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燋会来临

换源:

  一片河滩上,唐乙抹了抹头上的汗水,看着眼前一小片高低起伏的土堆。

上面还插着金色、青色、蓝色、红色、黄色五种颜色的木棍,隐隐有一种玄奥的气息散发出来,他会心一笑。

现在,已经是他抄完《地运先机》三个月之后了。

在这三个月里,他每天早早起床,学习《风水宝鉴》。

然后去上学,待到放学,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后,便跑来这片小河滩,参照《风水宝鉴》上的案例,动手堆出各种山川龙脉的超级缩小版。

接着拿出自制五行之力的替代棒,也就是那五根不同颜色的木棍,演示《地运先机》。

《风水宝鉴》中的每一种地脉运势,都能在《地运先机》中找到改造和破解之法。

而且每一种运势都不仅仅有着一种改造之法,能按照不同的要素,可以找到不同的方法。

同时,每一种改造之法,亦能用在多种运势上。

那五根五色木棍,是唐乙把纸张上色后贴在木棍上,代表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力。

当然,现在这五根木棍不会起任何作用,仅仅是他的演练之物。

真正在《地运先机》中使用的五行之力,是任何蕴含五行属性的东西。

比如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树木,或代表五行的各种能量等。

书中还罗列了很多唐乙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那些以他现在的眼界,是完全认识不了的。

甚至他都不确定,这世上是否真的存在着那样的东西。

当然,他随手堆起来的小土堆,也不是什么地势龙脉,这些都只是参照书本堆砌出来的。

但就算是照着书堆出来的,看上去依旧玄奥异常,隐隐给人一种无形的运势之感。

侯元贞和他过完一遍这本宝鉴后,发现对这方面实在提不起什么兴趣。

然后把书往唐乙身上一丢,就自顾自的看自己感兴趣的书去了。

对于侯元贞的态度,他是求之不得,乐意之至。

毕竟这书怎么说也是祖传的,还是曾祖母偷偷藏着才流传下来的,若给外人习得终归不太好。

况且这书还有个天大的秘密呢。

……

《风水宝鉴》的借势,《地运先机》的造势——即把运势改造成自己想要的运势。

经过这三个月的学习和演练,唐乙已是颇有心得。

《地运先机》的最后,还有几篇番外篇,讲的是在改造运势时如何借力。

例如借助天空的星辰之力、气候的节气之力等。

但是这些借力方法的基础布局都非常庞大,甚至需要布置一些大型法阵作为基础。

对此,他并没有深入了解,只是每当有星星铺满夜空的夜晚,无聊的时候,就会抬起头去辨认一个个星座,并记下它们的位置和变化,回忆书中讲到的特征特性。

******

“糖糖!”

正当唐乙看书看得投入时,英子奶奶的声音一下将他从书本中拉了出来。

糖糖是英子奶奶对他的昵称。

英子奶奶走进他的房间,瞧见他正在看书,微微一笑说到:

“过两天就是三年一度的燋会盛事,现在已经开始各种布置了,你不打算出去瞧瞧么?”

此时已入深秋,农忙时节已经过了。

当他听到“燋会”二字时,眼睛顿时一亮,看书的倦意瞬间不翼而飞。

燋会在他的记忆中,是除了过年之外,最期盼最开心的事情了。

现在唐乙才十二岁,三年前那场燋会的记忆,都已经模糊了,只依稀记得当时过得非常的开心。

所谓燋会,其实算是一种祭祀祈福的活动。

古有君王祭祀大典,而对于唐乙所在的农村来说,这类祭祀祈福活动,人们则管它叫做燋会。

燋会是全寨人的事情,尤其是寨里的年轻小伙,都会来参加。

燋会一般会举办四天,每一天都有固定的活动。

燋会的第一天是启动仪式,会集合村里的年轻人进行抽签,选出“十大员”。

所谓十大员就是抽签抽到运气最好的十个人,这十个人会全程参与所有的活动,直至燋会结束。

同时,他们也会受到祭祀上最好的气运洗礼和保佑。

当然,这也是要捐出相对高昂的筹办费用才能参与抽签的,毕竟这种大型的活动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运转。

