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西北回回

换源: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寄存大脑。

包头,郭家大院,欧阳亭同学,郭家哥哥,朱小军,王权本四个人边吃边说,基本上都是欧阳亭在说,他是大厨入门级的水平,他说了算。

别说,欧阳亭做几个菜还是很溜道的,也很好吃,为大家服服务,同志们要征战,辛苦了,做几个菜,提前犒劳犒劳,这是鼓舞士气的好方法。

“郭家哥哥,西安的事情办得好,既说服了官府,又拉起了队伍,我们有队伍了,就有头绪了,包头继续努力。“欧阳亭同学说道。

“这里是我们的大本营,下一步我们立足包头,老老实实的打石子,年后开始修铁路,种棉花,先把这两件事情做好了,再说其他的。“

“朱小军,王权本,你们两个领着队伍,一个往西去西疆,一个往东去东北。这两个地方有多重要我就不多说了,有困难总部会支援你们,只要你们站住脚,包头就有回旋的余地了,天下之大,我们可以立足一隅了。“

“先说朱小军。在西疆要以哈密为中心,经过兰州可以过冬,到了哈密,先不要去迪化,基础打牢了再说。“

“知不知道哈密有多重要,守住哈密,等于扼住西疆的咽喉了。哈密还有一个大煤矿,煤的质量全国第一。等把哈密理顺了,西疆就是我们的了。”

“迪化有一个姓杨的,名叫增新,要团结此人,可以让他当西疆主席,朱小军你要牢牢把握住军权,把警察的权力给他,明白么?“欧阳亭十分认真,咕噜咕噜吩咐道。

“王权本,东北现在的事情简单些,有赵尔巽和袁可定可以利用,投资奉天,建商业城,打掉一个叫杜立三的土匪,盯着一个叫张作林的人物,站稳脚跟后,收编剿灭小股土匪,等待机会,明白么?“欧阳亭同学对着王权本说道。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一路顺风,早传捷报,出发吧。“欧阳亭同学说的简单明了,

不废话,不做作,不拖拉,这就是三不先生欧阳亭同学。

先说西疆,这里将来可是要对付老毛子的,还有中亚的一些部落牧民,尤其是回乱后。一部分逃到西边的回回人,这帮人可以争取过来。

历史上,都二十一世纪了,这些人还保留着陕西人的一些习俗,这些人当中肯定也会有怨恨华夏的顽固分子,到时候看情况再说吧,区别对待呗,欧阳亭同学心里想着。

西疆支队,队长朱小军、副队长徐海滨、指导员兼卫生员佟丽丫,四个班的加强排,四十八个人,十二人一班。

一个班配置有四支乌力步枪,就是瓦力的三八步枪改,欧阳亭同学命名为乌力步枪,两只配装瞄准镜,一挺门多萨轻机枪,轻机枪助手,两个掷弹筒手小组四人,班长副班长全部配置波波斯冲锋枪,这是战斗部队班一级12人的基本配置,火力强大,估计东北那边也是这个配置。

基地产的四轮马车36辆。十挺门多萨RM-2轻机枪,十挺马克沁重机枪,两挺勃朗宁重机枪,两门81MM迫击炮,两门120MM迫击炮,两门70MM步兵炮。二十个掷弹筒。子弹炮弹手榴弹,能拿多少就拿多少,管够。

一路上要不断的招兵买马,武器不够随时可以给你们送,西疆是需要杀过去的,不是过家家,要提高警惕。

耳边仿佛还有欧阳亭同学的话语声。

兰州,西北重镇,重到什么程度呢,陆地丝绸之路的支点,支撑着ke什,支撑着yi利,支撑着di化,有三条可以通向西域的关口,陕甘总督衙门自西安移驻兰州,就是为了节制三秦,怀柔西域。

说到兰州这个大西北的十字路口,就不得不说说西北回回,不得不说说同治回变。

这次事件,汉、回双方,杀来杀去,致使华夏西北人口锐减,损失惨重,有点千里无鸡鸣的悲惨,追本溯源,谁对谁非,众说纷纭,网上有人说,回民杀了上千万的汉人,而且是1500万打底,2000万止步,你信不信?

