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危险化解

换源:

  李恪长舒一口气,以为这场由赵铭挑起的风波就此平息。可他没料到,赵铭如同一条阴狠的毒蛇,在暗处又吐出了信子。

李世民回宫后不久,一封匿名密奏摆在了他的案头。密奏言辞凿凿,称李恪治水工程存在严重贪腐问题,所用材料以次充好,克扣工人钱粮。李世民刚对李恪稍有改观,这封密奏又让他眉头紧锁。

次日早朝,李世民面色阴沉地提及此事:“李恪,有人举报你治水工程有贪腐之嫌,可有此事?”

李恪心中一惊,瞬间明白又是赵铭的阴谋。他立刻跪地,大声说道:“陛下,绝无此事!儿臣一心扑在治水工程上,怎会做出这等贪腐之事!”

赵铭站出,阴阳怪气地说:“殿下说得轻巧,可如今证据确凿,陛下不得不查啊。”

李恪怒视赵铭:“赵大人,你这是血口喷人!所谓证据,定是你捏造出来污蔑我的!”

李世民摆了摆手:“肃静!朕定会彻查此事。李恪,你先退下,等候结果。”

李恪无奈,只能先行退下。回到王府,他心急如焚。这时,系统的提示音在脑海中响起:“宿主,可从治水材料供应商处寻找证据,他们手中应有交易明细,能证明工程用料并无问题。”

李恪眼睛一亮,立刻派人去联系几家主要的材料供应商。然而,当手下回报时,却带来了坏消息:几家供应商都称账本丢失,不肯配合调查。

李恪握紧拳头,心中明白这定是赵铭从中作梗。他决定亲自上门拜访供应商。第一家供应商见到李恪,眼神闪躲,支支吾吾地说:“殿下,账本真丢了,我也没办法。”

李恪盯着他的眼睛:“你最好说实话,若是被我查出你是受了别人指使,包庇罪犯,你难逃罪责!”

供应商额头冒出冷汗,但还是咬牙坚持说账本丢失。李恪无奈,只能前往下一家。一连走访了几家,情况皆是如此。

时间一天天过去,朝中弹劾李恪的奏章越来越多。李世民的态度也越发冷淡,他再次召见李恪:“恪儿,如今证据对你不利,你若真有贪腐之事,尽早认罪,朕还可从轻发落。”

李恪心急如焚,扑通一声跪下:“陛下,儿臣真的是被冤枉的!请陛下再给儿臣一些时间,儿臣定会找出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

李世民叹了口气:“朕再给你三天时间,若你拿不出证据,休怪朕无情。”

李恪回到王府,焦虑地在房间里踱步。汗水湿透了他的后背,他不停地用手抓着头发。这时,楚萱儿匆匆赶来。

楚萱儿看着李恪憔悴的模样,心疼地说:“李郎,别着急,我们再想想办法。”

李恪苦笑一声:“如今供应商都不肯配合,证据难找啊。”

楚萱儿眼睛一转:“那些供应商不肯配合,会不会是有人威胁他们?我们可以暗中调查一下,看看他们最近接触过什么人。”

李恪眼前一亮:“萱儿说得有理!我这就派人去查。”

手下们经过一番秘密调查,发现几家供应商都在近期见过赵铭的亲信。李恪心中有了底,他决定从赵铭的亲信入手。

他安排人手跟踪赵铭的亲信,终于发现此人与一家地下钱庄有来往。李恪推测,赵铭很可能是用钱财贿赂供应商,让他们作伪证。

在一个深夜,李恪带着几个武艺高强的手下闯入地下钱庄。钱庄老板见到李恪,吓得浑身发抖。

李恪冷冷地说:“我只要你说出赵铭亲信在这里的交易记录,否则,你这钱庄也别想开下去了。”

钱庄老板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交出了账本。账本上清楚地记录着赵铭亲信存入大笔钱财,收款方正是几家治水材料供应商。

李恪如获至宝,他立刻带着账本进宫面见李世民。李世民看着账本,脸色铁青。

“陛下,这就是赵铭陷害儿臣的证据!他为了扳倒儿臣,不惜用钱财收买供应商作伪证!”李恪激动地说。

李世民拍案而起:“好个赵铭,竟敢如此胆大包天!来人,立刻将赵铭捉拿归案!”

赵铭被带到朝堂之上,面对铁证,他脸色苍白,双腿发软。

李世民怒目而视:“赵铭,你还有何话说?”

赵铭扑通一声跪下,磕头如捣蒜:“陛下,臣一时鬼迷心窍,求陛下饶臣一命!”

李世民冷哼一声:“你诬陷忠良,妄图破坏治水工程,罪不可恕!来人,将他打入大牢,等待发落!”

赵铭被拖了下去,李恪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地。李世民看着李恪,眼中满是赞许:“恪儿,这次是朕险些错怪你。你能在困境中找出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可见你有勇有谋。”

李恪跪地谢恩:“陛下,儿臣只是一心想为百姓治水,不想被奸人陷害。如今真相大白,儿臣定当继续努力,完成治水工程。”

李世民点点头:“好,朕相信你。治水工程就全权交给你了,望你早日完成,造福百姓。”

从皇宫出来,李恪如释重负。楚萱儿迎上来,笑着说:“李郎,你成功了!”

李恪看着楚萱儿,眼中满是感激:“多亏了萱儿提醒,不然我还真不知该从何处下手。”

两人正说着,突然一名小厮匆匆跑来:“殿下,治水工地来了一群不明身份的人,说是要见您。”

李恪眉头一皱,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他和楚萱儿立刻赶往工地。只见一群身着黑衣的人站在工地中央,为首的是一个身材高大、面容冷峻的男子。

李恪走上前,大声问道:“你们是什么人?来此何事?”

那男子冷冷一笑:“李恪,我们是来讨个说法的。你治水工程影响了我们的利益,今日若不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复,这工地别想再开工!”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