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朝堂风波

换源:

  李恪握着楚萱儿的手,轻声安慰:“楚姑娘莫急,我们一起想办法。”

楚萱儿眼眶泛红,紧紧盯着李恪:“公子,可有良策?父亲这一去实在让我担忧。”

李恪沉吟片刻,说道:“如今之计,先了解边疆战事详情,再做打算。”

就在此时,王府外传来通报声:“殿下,陛下宣您即刻进宫。”

李恪心中一惊,与楚萱儿对视一眼。“楚姑娘放心,待我见过陛下,再回来与你商议。”

楚萱儿点头,松开李恪的手:“公子速去速回。”

李恪整理衣衫,快步出了王府,直奔皇宫。一路上,他心中揣测着陛下此次召见的目的。

到了宫中,李世民已在偏殿等候。李恪行礼道:“儿臣参见陛下。”

李世民目光锐利,看着李恪:“恪儿,明日早朝,你随朕一同上朝。”

李恪微微一怔,随即应道:“儿臣遵旨。只是不知陛下让儿臣上朝所为何事?”

李世民站起身,背着手踱步:“你也该在朝堂露露脸了,莫要总让人以为你是个无用之人。”

李恪心中一凛,说道:“儿臣定会谨言慎行,不辱陛下期望。”

第二日清晨,李恪早早便起床,穿戴整齐后,随李世民前往朝堂。

朝堂之上,百官林立。当李恪随李世民步入时,不少大臣投来轻视的目光,交头接耳之声隐隐传来。

“这便是李恪殿下,往日可是出了名的废物。”

“今日竟随陛下上朝,怕也是来凑数的。”

李恪装作没听见,面色平静地站在一旁。

早朝开始,先是各地官员汇报政务。李世民一一倾听,不时提出问题和指示。

轮到一些政策讨论时,大臣们各抒己见。突然,奸臣赵铭瞥了一眼李恪,阴阳怪气地说道:“陛下,听闻近日李恪殿下颇有动静,不知在朝堂之上,殿下可有高见?”

此言一出,朝堂顿时安静下来,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恪身上。

李恪心中冷笑,不动声色地向前一步,说道:“赵大人如此发问,莫非是觉得朝堂之上缺了我这‘高见’就不成?”

赵铭嘴角上扬,露出一丝嘲讽:“殿下说笑了,不过是大家都好奇,殿下往日不关心朝政,今日可有新鲜想法。”

李恪环顾四周,缓缓说道:“我虽往日少涉朝政,但并非一无所知。如今国家太平,然边疆时有战事,民生仍需改善,此乃当务之急。”

赵铭不屑地哼了一声:“说得倒是轻巧,这谁不知道,可具体该如何做,殿下怕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李恪看着赵铭,目光坚定:“赵大人既然质疑,不妨说来听听,你有何良策?”

赵铭被噎了一下,眼神闪烁:“这……边疆战事复杂,岂是轻易能有对策的。”

李恪微微一笑:“赵大人既然拿不出办法,又何必急于嘲讽他人。我虽无万全之策,但会用心去思考,去探索。不像某些人,只知在朝堂上搬弄是非。”

赵铭脸色涨红,恼羞成怒:“殿下这是在含沙射影吗?”

李恪双手抱臂:“我只是就事论事,赵大人若觉得自己问心无愧,又何必如此激动。”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看着这一幕,眼中闪过一丝赞赏。

这时,老臣长孙无忌站出来打圆场:“二位莫要争执,朝堂之上应以国事为重。李恪殿下有此决心是好事,日后多多学习便是。”

李恪向长孙无忌行礼:“多谢长孙大人提醒,我定会努力。”

赵铭冷哼一声,不再言语,但眼神中满是不甘。

早朝继续进行,讨论其他事务时,李恪也偶尔发表一些见解,虽不惊艳,但条理清晰,让一些大臣开始重新审视他。

散朝后,李世民留下李恪。“恪儿,今日在朝堂上表现不错,没有怯场。”

李恪躬身道:“多谢陛下夸奖,儿臣只是不想让人小瞧了去。”

李世民拍了拍李恪的肩膀:“好好干,日后朝堂之事,还需你多用心。”

李恪点头:“儿臣谨遵陛下教诲。”

离开皇宫后,李恪径直回到王府。楚萱儿早已在王府等候,见他回来,急忙迎上去:“公子,见过陛下,情况如何?”

