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朝会。
奉天殿内,气氛显得有些微妙。
文武百官分列两旁,交相私语。
但与往日不同的是,平日里那些对十三位巡行御史恨得咬牙切齿的靖难功臣们,今天却一反常态,竟然开始夸赞起他们来。
“这几位御史,当真是铁面无私啊!”
“是啊,为国锄奸,功不可没!”
“铁面无私,就该是御史的本分!”
“嗯嗯,就该这样!百姓才知道朝廷的纲纪!”
“……”
建文朝的臣子们听了,一个个低头沉思,都感到了一丝不对劲——
这风向……转得也太快了吧?
前几天还在痛骂十三御史呢!
今天全都转性了?
难道……有什么阴谋?
十三位巡行御史,此时也都是一言不发,默默地站在那里。
他们也敏锐地察觉到了今天的朝会,似乎有些不同寻常。恐怕……对恩师方孝孺,还有他们自己,都非常不利!
尴尬对峙的气氛中,
太监尖锐的嗓音喊起来——
“皇上驾到——”
随着声音落下,朱棣身着龙袍,缓缓走上金銮殿。
面沉如水,看不出一丝喜怒。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群臣齐齐跪倒,高呼万岁。
“众卿平身……”
朱棣缓缓坐下,声音低沉。
“臣,有本要奏!”
朱棣刚刚坐定,杨荣便迫不及待地站了出来。
“启禀皇上……”
“臣近日听闻,御史巡行之后,民间谣言四起,皆言朝廷行事荒唐……更有甚者,竟公然质疑皇上之圣明……”
“臣以为,此等谣言,若不及时制止,恐将动摇国本!”
“哦?”
朱棣眉头一皱,看向杨荣。
“那……依爱卿之见,要害在何处?”
“臣以为……”
杨荣顿了顿,接着说:
“御史巡行,本就是天下正道……什么靖难功臣不能死之类的,全都是反贼恶意造谣!”
“谁说靖难功臣就不能死?靖难功臣犯了死罪,一样是个死!”
“只要朝廷纲纪确立,此等谣言自然就消散了……”
嗯嗯!
这一番话,说得透彻明白,所有朝臣都纷纷点头,连方孝孺都觉得很有道理。
这时,
朱棣松了口气,看了看方孝孺,又看了看群臣,试探着问:“那,依爱卿之见,该当如何啊?”
杨荣昨晚就得到道衍授意,此时就直言不讳地说出来了:
“皇上,臣以为——”
“当效仿太祖皇帝之旧例!”
“功臣有罪,与庶民同处!”
“只要是犯了死罪,谁都一样,不能免死!”
“如此一来,则谣言自然消灭,朝廷之声誉,亦可挽回……”
话音落处,
一片赞誉之声——
“臣,附议!”
“臣,也附议!”
“……”
朱棣的那些亲信们,便纷纷站出来附和。一个个慷慨激昂,仿佛真的是为了朝廷的声誉着想。
而建文朝臣们,却心中疑惑——
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难道……皇上真的要……功臣不能免死?
他们想了想,觉得这应该是皇上在找台阶下。
毕竟,死了那么多靖难功臣,总得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既然是皇上要找台阶下来,那当然不能挡着。
于是,
他们也纷纷站出来附和。
“臣,附议!”
“臣,也附议!”
“……”
一时间,整个朝堂之上,几乎所有人都表示赞同。
唯独……方孝孺一个人,静静地站在那里,一言不发。
……
这时,
朱棣和道衍对视一眼。
两人眼中,都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毕竟,方孝孺“死谏”的名声在外,谁知道他这次会不会又搞出什么幺蛾子?
万一他当场反对,那岂不是下不来台?
朱棣的亲信们,也都偷偷打量着方孝孺,一个个屏气凝神,大气都不敢出。
毕竟,皇上这次明显是要找个台阶下,要是被方孝孺给挡了回去,那可就真完了。
方孝孺却在想——
这是朱棣要找台阶下了,
并不是真的要功臣与庶民同罪同罚,而是掩人耳目,想要对付那些太祖勋臣……
他记得很清楚:朱棣就是这样的人,总是玩两面派,一方面说功臣和庶民同罪同罚,但功臣真的犯了死罪,
他又派锦衣卫去干预司法,把案卷调走,直接撤案!
那就是连案子都没有了!
受害者根本没法伸冤。
还不如像太祖一样,直接给个免死金牌好了!
那是“特赦”,也算是个依据!
在百姓心目中,功臣不是没罪,而是被特赦了、
况且
这次抓了他们八十多个人,已经把他们得罪狠了,还得挽回一下……
“朱棣啊朱棣,你们是自作聪明啊……”
“你们不说,我都还想不到呢!”
“这次,就给你们见识一下,什么叫做‘谲谏’!”
想到这里,方孝孺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
因为,
谲谏,也是古之正儒的无上心法之一!
谲,就是诡谲,就是让人看不清楚真实……
就像波诡云谲一样,
让人在稀里糊涂之中,就接受了对自己最不利的方案。
这次,就是要顺着他们的话,把对朱棣最不利的方案,让他朱棣以为是个宝贝!
……
然而,
这一笑,却把周围的人吓得不轻。
“嗯?他笑了?”
“这是什么意思?”
“难道……又要出什么幺蛾子?”
“……”
众人心中,顿时警铃大作。
……
“杨大人!”
方孝孺突然站了出来,声音洪亮。
“你说功臣与庶民同罪同罚,那太祖勋臣会怎么想?”
“靖难勋臣又会怎么想?”
他目光如炬,直视杨荣。
“如今形势复杂,谣言四起,你这一招,岂不是火上浇油?”
“万一勋臣们不服,跟反贼勾结起来,又该如何是好?”
方孝孺一连串的质问,掷地有声。
“……”
大殿之上,瞬间鸦雀无声。
杨荣愣住了,张大了张嘴,一时不知该说什么?
毕竟,
方孝孺说的,也句句在理。
那些太祖勋臣,本就对朱棣不满。如今又要功臣与庶民同罪,他们多半会怀疑是皇上要对付他们了。
至于靖难勋臣,虽然暂时不会有什么动作。但长此以往,难免会心生怨恨。
到时候,万一真的有人跟反贼勾结……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这……”
朱棣的亲信们,也都面面相觑——
原本以为是个好主意。
既能平息谣言,又能挽回皇上的声誉。
可现在看来,似乎……
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