,而且这事还被两位嫂子发现了,还打算把这学习方式推广到自己院子里。

而且刘晴和葛琦也对这些充满了好奇,于是一起学习起来。

半月很快就到了,但杨易却没回来。石二去了一趟才得到消息,说是军营管得严,以后都只有节日或者新年才能归家。

郑冉冉猜估计是男主那里开始动作了,还算安心,但心情却带着一点别的。

崔柳新安慰着:“都说男儿成家立业,唉,这事也是他做得不对。”

刘晴和葛琦也没想到,三弟和三弟妹虽然都在京城却还是见面不易,都纷纷过来安慰。

“多谢娘,多谢嫂嫂,我明白的。”

日子渐渐过去,冬季也到了,大家都换上了棉服,然后大山和阿乐的三岁生辰快到了。

崔柳新知道了,直接打算家里大办一场家宴,顺便也给虎儿补上。

到了生辰那日,家中张灯结彩,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郑冉冉、刘晴和葛琦早早便起来,在厨房中忙碌着。她们一边做饭,一边聊天,欢声笑语回荡在厨房中。不一会儿,一桌丰盛的菜肴便摆满了桌子。

有郑冉冉做的红烧肉,色泽红亮,香气扑鼻;有刘晴做的清蒸鱼,鲜嫩可口,入口即化。还有葛琦做的糖醋排骨,酸甜适中,让人回味无穷。

三个孩子看到了,全都开心地笑起来。

初冬的第一场雪悄然降临,纷纷扬扬的雪花如柳絮般在空中飞舞,不一会儿,庭院便银装素裹,宛如一个童话世界。孩

子们兴奋地在雪地里玩耍,堆雪人、打雪仗,欢笑声回荡在整个院子。

郑冉冉、刘晴和葛琦站在屋檐下,看着孩子们,脸上满是宠溺。刘晴也走了出来,看到这欢乐的场景,笑着说:“看着你们这样,我这心里呀,比吃了蜜还甜。”

为了给孩子们增添冬日的乐趣,郑冉冉提议做一个大雪橇。

说干就干,郑冉冉凭借记忆画出雪橇的设计图,家中的工匠按照图纸打造出了一个漂亮的雪橇。

郑冉冉带着孩子们来到庭院中的斜坡,让孩子们坐在雪橇上,她在后面轻轻一推,雪橇便顺着斜坡快速滑了下去,孩子们的尖叫声和欢笑声交织在一起。

刘晴和葛琦在一旁看着,也跃跃欲试。

郑冉冉笑着说:“你们也来试试,放松放松。”

于是,刘晴和葛琦也坐上了雪橇,在雪地里体验了一把久违的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