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新挑战与突破

换源:

  希望之城与邻城的合作协议墨迹未干,一场意料之外的风波便悄然掀起。邻城商人的车队浩浩荡荡驶入城门时,雕花马车上的铜铃震落檐角残雪,看似带来的是丝绸、铁器等货物,实则暗藏玄机。为首的灰衣商人抚着嵌玉烟杆,眼中闪烁着算计的光芒,他们对灵田产出的强烈兴趣远超预期。当三倍市价收购新培育灵米的提议抛出时,城外隐秘的商栈里,几个管事正围着火盆,将灵米价格走势的密信用火漆封印。

与此同时,邻城商人利用控制的商路,暗中抬高其他生活物资价格。短短半月,城内物价飞涨,原本平价的粗布价格翻了两番。流民阿花攥着手中褪色的布料,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她丈夫用三天砍柴换来的铜板,如今连半匹布都买不到。城边的破庙中,几个流民蜷缩在角落,啃着硬如石块的冷馒头,叹息声与寒风交织。

“这是在变相掠夺!”阿牛愤怒地拍案而起,震得议事厅的青铜烛台都摇晃起来,城卫队的队员们也纷纷附和,腰间的佩刀在烛光下泛着冷光。林雷凝视着贸易账本上的异常数据,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空间符文戒指,戒指表面的纹路在烛光下若隐若现。万敏突然开口,她的玄冰灵力在掌心凝成冰花,又缓缓消融:“邻城的商队控制着周边三条商路,若贸然终止合作,城内的盐铁供应都会成问题。”她的声音冷静得如同冰棱,“但放任不管,流民们积攒的信任就会崩塌。”

正当众人一筹莫展时,王老汉带着几个流民匆匆赶来。老人布满老茧的手中攥着一把灰扑扑的种子,指甲缝里还沾着泥土:“林大人,俺们在南山坡发现了野麦,虽然颗粒小,但耐旱抗虫。”他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要是能改良品种,咱们或许不用依赖外人的粮食!”一旁的流民小张补充道:“俺们试种了一小块地,就算大旱天也没枯死!”

林雷立刻组织人马成立育种小组。艾瑟丽诺跪坐在试验田旁,双手轻触土地,口中吟唱着古老的精灵语,翠色光晕从她指尖蔓延至种子,沉睡的野麦瞬间抽出嫩绿的新芽。李兰操控着特制的火焰炉,时而让火苗跳跃如星,时而压低成温柔的火雾,精准控制温度促进发芽。经过二十余天的培育,新麦种的产量虽不及灵米,却胜在能适应贫瘠土地,且无需特殊照料。与此同时,李玉在集市角落开辟“自产自销区”,她用麻绳和木板搭建起简易摊位,在旁边竖起木牌,画上农具和手工艺品的图案,鼓励流民用自制物品以物易物,避开货币交易的价格陷阱。

然而,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也逐渐显露。邻城派来的工匠头戴皮质护目镜,手持精确的测绘罗盘,与流民因建造风格争执不休。前者坚持用砖石堆砌规整建筑,后者更习惯依山傍水的自然布局。冲突最激烈时,两拨人甚至在工地上对峙,工匠们挥舞着砌刀,流民们握紧手中的斧头。林雷没有强行裁决,而是带着众人来到城外的观景台。夕阳下,希望之城错落有致的房屋与灵田、运河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灵动的画卷。“建筑是死的,人是活的。”他的声音在晚风中回荡,“为何不将两种风格融合,让城市既有秩序,又不失生机?”

在林雷的引导下,新的建筑群拔地而起。工匠们用精密的测量技术规划地基,流民们则发挥巧思,在砖石缝隙间嵌入鹅卵石装饰。底层用砖石加固防潮,上层以木质结构搭建阁楼,飞檐斗拱间点缀着流民们喜爱的藤蔓装饰。当第一座融合风格的民居落成时,邻城工匠与流民们相视一笑,彼此递上了手中的工具。工匠老周将一把崭新的墨斗递给流民阿强:“试试这个,放线更直!”阿强则回赠了一把自制的竹制水平仪:“这个测平方便!”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林雷将流民按特长分为农耕、建造、商贸等十二个坊,每个坊推举出德高望重的人担任坊主。阿牛主动卸任城卫队统领一职,转而负责协调各坊间的物资调配:“俺这粗人还是干体力活顺手!”他憨笑着挠头,却把城内的物资流转安排得井井有条。他特制了一套木制的物资调度牌,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物资,每天清晨就在城中心的公告栏更新调度信息。

清晨,林雷站在新建的钟楼顶端俯瞰全城。学堂里传来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声音清脆如鸟鸣;医馆外排队的人秩序井然,草药的清香随风飘散;集市上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铁匠铺的叮当声与商贩的叫卖声交织成独特的乐章。更远处,新开辟的商路上,希望之城的商队满载着改良后的麦种、特色手工艺品,朝着未知的远方进发。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