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祸根削藩

换源: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

闰五月十六(6月30日)。

应天府,皇宫之中,操办完太祖皇帝朱元璋国丧事宜的皇太孙朱允炆。

于这一天,举行登基大典。

祭祀完上天、太庙朱家的列祖列宗后。

皇太孙朱允炆,在京师文武百官的目光注视下,登上了朝政议事所在地~奉天殿,正前方的龙椅,他转身坐下。

朝中文武百官,纷纷跪下,高呼道: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

明惠帝朱允炆,双手放在双膝上,目视龙椅下边的群臣,朗声道。

文武百官,闻言。

他们纷纷站起身子,举着官牌,端立在奉天殿,龙椅下边的左右两端。

“陛下,臣有本参奏!”

御史大夫景清,从文官队列站出来,义愤填膺,朗声道。

“哦?!景爱卿,什么事让你这么生气,当朝参奏?准奏,还请爱卿细细道来,让朕同朝中诸位大臣,听上一听。”

预先在御书房编排的剧本,开始了。

明惠帝朱允炆,闻言,他露出得意的笑容,佯装惊讶的说道。

“陛下,臣参得是,新皇初登大宝,大明各个封地的藩王,却鲜有遣使臣入京,恭贺陛下荣登大宝,他们简直目无皇权。还请陛下降旨,治那些藩王个大不敬之罪。”

“诸位爱卿认为,朕的那些个好皇叔,各地藩王,个个拥兵自重,目无皇权。此等困局,朕应当如何?”

朱允炆,闻言,笑眯眯的,目光扫向殿内那些藩王派大臣,寒声问道。

昨夜,御书房秉烛夜谈之后,齐泰几名心腹大臣的谏言。让生性多疑的朱允炆,其刚刚放下的对各地藩王戒心,又提了起来。

于是有了早朝的现在这个剧本。

“陛下,那些各地藩王,皆是先皇皇子,辈分上先天压陛下一头,难免目无皇权。

因此,为免日后,藩王们生事端。

臣提议削藩,将各地藩王纳入京师皇室宗人府任职,当个闲散王爷。

朝中若无要事,宗人府王爷,一律不得上朝,参政议政!”

兵部尚书齐泰,他站出来,回道。

“陛下,齐尚书此言有理。分封制于皇权而言,利大于弊。

或许那些个手握兵马大权的藩王,敬畏先皇余威,现在无谋逆之心。

可将来呢?以后呢?谁能保证藩王们的世袭后代,不会举兵谋逆?

分封制,真的就能让大明王朝的统治,像周王朝那般长久?我看不见得!

若是各地藩王,举兵谋逆。

大明将会大乱,烽烟四起,陷入新的风雨飘雨中。因此为皇计,为万民计,臣也建议削藩,一劳永逸!”

翰林院文学博士方孝孺,也站了出来,提议削藩。

“臣附议!为了天下的长久安稳,臣请陛下降旨,削藩!”

“攘外必先安内,各地藩王不除,帝国必将陷入不安定。臣也赞同削藩!”

太常寺卿黄子澄与礼部尚书陈迪,紧随其后,表态道。

明惠帝朱允炆,其麾下的四大心腹,这一刻,一致力主削藩!

四大心腹的话,朱允炆都听在心里,也认为这些话,很有道理。

初等大宝,心高气傲的朱允炆,见削藩议题,除了心腹大臣附和,那些个潘王派大臣,各个冷言旁观。

他心里边升起一股怒火,喝道:

“削藩一事,利国利民。你们这些个自诩为忠臣良将的朝中大臣,怎么现在一个个成了哑巴了?!啊?!”

“陛下,贸然削藩,此举,必然会让那些个无谋逆之心的藩王,纷纷造反。

从此大明内部,将处处燃起烽火火,陷入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中。

而朝中如今掌握的财力,军力,能平定这场藩王内乱吗?我认为并没有!

所以,刚才几位大人削藩的提议,并不可取,至少现在不可取!”

户部尚书王钝,站出来反对道。

“很好,除了户部王尚书,还有谁要站出来反对削藩一事吗?”

朱允炆的目光,再次扫向龙椅下边的众臣,冷声道。

“陛下,削藩不可行!你要是执意削藩,忤逆先皇旨意,必将祸国殃民。

我李兴中,作为一名史官。

必将在手里边的这本史书上,将你刚愎自用,不孝削藩之举,记上一笔。然后撞死在这金銮殿之上,以血明鉴。”

一名史官,似乎感受不到明惠帝朱允炆身上的杀气,硬着头皮,谏言道。

“这藩,朕还就削定了!牛来了,都拦不住。你要记随便你记!”

明惠帝朱允炆,冷冷回了一句。

“陛下,你...我李兴中,今日就血洒金銮殿,唤醒你个昏君!”

史官李兴中,说完,立马奔跑着,一头撞上旁边的金銮龙柱。

他身边的同僚,没反应过来,李兴中这名死谏的史官就已经一命呜呼了。

似乎只有龙柱上、地上的血迹,及他那目视龙椅,死不瞑目的尸身,能证明刚才发生的这一幕,都是真的。

狠人李兴中的这个举动,让奉天殿内的皇帝、朝臣,皆大受震撼,惊吓不已。

待殿外的禁军士兵,将殿内的尸体拖走后,明惠帝朱允炆,沉默了一会。

他面无表情,继续开口说道:

“这个小插曲,诸位爱卿不必介怀。现在我们继续讨论先前的这个议题!”

