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节

换源:

  杨衣有些高兴,对明天的生意也有了希望。

一家人吃着中饭,自是一阵满足。

吃过饭后,大家又各自去忙活着手里的活。

杨衣想着这葛根饼要加些白芝麻可能味道好些,又去加了一些。

忙着把车架收拾好了,又把那摆摊常用的工具收拾干净。

只等明日摆在山脚下,那些上山礼佛之人饿了,这饼子定是能卖出去的。

杨衣得了闲,又想着杨小丰的生日,自己该准备什么。

一边想着,手下的活也没有停,倒是绣成了一块帕子。

着这些,天色也渐渐开始变黑,算着时间差不多也该做晚饭了。

杨母今日打算做那土豆焖饭,杨衣对这个不拿手,只能帮着洗洗土豆,切成小块。

杨母三两下混着油,将自家做的辣椒酱炒香,又让着土豆下锅,裹上了调料。

把讨好的米下锅,加入适量的水,放入适当的柴。

两刻钟后,这就差不多好了。

这香肠还剩下50节,原先只预备留5、6节,想了想怕是不够。

这才预备着多留一些,与杨母一商量,最后决定再带30节去卖,剩下的留着自家吃。

这丰收节一过,这小河村算是进入了冬季,之后便是冬至。

这雪渐渐下下来,便是要冷上一两个月,这雪盖住小麦,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等着春风送暖,这万物复苏,这到处又是一片绿油油的景象。

就这闲想片刻,土豆焖饭已是好了。这天冷,怕冷的快,今日的饭菜便自己去锅里舀。

杨衣帮着端了两碗出去,杨父和杨小丰各一碗。

大家都有了,便开始吃起来。

软糯的土豆经过焖煮,散发出清香,这饭也是好吃。

大家不说话,都吃着碗里的饭。

杨小丰第一次吃这种,他刚吞下第一口,眼睛就惊讶的瞪大了。

接着也不说话,开心的吃着。

因着这土豆有人吃了可能会消化不良,杨衣便帮着只加了一小口饭,便不让他吃了。

好在今天吃饭早,大家都比较克制,都只是吃饱没吃撑。

大家吃完饭,收拾了碗筷。

杨衣便拎着杨小丰,绕着小院转了几圈。

“娘,明天丰收节,我能去玩嘛?”

杨小丰充满憧憬的问着,杨衣想着自己的葛根饼摊。

有一些犹豫,但是她还是想带杨小丰出去玩玩,便点头答应了。

杨小丰开心地“耶”了一声跑回屋去。

明日人多,镇上怕是没什么人。

杨石不会挑这天去卖木炭,让他领着杨小丰去玩玩,这也是好的。

杨衣进屋和他大哥讲了一声,大哥自然是疼家里这个小孩儿,便欣然同意了。

杨小丰今天自觉,早早自己脱了衣服,躺在床上等着杨衣来。

杨衣觉得好笑,还是脱了衣服,搂着他。

啰啰嗦嗦的叮嘱着,让他明日不要到处乱走。

杨小丰点头应着,不多时便乖乖睡着了。

杨衣一夜好梦,一觉就到了天明。

第二天早上,杨衣起身后便开始准备早饭。

今天摆摊不用急着赶早,便也不慌。

将换洗的衣服打了澡珠先放着,等会儿搓洗好脱污。

杨衣热着茶,喝了一些,不多时大家便都醒了。

今日是丰收节,本该是玩耍的时候,但是这也是赚钱的好机会,杨衣自是舍不得的。

于是一合计只带了一大半的葛根粉去摆摊,早早收工,自己还能转悠片刻。

大家吃好饭,收拾妥当,便准备出门了。

到了这秀山山脚,果然热闹。

两排是热闹的摆摊的,卖面条的,喝茶的棚子,甚至还有卖书的。

杨衣推着摊子找了一个地方,这里靠着榕树,位置宽敞又阴凉。

杨衣瞧瞧也满意,收拾收拾准备开摊了。

升起火来,把锅预热,把混好的葛根粉和糯米粉混合面团拿出来。

早上起来,杨衣收拾妥当,就将葛根粉和糯米粉倒入一个大盆中,搅拌均匀。

接着加入白糖,再次搅拌,让白糖均匀分布在粉中。

缓缓倒入温水,同时用筷子搅拌,使粉末逐渐形成絮状。然后用手将絮状面团揉成一个光滑的面团,面团应不粘手且有一定的柔软度。

如果面团太干,可适量再加点水;如果太湿,可加些葛根粉调整。

将揉好的面团放在盆中,盖上湿布或保鲜膜,让其醒面30分钟左右。

这些杨衣早都在家里做好了,来这儿只用煎饼子。

一路拿过来,面团怕也醒好了,将面团取出放在案板上,分成大小均匀的小剂子,每个小剂子大约50克左右。将小剂子搓圆后,用手掌按压成圆形的饼坯,厚度约为1 - 1.5厘米。

两面撒上白芝麻,又用手压实。

等做好了几个饼子,杨衣便把这些葛根饼下锅,又把锅里的火烧小一些,用中小火煎制,避免火大导致外皮焦糊而内部未熟。

杨衣看着锅里,等到这些饼煎至底面金黄后,翻面继续煎,直到两面都呈金黄色,且用手指按压饼坯表面,能迅速回弹,说明葛根饼已熟透,即可出锅。

恰好大哥大嫂她们刚走过来,杨衣便给他们一人拿了一个。

大家都推脱着不要,说是留着卖钱。

杨衣好说歹说,才劝住了他们。

“就当是给我当托儿了,你们慢些吃,让周围的都闻闻这味道。到时候,再告诉他们在这里买的,我这生意不就来了。”

大家觉得好笑,但觉得有道理,也都答应了。

这一群人慢慢悠悠的朝山顶走去,这山不陡,就是老人,儿童也能上去。

只是这山路有些长,一上一下走下来,人也是饿得饥肠辘辘。

杨母牵着杨小丰,大哥护着嫂子张秀兰。走了一段路,果真有人闻见了香味,止不住的打量着。

有着热情开朗的婶子巧了,也还是忍不住问出了声。

“你这饼瞧着新鲜,在哪儿买的。”

杨母瞧了瞧,觉得有戏,便详细的说了。

“山下大榕树下的摊子,很是显眼,远远的就能看见。”

那妇人点点头,与杨母再闲聊几句,就继续向山上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