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就医期间,我和爸爸都是寄居在大姨公家,虽然小姨公家离华山医院更近,住在他家还可以有表姨这个护士照料,但是大姨公一家性格更随和,住在大姨公家更自在。也确实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
九十年代的上海弄堂在清晨的倒马桶声中苏醒。天还没大亮,后弄堂就响起哗啦啦的倒马桶声。老张头的泔水车轱辘碾过青石板,车头挂着的铜铃铛叮当乱响。二楼木窗吱呀推开,王家阿婆探出蓬松的卷发头:“浓轻点声!“
我缩在阁楼被窝里数头顶的霉斑,木楼梯突然吱嘎作响。大姨婆穿着碎花睡裙冲上来,一把扯开我的被头:“囡囡,快用个马桶,我要提下去了!“话音未落,楼下传来“哗啦“一声,酸腐气顺着墙缝钻进来。竹篙上晾着的白衬衫溅上黄点子。
公共厨房飘出第一缕炊烟时,张家姆妈端着痰盂往水斗倒,李家爷叔蹲在门槛上刮胡子,铝皮脸盆磕在水泥地上哐啷响。阿婆把煤球炉拎到过道,蓝色火苗“噗“地窜上来,铁锅里的隔夜泡饭咕嘟冒泡。大姨婆和她的邻居们一边翻炒着铁锅,一边用吴侬软语传递着家长里短,油锅里迸出的星子映着她们布满皱纹的笑脸。
十点钟的太阳照进老虎窗,公共厨房响起第二波交响。王家阿婆的腌笃鲜在砂锅里翻滚,张家姆妈往油锅里下小黄鱼,李家爷叔的绍兴酒坛子搁在煤炉边温着。油烟顺着斑驳的墙纸往上爬,把晾在铁丝上的腊肠熏得油光发亮。
“阿三头!帮我把酱油瓶递上来!“阁楼下的刘家阿婆举着锅铲喊。我攀着吱呀作响的木梯往下爬,忽然听见头顶“咔嗒“一声。抬头正看见新娘子晾的蕾丝内衣掉在王家阿婆的腌菜缸里,红绸面在盐水里慢慢洇开。
午后弄堂飘起梅雨季节特有的潮气。退休工人王师傅拎着工具箱修楼梯,生锈的铁钉在朽木里发出痛苦的呻吟。二楼亭子间传来摔碗声,新娘子带着哭腔的上海话像玻璃碴子迸出来:“侬天天加班,屋里厢事体啥人管?“
晒台上的万国旗在风里扑簌簌响。刘家阿婆端着针线筐坐到藤椅上,毛线团滚到正在写作业的小姐姐脚边。“明朝要落雨了,“她眯眼望着晾衣绳上的云,“阿三头,去把张家姆妈的被头收进来。“
收泔水的铜铃声再次响起时,暮色已经漫进石库门的天井。新娘子红着眼睛在煤炉上煨糖醋小排,她男人抱着西瓜站在灶披间门口。王家阿婆往每家窗台上放一碟酱瓜,张家姆妈把红烧肉舀进邻家的搪瓷碗。阁楼木板缝里漏下星星点点的灯光,像撒在黑色绸缎上的金粉。
老虎灶的水开了,白雾裹着煤烟往夜空里飘。不知谁家收音机在放《何日君再来》,沙哑的歌声混着炒菜声、泼水声、小孩哭闹声,在弄堂弯弯曲曲的肠子里慢慢发酵。我趴在晒台栏杆上数星星,听见楼下传来大姨婆的呼唤:“汏浴水烧好了,囡囡快下来。。。。。。“
暮色中的煤炉映着每一扇窗里明明灭灭的人生,弄堂烟火气息断断续续,生活简简单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