这里我说几句,捋一捋,一家之言,有不对的,您说话。

首先,陕西回、汉杂居,明末清初就只这样,历史悠久,刚开始,人数和土地相当,回民,汉民相处还算和睦,土地就那么多,出产又没多少变化,人口多了,朝廷要的多了,自然老百姓得到的就少了,于是矛盾产生了。

尤其是咸丰年间,洪家起事,大清加重了税收,结果呢,有些农民越来越惨,最后倾家荡产了,家业没了,命还要继续活下去,于是乎,渭南的农民入山的多了,抗捐拒税的事也多了。

渭南就落下了“野渭南”的名声。为什么是渭南呢?呵呵,渭水以南么。渭水北面,根本不用入山,四周全是山,穷得很。

西北当地无非是因为民风彪悍,解决问题讨厌啰嗦,喜欢用刀子说话。大清全国范围内,这种事到处都有,亲兄弟还吵架呢,因为争地争水,打的不可开交,械斗么,管你什么民族,同一民族,也照打不误,争食,不管你是谁?

西北当地的回民,同样是种地的农民,同样是服役纳粮,谁也没有多享受半点的天朝恩惠。

回民汉民之间的穷苦人,其实都是一样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样的种地纳粮,一样的贩卖牲口,一样的贩运私盐,一样的抗拒衙门,一样的入伙刀客,相互结为兄弟的也有很多,汉民的团练回回人照样加入。

现在关键的问题来了,回回和汉民,到底谁的力量更强呢,我们继续往下捋。

我大清虽然满汉不通婚,满人骨头里鄙视汉人,但是满人少,汉人多,满人要靠汉人治理江山,再说了,大清治所到县,乡镇全是士绅们说了算,士绅是谁?当然是汉人的地主老爷了,回族有没有,有,不多,起码比汉人少多了。

这下子你就明白了,县衙里面汉人官吏肯定比回回人多,乡镇呢,也是汉人士绅比回回人多,这种结果就导致了话语权在汉人地主老爷手里,这是非常大的优势,话语权啊,最高等级的法器,这也是能让牛在天上飞的所在。

假如有一天,汉人和回回闹翻了,话语权在汉人手里,县衙官吏是汉人说了算,汉人比回回人多,财力金钱也比回回人强大,回回人只有一个优势;宗教优势,遇事动员快,组织好,人心齐,战力强。

捋一捋,是否有点明白了。

同治元年,1862年春,一个意外引发了一场灾难,同治陕甘回变的导火索;“回勇买竹”事件。

一批返乡的回族兵勇到华州,今陕西省华县,胜山小张村买竹子,估计是买了竹子再拿竹子当杆枪使用,本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小事,谁也不曾想,一场意外正悄悄来临。

“小哥,你家竹子多少钱一根啊?”一个回回兵勇问道。

“100个大子一根”小张村的虎子说道。

“一个大洋来十根”兵勇没有讨价还价。

砍竹子的功夫,老爹回家了。“虎仔,多少钱卖的?”

“一百个大子一根。”虎子回答。

“傻儿子,卖贱啦”老爹说。

“停下来,都停下来,谁叫你们来的,不会来我家偷竹子吧?”老爹说。

“你这老汉怎么不讲道理呢,明明说好的一个大洋十根竹子的”几个兵勇七嘴八舌。

“怎么可能呢?一根竹子都是三百大子。”老爹说道。

争执不下老汉开始赶人,推搡中老汉动手了,父子两怎么可能打的过几个兵勇。

“虎子敲钟,有盗贼,抓盗贼呀。”老汉喊道。

钟声一响,西北民风彪悍,不管三七二十一,打死俩,剩下的也是重伤。

汉人的小聪明又一次赚了回回的小便宜,呵呵,无奈中

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见怪不怪,别以为是偶然的,汉人欺负别人不奇怪。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