李恪将早朝之事简单说了一遍,最后道:“如今我已在朝堂露了面,接下来得好好想想如何应对边疆战事,也好帮帮楚将军。”

楚萱儿眼中满是敬佩:“公子如此用心,我父亲定会平安无事。”

李恪看着楚萱儿,认真地说:“楚姑娘放心,我定会竭尽全力。”

接下来的几日,李恪整日待在书房,查阅关于边疆战事和民生的资料。他深知,要在朝堂站稳脚跟,必须拿出真本事。

这日,李恪正在书房思索,王府外传来喧闹声。他放下手中的书卷,走出书房查看。

只见赵铭带着几个手下气势汹汹地走进王府。“李恪殿下,本大人今日特来拜访。”

李恪眉头微皱,冷冷说道:“赵大人,未经允许闯入王府,所为何事?”

赵铭皮笑肉不笑地说:“殿下莫要生气,本大人只是想与殿下探讨一下朝堂之事。”

李恪心中明白他没安好心,说道:“赵大人有话直说便是。”

赵铭扫视了一圈王府,阴阳怪气地说:“殿下近日在朝堂上倒是出尽了风头,只是不知这背后可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李恪脸色一沉:“赵大人,说话要有证据,莫要血口喷人。”

赵铭得意地笑道:“证据?殿下与一些江湖人士来往密切,这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李恪心中一惊,意识到赵铭是在拿他结识楚萱儿等人之事做文章。他镇定自若地说:“赵大人,我与朋友交往,光明磊落,何来见不得人之说。倒是赵大人,无端生事,居心叵测。”

赵铭没想到李恪如此强硬,怒道:“李恪,你休要嘴硬,本大人定会查个水落石出。”

李恪冷笑一声:“好啊,我等着赵大人查出所谓的证据。但若是查无实据,赵大人该当如何?”

赵铭被问住了,支支吾吾地说:“这……若是查无实据,本大人自然会给殿下一个交代。”

李恪挥手道:“那便请赵大人尽快去查吧,我王府不欢迎你这样的客人。”

赵铭恼羞成怒,却又无可奈何,只得带着手下悻悻离去。

看着赵铭离去的背影,李恪握紧了拳头。“这个赵铭,真是不择手段。”

楚萱儿走上前,担忧地说:“公子,他会不会真的查到什么?”

李恪安慰道:“楚姑娘放心,我们行得正坐得端,不怕他查。倒是要提防他在暗中使坏。”

此后,李恪更加谨慎,一边关注着赵铭的动向,一边继续研究边疆战事。

又过了几日,朝堂上再次提及边疆战事。李世民忧心忡忡地说:“边疆敌军屡次犯境,诸位可有良策?”

大臣们纷纷议论起来,但大多提不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这时,赵铭站出来说道:“陛下,依臣之见,不如增派大军,与敌军正面交锋。”

一些大臣附和道:“赵大人所言极是,只有武力才能震慑敌军。”

李恪思考片刻,站出来说道:“陛下,增派大军固然可行,但边疆地形复杂,敌军熟悉环境,若贸然进攻,恐有损失。”

赵铭瞪了李恪一眼:“殿下这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不进攻如何取胜?”

李恪不慌不忙地说:“赵大人莫急,我并非主张不战,而是要先了解敌军情况,制定出周全的策略。比如,可以派遣细作打探敌军军情,同时联合周边部落,形成合围之势。”

李世民摸着胡须,点头道:“恪儿所言有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赵铭见李世民认可李恪的观点,心中不悦,但又不敢反驳。

其他大臣也开始议论纷纷,对李恪的建议表示赞同。

“李恪殿下此番见解独到,颇有远见。”

“是啊,比起一味强攻,此计更为稳妥。”

李恪见大家认同自己的观点,心中稍感欣慰。但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真正实施起来还会遇到诸多困难。

散朝后,李世民将李恪叫到偏殿。“恪儿,今日朝堂上你的建议甚好。不过,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李恪行礼道:“陛下,儿臣明白。只是边疆战事紧急,需尽快行动。”

李世民沉思片刻:“你可有合适的人选去执行此事?”

李恪想了想,说道:“楚将军经验丰富,若能让他负责此事,再派遣得力细作协助,定能有所收获。”

李世民点头:“嗯,楚将军确实是个人选。朕会考虑的。”

李恪回到王府,将此事告知楚萱儿。楚萱儿欣喜不已:“若我父亲能参与此事,定能为边疆战事做出贡献。”

李恪看着楚萱儿,笑着说:“楚姑娘放心,相信楚将军定能不负众望。”

然而,李恪不知道的是,赵铭并未就此罢休,一场新的阴谋正在暗中酝酿。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