朱允炆,虽然没有直接说削藩。

但这句话很清楚的透露了~削藩,不是他一时头脑发热,而生出的念头!

“陛下,臣认为,削藩的第一步,应集中朝廷当前掌控的最强力量,率先削掉实力最强的藩王~北平城的燕王!”

兵部尚书齐泰,铿锵有力的说道。

方孝孺闻言,立马附和道:

“陛下,臣认为,可调虎离山,将燕王的封地,改为杭州府。这样我们也可以慢慢收服北平城内的燕王亲军。

而且杭州府离京师不远,处在朝廷监视内,量燕王有反心,也不敢妄动!”

“改四皇叔燕王朱棣的封地?”

朱允炆语气带着迟疑,小声嘀咕一句。

一般都是藩王犯错,才会被改封地。

改封地,类似于流放。

此举,不是明摆着告诉他的好皇叔~燕王朱棣,他的好侄儿要搞他,拿他开刀吗?!

黄子澄听到方孝孺提议改燕王封地,当即便站出反对道:

“陛下,不可!贸然对实力最强的藩王下手,以朝廷如今掌控的力量,把握并不大。

而且燕王有功无过,朝廷若是贸然将其调离北平亲军,改其封地杭州府。

此举,恐让天下人不服。”

“臣认为,削藩应当寻找在封地内有过、实力较弱的的藩王下手。这样,朝廷削藩,才能顺理成章,谅天下人也不能说什么!

杀鸡儆猴、温水煮青蛙式的削藩方式,对朝廷而言,更为稳妥!”

“黄爱卿,言之有理!”

明惠帝朱允炆,点头,颇为赞同道。

陈迪、齐泰、方孝孺几位大臣,见皇帝朱允炆更意向黄子澄的削藩方式。

他们也没有继续坚持先前提议的改燕王封地,急功近利的削藩方式。

“陛下,朝廷先处理弱小的潘王,减掉有可能帮助燕王的羽翼,最后再集中力量处理燕王,这策略没问题。”

“但北平城的燕王,朝廷也不能放任其不管,让其继续在北平城坐大。

陛下可以用朝廷国库紧张的理由,暂停燕王早前向先皇提出的北伐计划,遏制燕王势力、军力的扩张!”

齐泰,神态自若的谏言道。

朱允炆闻言,有些顾忌的说道:

“可燕王朱棣先前提议的举全国之力,北伐荡平元残余势力之事,先皇洪武皇帝已经允诺了下来。

若朕此时下旨暂停北伐。

会不会被那些个潘王,扣上忤逆先皇的帽子,更明目张胆,同朕对着干?”

“为国行事,不算忤逆。相信九泉之下的太祖皇帝,知道陛下能顺应民事,暂停北伐的变通,会很欣慰!”

齐泰宽慰一句朱允炆后,继续道:

“燕王朱棣,其在北平待了十余年,北平府衙乃至北平边军皆是燕王亲信。

因此,朝廷不仅要暂停北伐。

还要想方设法,派遣亲信官员到北平府衙,边军,任职渗透。

从而,一点一点的瓦解燕王在北平经营多年的势力,一步一步地将北平城官衙和边军,控制在朝廷手中。”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皇太孙一派的大臣。

在几位心腹大臣疏通削藩步骤后,再无忧虑,纷纷附议道。就连一些中立的保皇派,也附议了削藩剧本可行。

朱允炆没有继续说话,静静的看着削藩派与保藩派在龙椅下边争吵。

可他坚定的眼神,却告诉了下边的几位心腹,这个削藩,他明惠帝朱允炆削定了。

你们这些个臣子,放手去干!

……

新皇登基,首次早朝议会结束。

六品小官,工部主事于文明,回到家中。

他吹胡子瞪眼,气呼呼的吐槽,将早朝的事,告诉了几位家人。

“历史的车轮,真是挡也挡不住!

可惜,即使智妖如我还处于婴儿期,现在连路的走不了,话都还说不了。

注定在这场皇权更替的内战中,难有作为。他就算想拉朱允炆一把,也无能为力。”

“而且那位明惠帝朱允炆,意气风发的新皇,还是那么年轻,不够稳重!”

“削藩,这藩是那么容易,那么好削的?那些个藩王,真有那么蠢?

会坐以待毙,任由朝廷用钝刀子,一刀一刀割肉放血,让他们慢性死亡?”

“看着吧!新朝廷,羽翼未丰的情况下,早早地释放了削藩的信号。

这不是提前倒逼着了那些个藩王,报团联手,与朝廷明面上对着干?”

“我们的皇太孙朱允炆,这位新皇陛下,迟早会被他的那几个马屁精,所谓的心腹大臣,一步一步的拖进深渊里。”

“接下来,就是得苦了大明的百姓。

太平日子没过多久,怕是就又要裹挟进朝廷削藩引起的藩王之乱,这场波及整个大明朝的战争之中。”

小于谦,听闻祖父的话。

他只能在心里边不停感慨道。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