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谁瞧不起谁,也不是谁生来就高贵。
高门子弟需要夫人外交,渴盼更进一步,还需要夫人打理家业,希望家宅兴旺。
乡间妇女从小辛勤劳作,砍柴,做饭,洗衣,喂鸡,养猪,还有田里的一系列事情,春夏秋冬从不停歇,只愿衣食无忧,儿女健康成长。
大家闺秀从小的教育便是琴棋书画,相夫教子,丈夫的后院便是他们的一生,只愿所托良人。
田间汉子农忙时需要拔苗,除草,杀虫,浇水,还有收割,闲里还要去周边找找零工,唯愿少些天灾,多些收获。
生存环境影响人是一辈子。
有些人为了几捧粮食各处乞讨,有些人蝇营狗苟,算计着万千百姓手里的那点存粮。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有些人在天灾面前归为尘土,只剩一副遗骸,更有甚者身埋地下,永不见阳光。
有些人却能算计着赈灾银两怎么分,和谁分,分多少,孝敬谁,孝敬多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逆天改命能有几人成功?
科举是条逆袭之路。
但科举的代价有几人能够承受?
拜师的束脩,学堂上学的费用,吃饭的费用,笔墨纸砚的费用,各种书籍的花销,还有赶考的路费,有多少家庭能够承担。
单说练字一项,花费的笔墨纸砚就不知值多少纹银了。
寒门从来都是难出贵子的。
至于女孩,投胎和嫁人直接决定了生死。
世间的悲欢离合总不相通。
她路思疏运气好,投胎酿造了她的贵气,嫁人也没有什么磋磨,顶多有几个虫子蹦哒。
她现在的见识缘自家教,也有相当一部分程度的努力。
但是底层社会的人不努力吗?
不,没有比他们再努力的人了。
可是基础的生存空间根本就没有给他们选择出路的权力和意识。
他们选择耕田,是为生活所迫,不种会死的,他们或许有当官的愿望,也算是有反抗的意识,但是没有可以选择的出路,科举供不起,参军一辈子就是个小兵,要么死在战场。
不能升官吗?
他们只是最普通的人,没有银两可以打点,没有武功可以杀敌,只靠一身蛮劲,而且还会放在队伍的最前面,不懂兵法,不懂布阵,不识兵书,出路早就被堵死了。
至于女孩们,没有人给他们灌输反抗的意识,不识字,不接触外人,力量处于弱势,她们甚至连反抗的意识都没有,更不用说反抗的权力了。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进步,未来会更好。
路思疏从来不是伤春悲秋之人。
她的婚姻处于权力的领导下,无法反抗。
那就让自己活的更好。
她从来不想相夫教子,也不想举案齐眉相敬如宾。
相敬如宾说白了是夫妻之间互相尊重,礼如宾客一般。
但实际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僖位公三十三年》:“初,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饁之,敬,相待如宾。”
说的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胥臣(又名“臼季”)奉命出使,路过冀地,遇见一人正在田间锄草,他妻子把午饭送到田头,恭恭敬敬双手捧献给丈夫。丈夫一本正经地接住,祝祷后进食,妇人侍立一旁等他吃完,收拾餐具辞别丈夫而去。胥臣十分赞赏,认为夫妻之间尚如此尊敬,如同对待宾客一样,何况对待别人,就把他引荐给了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