第二天,燋会的活动叫拜村。

顾名思义,所谓拜村,就是一户一户、一家一家的去拜贺祈福。

舞狮拜贺,燋会是有舞狮的,活动需要从头到尾将全寨每一户都拜一遍。

第三天的活动叫行乡。

行乡是拜村的放大版,行乡拜的不再是寨里人家,而是把周围所有村寨的寺庙古迹、通灵古树等都去参拜一遍。

燋会第四天的活动,叫送天王。

在燋会开始时,会祈求天上的天王神灵下凡,布施云雨、保丰收送福寿等。

燋会结束后,同样要将各路天王送回天上,送完之后,燋会也就正式结束了。

这送天王仪式其实是在第四天凌晨进行的,等到日上山头的时候,燋会所有活动早已结束了。

……

唐乙把书一合迅速放下,和英子奶奶一道,直奔燋会驻地而去。

远远就看到距离土地庙尚有一段距离的路口,用青翠松树搭建起来一个大门,上面插满了彩色小旗帜,还挂满了霓虹灯。

当然,霓虹灯在白天是不开的,到了晚上才会绽放令人目眩神迷的光辉。

英子奶奶拉着他,直接穿过青翠的大门,径直朝着一个搭好的舞台走去。

这舞台搭在已经收割的稻田里,离另一个青翠出口很近。

一路上,唐乙好奇的看着。

从之前青翠的门口走进来,映入眼帘的是土地庙,土地庙对面,搭有一座用雨布闷盖的高大神台。

神台与土地庙往里是一个舞狮广场,舞狮广场一侧立有一墙,墙上挂着张大银幕,是晚上看电影用的。

舞狮广场再往里走能见到袅袅炊烟,没错!这儿就是公众食堂了。

公众食堂再往里是一个舞台,也是唐乙和英子奶奶此行的目的地——戏台。

戏台搭得很简陋,舞台四个角打下木桩,再固定起四根笔直的大柱子,四个木桩两两之间再打下木桩,再次固定柱子,舞台中间打下一根主梁柱,这根最大最长也最高,如此便搭起来了一个框架。

再在这个框架中打下同等高度的小木桩,平铺上木板,地面也就成型了。

舞台四周在柱与柱之间,钉上交叉的木板,再覆盖上一层雨布,一个舞台也就搭好了。

在舞台中间,以主梁柱为分界点,横向拉上一块大雨布,将舞台一分为二,前半部分用来表演,后半部分则是化妆室。

此时,舞台下已经站了不少人,看来戏班子也已经到场了,已经准备演出了。

唐乙朝舞台上看去,只见舞台两边各有一个门,用一面长布遮掩着,门顶分别写着“出将”、“入相”二字,门口两边则坐着些手拿铜锣二胡皮鼓钵等乐器的乐手。

现场观看戏演的人,老年人占了绝大部分,中年人则占少数,青少年又比中年人更少。

毕竟老人家那个年代的娱乐活动,也是看戏居多,而且还不是经常有看,所以遇到这种机会又怎会错过。

这亦是英子奶奶拉着他直奔戏台的原因之一。

中年人嘛,则是各有各的忙,而青少年却是感觉哪里欢乐多,就往哪里跑。

燋会这么大的活动,不仅仅是戏台这边好看好玩,其它地方也有欢笑声隐隐传出。

比如舞狮那个广场,现在就颇为热闹,其实唐乙也想去看舞狮的,奈何被英子奶奶拉得紧。

……

“咚!”

一声悠长的锣声响起,接着是小鼓有节奏的敲响。

戏要开始了!

英子奶奶连忙拉着唐乙挤到前排。

刚刚站定脚步,只见一个脸上妆容清秀,头戴珠冠的男子从戏台左侧“出将”口走出。

他双手提着长袍,跟着乐器的敲打节奏,碎步绕着舞台外围疾走一圈,然后又在乐器的击打声中,并起双指一抬,定了一个姿势站住,引得台下一片叫好声。

唐乙是不懂看戏的,他不知道要怎么看,要看什么内容?

所以只是跟着台下观众瞎附和,偶尔有一些舞刀弄枪的场面,心中倒是会颇为激动,不停的叫好!

也许每个少年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吧。

当然他也有!以至于当他看到戏子舞刀弄枪的时候,甚是入迷,情不自禁的跟着挥动着手脚。

“啪!”

突然,一只手从他的额头上打下来......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