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红楼梦》随想

换源:

  不敢说自己很懂红学,只能说自己对这么一本,世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作品的所阅所感。

在没有真正去读红楼之前,我也略有耳闻,毕竟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呀,当时也有很火的“林黛玉语录”,当时就觉得林黛玉这么一个角色非常的有个性,有专属于她的那种“霸气”,她并不会一味的忍气吞声,但也并不选择直接开骂,而是话语间含蓄表达出不满,正是因为当时的一些了解,以致我后面在真正读《红楼梦》的时候,看到那些语句,倍感亲切,也会突然顿悟发现,“噢,原来这个语句是出自这的”,这种感觉很奇妙。

待到真正读《红楼梦》的时候,便深深被其中的诗词歌赋、人物描写的细节以及全篇的构造所吸引、惊叹,红楼梦里面有非常多的诗句,其中也不乏有许多我喜欢的,每当读到这些诗句,我就会称道曹雪芹的功底,因为其实这些写出来是很不容易的,首先一个诗句,要写的好,要有非常多的文化积累,其次,他这个诗句是放在《红楼梦》中,诗句的出现大多来自于故事中的人物所吟唱、题作,那么诗句的内容必然要跟这个人物相关联,才可以体现出每个人物的特点,才会让读者感到更加真实。

而人物描写的细节更不必说,正是因为曹雪芹对于每一个人物的精心刻画,才会令许多读者深陷其中,甚至无法自拔,而就此展开,我可以说一下红楼梦中几个人物,其一还是我比较喜欢的林黛玉,我对她有些怜惜有些感慨,她母亲死后不久父亲便将她送来了贾家,此时的她也就五六岁的年纪,书中形容为“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这哪像一个六岁小孩该有的心智,令人心疼,与后面刘姥姥带来贾府玩闹的板儿相对比,同样的年华,而林黛玉更加是显得谨小慎微,而后她第一次离开贾家回去却又是因为父亲病重,再到后面便一直居住在贾家,此时的林黛玉在贾家属于是无父无母,孤身一人的状态,而在后来的时光,哪怕她还有贾宝玉,还有贾母以及众多的姐妹,但也难以抵一个完整的家。有人觉得林黛玉尖酸刻薄,但这又何尝不是内心中缺乏安全感所致,她需要在一次次试探中看别人反应来确定自己的重要性,来满足自己心中的空缺,她太在意外界反馈,以致自己神经一次次波动,才形成了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的容颜,才有“面厣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仪态。林黛玉同时又是一位女性意识觉醒极高的人,在古代,女子都以谋求一桩好姻缘为终极目标,而她追求的是精神上共鸣的灵魂伴侣,她不在意对方的品而第之,她面对不公不允敢发声,她认为女子也该多读书而不局限于闺阁一隅,这些无疑都是林黛玉身上所闪亮的点,正是这些特质才造就独一无二的林黛玉。

第二个我想说的便是书中的林红玉,这个是一个仅仅着墨一两页便带过的小人物,但我对她印象深刻,她是一位有野心,能力,远见的女性角色,她虽然起点卑微,仅是宝玉房中不起眼的丫鬟,但她并不甘于现状,努力制造机会,想要得宝玉的重用,但无奈受晴文袭人等得宠丫鬟的打压,但她并无气馁,而是找准机会与贾芸相定情,并因自己的能力得凤姐赏识,最终被调去凤姐屋内并得到重用。书中虽然没有提及她更多的往日细节,但是红玉可以收获这样的结果,绝不是运气好便可以,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她无疑就是那个人,她活成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