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位面。
朱元璋看到天幕上,
公子扶苏一下子变了一个人似的,
杀伐果断,
居然没有被矫诏坑杀,
和蒙恬直接带兵回到咸阳,清君侧,
最后上位成功,
先是十分赞赏的说道:“这才是秦始皇千古一帝的儿子嘛,
俗话说得好,虎父无犬子,
凡是雄主就没有自刎的,死也要死得轰轰烈烈,
说不定就逆天改命了呢?......”
太子朱标却沉默不语,他的心里此刻并不平静,
既然公子扶苏被秦始皇派遣到了边境,
抵御匈奴,
镇守大秦的万里江山,
可是有一天,
如果地方直接带兵入长安,
那么看似安全的帝国,也有可能发生内乱,
公子扶苏还好是礼贤下士,宽厚爱人的仁君,
如果不是,那么庙堂岂不遭殃?
朱元璋奇怪了,
太子朱标怎么不说话了,还一脸的忧心忡忡,
不由得问道:“标儿,
你怎么不说话了?脸色这么难看,
是不是有病在身.......”
毕竟,在朱元璋的眼里,他这十多个儿子,
虽然老大朱标一直是他最理想的皇位继承人,
而且朱标也是他和马皇后一手调教出来的,
为人谦卑,宅心仁厚,
在朝中和民间,都有不错的名声。
只可惜有一点,
身子骨不太好,时长生病,
朱元璋尽管已经让太医院的御医进行伺候,
可是总去不了根儿....
面对朱元璋的问话,
太子朱标面露难色,随后开口道:
“父皇,儿臣心里有话,
可是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朱元璋是一个爽快人,直来直去,
从不喜欢弯弯绕的,
大声道:“这里又没有外人,只有你我父子,
其他的都是太监奴才,
有话直说便是,不要跟朕卖关子,
你知道父皇最讨厌这些,
因此对读书人和清流一向很厌恶,你可不要沾染上这毛病......”
太子朱标张了张嘴,
慢慢说道:“父皇,天幕上面的事儿,
历历在目,犹在眼前,
虽然和我们隔着数千年,可是每朝每代总是相似的,
就比如这公子扶苏,
被秦始皇派往边疆地区,镇守的是自家的江山社稷。
可是一旦秦始皇驾崩了,
这天下还是不是自己的了,就成了两说了。
胡亥继位和扶苏继位,
对于大秦帝国的未来,可谓是天壤之别。
儿臣担心,
父皇把我的弟弟们都派遣到了各个地方,
做了一方的将领,
哪一天形势有变,如果又身边人鼓动,
会不会自立为帝或者改换门庭?”
太子朱标的话让朱元璋一时语塞,
回答不上来,愣了一下。
当初,
他从南往北打仗的时候,
最大的威胁是蒙古人的元帝国,
即便是自己在应天府称帝之后,外患仍然严峻,没有消除,
鞑靼人还不时南下劫掠骚扰,
因此,他为了大明江山的万世永存,
就把自己的儿子封王,派到了地方上去镇守边关,
一方面可以锤炼他们的意志,
另一方面
也是考虑到都是自家人,一旦朝廷中出了奸佞之臣或权臣欺主,
边疆的这些皇亲国戚就可以挥兵入京,
靖难救国。
可是,没想到太子朱标的话,就像是一个回旋镖,
今天打到了朱元璋自己......
作为一个雄才大略,一个破碗起家的皇帝,
朱元璋不可能没有做过最坏的打算,
想过各种能导致帝国覆灭的威胁,
只是他不愿意相信,
自己的儿子会像史书上那样,自相残杀,
这一点也是他引以为傲的地方,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马皇后的家教让这些皇子们一团和气,
如今,太子朱标却把话挑明,说出如此伤亲情关系的话,
朱元璋不由得勃然大怒。
“混账话,哪个教你这样质问朕的?说出来朕割了他的舌头......”
不料,
太子朱标却坚持道:“父皇,
没有哪个人教儿臣说这样的混账话,
只是儿臣读史书,又看到天幕的场景,就浮想联翩,
一时之间就脱口而出,问了这不该问的话,
还请父皇降罪.......”
朱元璋还是一脸怒色,质问道:“此话当真?我知道你素来仁厚,不愿意别人因你受惩戒!”
太子朱标回答的斩钉截铁:“千真万确,
不信的话,父皇可以让锦衣卫去查,
如果儿臣说谎了,那么五雷轰顶,命不久矣........”
朱元璋也慌了,急忙喝止住了太子朱标继续发毒誓。
他只好换了一副面孔,
语重心长的拉着朱标的手,说道:“标儿,
你能直言不讳的提出这个问题,让为父很惊讶,
倒不是说这是什么不该问的混账话,
你身为大明的太子,
现在是储君,将来就是皇帝,
身为一国之君,如果凡事不能够想在前,防在先,
那么就会吃大亏,甚至身死国灭,
你没有错......”
太子朱标一听,看来父皇还是最疼自己的,
刚刚动怒也不过是怕兄弟之间猜忌和反目......
朱元璋继续说道:“朕为什么骂你,
就是因为我和你母后,当初从小教育你们,
就是兄弟之间要和睦,父子母子之间要孝道,
这固然是根本,也是正道。
可是非常之时,特殊情况下,也得有非常手段,
你过来,朕告诉你......”
一阵冷风吹过,几只乌鸦叫着飞走了
......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