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府内,女眷们如同蜜蜂见了花,一下就簇拥了上来。一位身着简朴的老妇人,眼疾手快地从李明远的臂弯里接过孩子,眼泪汪汪,声音颤颤:“我的小心肝啊,可算把你盼回来了,你要是丢了,nǎinǎi我可怎么活哟,你可是nǎinǎi的心头肉啊!”
这位情感充沛的老太太,正是夏侯将军的生母,那股子对独孙的宠爱,任谁都能感同身受。旁边的中年妇人却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这将军府里,和其他家庭一样,也有不少家长里短。夏侯勇的夫人,可是凉州州牧房志义的正牌千金,房家在大华名声显赫,在凉州更是跺跺脚地动山摇的大户。
在大华,那些钟鸣鼎食之家大多崇尚道教,这土生土长的宗教,早已深深扎根于汉人心中,成为东方智慧的源泉。道教崇尚自然和谐,追求仙道,相信修身养性,积德行善,便能幸福安康,长生不老。这样的信仰,不正是汉族人精神生活的写照,宗教情感与信仰心理的体现,它构筑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在大华国,道教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渗透进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乃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连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俗风情、民间信仰都烙上了它的印记。
而佛教,它那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教义,以及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承诺,赢得了寻常百姓的衷心信赖,深得人心。
说到底,这些不过是信仰问题,只要不触及皇权的底线,历代朝廷对这些宗教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对巩固皇权、安抚民心都有其独到之处,大华自然待之礼遇有加。
但在夏侯将军府上,却有些不那么和谐的画面。府中两位最有分量的女性,一个是佛门弟子,一个是道教信徒。媳妇儿对婆婆的小民心态颇不以为然,婆婆又对媳妇的奢华作风颇有微词,这婆媳间的矛盾,如同滚雪球般越积越大。夏侯夫人久久未能为夏侯家添丁,又不准丈夫另纳妾室,老太太心中自然不悦。
历经波折,夏侯夫人终于在丈夫的陪伴下,迎来了家中的新生命,男婴的诞生让整个将军府喜气洋洋,紧张的气氛一扫而空。然而,好景不长,一日带孩子外出上香,竟不慎走失,虽然孩子安然无恙地归来,家中却因此掀起了不小的风波。
“婆婆,孩子都平安回来了,别再伤心啦!”夏侯夫人见婆婆泪眼婆娑,心中既尴尬又焦急,话语中带着几分无奈。
老太太却似未闻其言,抱着孙子,泪珠儿掉得更急了。夏侯夫人无奈,向李明远和赵宏朗使了个眼色,希望他们能帮忙缓解一下尴尬的气氛。
“老太君,瞧您,小公子都在这儿心疼了,说啥也要让您笑一笑才是。”李明远心知孩子是老太太的宝贝,便巧妙地借孩子之力,试图让老太君破涕为笑。
老太君,身份尊贵,自然不是那般轻易动摇的,但这孙儿的一举一动,却总能触动她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提及孩子,老太太的眼泪立刻收住,脸上硬挤出一个笑容,轻声哄着孩子:“好孩子,nǎinǎi不哭了,你也别哭哦!”
李明远的这一招,让夏侯夫人和赵宏朗都在心里偷偷给他点了个赞,心想:这家伙,有两下子!
赵宏朗紧接着开口,一脸敬意地说:“老太君,小公子是被那两个人贩子拐走的,现在他们已经被我关进了大牢,等着受罚。这位就是救出孩子的英雄,我们苍松县的秀才,李明远!”
话音刚落,李明远迈步上前,抱拳一礼:“李明远见过老太君,夏侯夫人。”
老太太和夏侯夫人上下打量了李明远一番,这小伙子长得高大威猛,才华横溢,真是让人眼前一亮。
夏侯夫人见状,忙提议:“娘,咱们不能让客人站在外面啊,快请大家进屋吧!”
老太太点了点头,乐呵呵地在儿媳妇的搀扶下,带着孙子,领着大家一同走进了屋内。
赵宏朗轻巧地将差役们支开,只领着李明远踏进了将军府的大门。他心里想,这可是跟夏侯勇套近乎的绝佳时机,怎能错过?
李明远从小到大,这还是头一回走进将军府。以往最气派的建筑不过是参加秀才考试时的县衙,跟眼前的将军府一比,简直就像是乡下的茅厕与皇城的高级酒楼。
两人脚步不停地往里走,不一会儿,就瞧见了一座藏在阁楼后的宽敞建筑,门扉紧闭,门前是个小广场,四周散布着各式兵器,还有石制的锁和石墩,这不是演武堂又是哪里?
绕过演武堂,景色忽然一变,眼前出现了一方池塘,将将军府巧妙地划分成两半。越过树影婆娑,还能隐约见到后府的园林景致。一座古朴的木拱桥跨越池塘,似乎是通往后院的唯一路径。
自然,他们这样的外来客是不得进入后府的。转了个弯,两人就被引到了会客厅。只见老太君端坐上位,夏侯夫人也坐在一旁,有资格入座的除了赵宏朗,也就只有李明远这个救了孩子的功臣。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