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未曾有繁花永盛,这世间亦未曾有容颜永驻,帝王将相终将会沦为史中旧忆。
这人间从不会繁华长在,这人间也从不会欢乐长随,盖世英才也必然走向命运归途。
刘启十一年春,征兵开始了…
不管是老臣还是青年人,都有自己的命运
………
汉初规定23岁至55岁的男子需服兵役,男子需服两年兵役,其中一年在本郡服役,为材官、骑士等;另一年或到京师充当卫士,或到边疆戍守。
没有服过兵役的男子很容易,直接征发就可以了。
老百姓还是很质朴的,对国家征役之事虽心怀敬畏,却也多能默默依从。
难得是募精兵。
与匈奴交战,骑兵之重要性不言而喻,然燕赵之地虽素以尚武闻名,所产之士兵亦不过寥寥数万人。
此等兵力,置于庞大的战争格局之中,面对动辄数十万人的军团作战,仅能充当偏师之任,难以成为左右战局之关键力量。
大汉的人口已经恢复到了3000万左右这是秦朝的人口,汉朝建立后,两代新生儿的诞生让在六国战乱里死亡的人口补了回来。
甚至这些新生人口,如今都已经长大成人了,多数位于20—30岁之间,是大汉的中流砥柱。
…
由于晁错的主意,大臣们不得不将自己成年的儿子分出来自立门户,可这样一来,除了嫡子或者次子,因为根据不同政策的门荫,可以避免兵役外。
在这个讲究多子多福的时代,总有人会被抽走的。
征伐发兵役的时候,他们要替儿子们交很大一笔免征税。
高额的免征税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得大臣们喘不过气来。
那笔费用,是依据晁错“恒产者多则多缴费”的政策所定,数字之巨,让平日里养尊处优、家境殷实的大臣们也不禁肉疼
这一大笔费用让大臣都感到肉疼。
为了减少这笔开支,有些父母竟狠下心肠,或暗中施展手段,不给分出去的儿子置办田产,妄图使儿子成为贫者,从而少缴费。
然而,他们未曾料到,朝廷如今急需会骑马之人补充骑兵队伍。
那些缴费过少的子弟,一旦被发现有骑马之能,即便交了费,也极有可能被强征入伍。
这些人都上了名单的。
羽林卫和皇室亲卫蛟骑兵,自是身份特殊、备受庇护的存在,多为孤儿或有深厚背景者方能进入,他们无需担忧被随意征为炮灰。
但是,作为最精锐的部队,走后门也要有真本事。
一个个凭借关系想要进入的富家子们被打了回来。
只有少数的几个留下。
征兵之举,成为舒缓大汉人口压力的契机。往昔城内游荡的游侠以及流离失所的流民,借由种种途径被纳入兵营体系。
这一场征兵,使得大汉境内原本闲散无着、被视作不安定因素的大量人口有了安置之处。
冬日的严寒中,不少年迈老者与贫苦之人在困境中离世,而当春日来临,年轻力壮的男子们则被集中于军营之内接受训练与管束。
如此一来,社会中潜在的人口矛盾,像是被一只无形之手巧妙地按下,至少在当下,获得了暂时的缓和与平息,为大汉的稳定与发展留出了一丝喘息的空间。
……
昔年汉朝和亲匈奴,是因为匈奴气势正盛。
昔年那一群青年俊杰,现在一个个都已经是中年人。
蓝玲感慨道:“汉能有今日的兴盛,都是列位贤才的功劳,如今有了继续向西拓土的机会,难道我们要放弃吗?现在或许是对付匈奴的时候了。”
刘启认同的点点头,虽然只是走一个过场,但是他是必须要表态的。
张苍沉吟道:“的确是对付匈奴的时候了,羌人在匈奴的蹄下瑟瑟发抖,但这并不代表我大汉也是,还请陛下讨伐西匈奴。”
“准!”刘启道。
刘启这一声“准”掷地有声,朝堂之上顿时一片肃穆。
随后,刘启目光威严地看向众人,说道:“既已决议讨伐西匈奴,诸卿便需各司其职,全力筹备。”
刘启深以为然:“诸卿,此役关乎大汉荣辱兴衰,朕望众卿齐心协力,共克匈奴,待得胜归来,朕必重赏功臣,与民同庆。”
群臣齐声高呼:“臣等必肝脑涂地,不负陛下所托!”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