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提刑官

换源:

  PS:真尴尬,收藏涨的比鲜花还多,难怪我朋友都在怀疑是不是我买的数据,无奈。

五天后。

杨过混在书院学子中,为王夫子站脚助威,哎,辩论又不是打群架,人多气势足有什么用?

不多时,书院外人声鼎沸,常州知州和事功学说的学者联袂而来,同行的还有嘉兴附近的诸多名士。

夫子们带着学子迎接,杨过望着走在最前面的两人,其中一个身着官服,络腮胡,五六十岁,另外一人四十出头,面相严肃。

“拜见宋知州。”

络腮胡展颜笑道:“诸位不必多礼,本官今日至此,只为见证两家学者辩论,不谈任何政务。”

王夫子拱了拱手:“诸位,请往爱晚亭稍坐。”

爱晚亭在书院后院的池中,客人们坐在走廊两边的长凳上,宋知州与两人坐在亭内。

学子们只能远远望着,有些素质不高的便开始私下谈论。

“杨兄,认得那位宋知州么?”

“不认识。”

张同低声道:“这位知州可不是寻常流官,我听说他是紫阳先生的同乡和徒孙,西山先生的好友。”

紫阳先生就是朱熹,程朱理学盛行之后,朱熹都快封神了,如今科举的一大参考书目就是他编写的四书注集。

西山先生也是理学大家,是朱熹的再传弟子,名叫真德秀,额,他真叫这个名字。

“哦。”杨过无趣的应了一声,他对这些实在不感兴趣。

张同自顾自的继续说道:“我还听说,宋知州曾经参与平定三峒贼和闽中叛乱,你别看他文质彬彬,但也曾孤身带领三百勇士直奔敌巢,一举破敌。”

“文武双全啊!”杨过有了一点兴致。

“不仅如此,宋知州还擅长刑狱之道,嘉熙三年(去年),他为提点广东刑狱,仅用八个月,就处理了两百多件积累的案件,无一冤假错案,百姓无不信服。”

杨过心中嗤笑,这种所谓的神探,他见得多了,一句话,招不招?不招?行嘞,大刑伺候。

人是苦虫,不打不行,一顿板子下去,啊对对对,都是我干的,官老爷你说什么我就认什么,封建专制时代,类似的冤假错案多如过江之鲫。

张同以为他不信,急声道:“宋知州每每审案,慎之又慎,每逢命案,必定亲自查验尸体,仅人骨便分为三百六十五块。。。。”

杨过越听越是不对劲:“宋知州名讳是什么?”

张同环顾左右,低声道:“宋知州讳慈,字惠父。”

宋慈?大宋提刑官啊?杨过眼前一亮,这部神剧第一部,他看了好几遍,对里面的女配角柳絮儿眼馋许久。

之前他以为宋慈是南宋初年的人,压根没往那想,没想到居然还能看到活的提刑官,额,跟何老师完全不像嘛!

他打量宋慈时,爱晚亭内,王夫子和事功派学者的辩论,也来到了最高潮。

王夫子高声道:“诚如紫阳先生所言,当以智力把持天下,三代以上,皆为王道,天下大治,百姓安乐。”

“仅凭智力焉能把持,当王霸并用,义力双行,三代以上,也有霸道,须知汤放桀于南巢而为商,武王伐纣取之而为周。”事功学者嗤之以鼻。

“公似乎不懂王霸?仁义为王,功利为霸,三代统治行仁义不计功利,而汉唐统治一切都基于利欲,三代与汉唐孰优孰劣?”

“禹无功,何以成六府?乾无利,何以具四德?”

王夫子脸色微变:“公当以醇儒自律。”

“醇儒?不过是风痹不知痛痒之人,此中人,除了空谈,便一无所知,一无是处。”

杨过原本百无聊赖的看着两个年过半百的大儒斗嘴,但越听越是觉得事功学说有点意思,有点实事求是,唯物主义的雏形。

只可惜,无论事功学者如何言之凿凿,但在场名士一律坚持己见,即便他场面占优,王夫子节节败退,最终依旧被判定为平局。

辩论过后,仿佛一切争端烟消云散,王夫子做东,大排宴宴,名士们争相敬酒,宋慈兴致还挺高,多喝了几杯。

杨过也想上前,聊上几句,只可惜普通学子,身份低微,不得靠近。

深夜。

杨过纵身跃上屋顶,来到宋慈下榻的郊外驿站,他想试探下,历史上的提刑官与电视剧里有什么不同。

月上中天。

宋慈并未入睡,他在屋内,身着常服,奋笔疾书,离得太远,杨过也看不清他在写些什么。

脚尖一点,他飘然落在屋顶,透过缝隙,细细观察。

“凡男子作过太多,精气耗尽,脱死于妇人身上者,真伪不可不察,真则阳不衰,伪者则。。。。”

则什么?杨过看到妙处,忍不住期待,恰在此时,有驿卒忽然高声道:“快来人啊,有刺客。。。。。”

紧接着便是一阵吵闹和怒骂喊杀声。

“在哪。。。”

“抓住他们。。”

“不要让他们跑了!”

宋慈眉头微皱,放下毛笔,站起身来,走向门外,杨过心中大骂,尼玛的,看到妙处插广告是吧?

此时,有人急步上前:“知州,不可露面,刺客众多。”

宋慈面色平静,他可不是普通的文官,临阵冲锋,生死一线,不知道经历了多少。

“莫乱,你们。。。”

报信的那人忽然诡异一笑,低喝道:“知州,你杀我兄弟,今日就要你抵命!”

他说话间,一刀刺出,离得太近,宋慈根本来不及反应,心中哀叹,他不怕死,只可惜未能将生平所得记录成书。

嘭,咣当!

宋慈耳听得一声碰撞,眼前的刺客忽然丢下手中的匕首,捂着脖子,栽倒在地。

他低头瞧了一眼,原来刺客方才被一块鸡蛋大小的碎瓦片击穿了脖颈,宋慈微微蹙眉,这得多大的力气,想必又是那些武林人士。

他向四周拱了拱手:“多谢高人援手,宋慈感激不尽!”

杨过躲在暗处,并不出声,微微一笑,手腕翻转,瓦片连发,将剩下的几个刺客悉数解决。

收敛尸体后,有心腹说道:“知州,看装扮和武功路数,这些人应该是三峒贼的余党。”

“刚才也是好险,假如没有高人出手,哎,我等百死也难以抵罪。”

宋慈摆了摆手:“与尔等无关,贼人丧心病狂,处心积虑,想必蓄谋已久。”

他想了想,再次高声道:“高人可否现身,宋某想当面致谢。”

杨过憋着嗓子,声音浑厚:“不必了,宋知州,愿君早日完成著作,造福苍生,以免再让冤假错案祸害百姓。”

哎,一本洗冤集录就能避免冤假错案么?呵呵,现在的法医比之宋慈的技术又高了多少个维度,难道就能保证百分百的。。。

总之,重要的是像宋慈审案时慎之又慎的态度和耐心,而不只是那些技术。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