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未雨绸缪!

换源:

  在朱祁镇这毫无底线的操作下,整个文华殿内乱做一团。

文官和勋戚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赛。

当然就现在朝廷所余下的勋戚,根本不是文官集团的对手,被一顿数落,缺毫无办法。

尤其是以科道官员为主,更是直接弹劾起了勋戚。

“土木之战,皆因內宦官当道,勋戚武将指挥不当,致使如今大军覆灭,陛下被俘,现在还在这大放厥词,意图让出九边,请王爷治罪。”

郭晟今年也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听完这话差点给小老头气抽过去。

但是这事,还没法反驳。

皇帝是永远没有错的,而另个一个罪人王振已经伏诛,这锅不就得勋戚武将们来背。

眼看郭晟被喷的体无完肤,另一位勋戚忻城伯赵荣无奈只能出来帮忙,毕竟他两已经是为数不多的勋戚老人了。

“禀王爷,诸位大人,此刻皇上被俘,大军逼近,我等文物还是应该团结一心,共拒外敌才是,请莫在做口舌之争。”

眼看勋戚们退了一步,文官之首王直也知道此时不时辩论对错的时候。

只见他站起身来,拱手说道。

“王爷,各位同僚。”

“土木堡之战,我大明损兵折将,可谓惨败,陛下被俘,十数万大军覆灭,这是自我大明开国以来,从未有过之事。”

“这等惨剧,自然有人需要前来承担责任,不然置国朝法度于何地?”

“但是别忘了,万事都有轻重缓急之分,此时瓦剌人已经在胁迫陛下叩关了,大明京师危矣!”

“论罪之事,理当日后在开廷议,仔细斟酌,眼下且请诸位以社稷为重。”

不亏是三朝老臣,一番话也让在场之人全都心服口服,不在争论。

这时,朱祁钰也开口打起了圆场。

“王老尚书所言极是,问罪纠责之事,日后再议,眼下还需要大家众志成城,共抵外敌!”

总算翻篇,将此时掩盖了过去。

眼见此时一时半会没有结果,朱祁钰只得站起身来,高声说道。

“于侍郎,你可连夜派遣人马,前往边外诸关,就说皇帝陛下随身之物已经丢失,不要被贼酋所骗,擅自放开城门,此事乃是当务之急,请速速办理。”

“金公公,此事涉及陛下,还请公公将这份军报,送呈太后过目。”

“那今日廷议到此为止,各位老大人们就请回吧,眼下还是以京城防备为主,至于这陛下叩关之事,为尊者讳,此事还是不要声张的好。”

“臣等领命。”心神不宁之中,群臣退出了文华殿。

此时殿外众臣相互举手告别,唉声叹气之声不绝于耳。

尤其几位老大人,更是心情复杂。

他们的陛下,正带着人敲自己家的大门,这让从小接受正统儒学的他们,实在难以接受。

“太宗基业甚牢固,小丑背叛当歼夷。”王直站在殿外,重重的叹了口气,老头像是一下老了十岁不止。

此时一股凉风袭来,他紧了紧身上的衣物,感觉到有些凉意,但更多的是心寒。

一旁的户部尚书金濂走了过来。

“王老大人,注意身体啊,百官以您为首,你若倒下如何是好?”

王直看了看金濂,哭笑着摇了摇头。

此时确听见后面传来一声呼声。

“王尚书,金尚书,且慢行。”

转头一看,正是于谦向两人拱手走来。

于谦开门见山,直接问道。

“两位老大人,对于瓦剌挟持陛下叫门这事怎么看?”

两人一时摸不清于谦的意思,都没有吭气。

于谦则是叹了口气,说道。

“眼下,先是宣府,我想不久之后,就会轮到大同,居庸关,但凡稍一不慎,那就是天大的祸事。”

“即便关内守将,据不开门,那到时候京师呢,他们带着陛下,就如同一块免死金牌。

“官军畏首畏尾,这仗没法打啊。”

听到这,两位人老成精的老大人,已经有些懂他的意思了,但是还是佯装不知的问道。

“那依你之见,该怎么办?”

于谦看着两人,也是一时语塞。

还能怎么办,带着皇帝我们无从下手,但若是那人不在是皇帝呢?

可是这种事,一个臣子,怎么说的出口?

三人相顾无言。

于谦摆了摆手,打算离去。

王直此时确将他叫住。

“于侍郎,你想做之事,老朽心理明白。”

“但是此事,实在太过重大,你有想过后果么。”

于谦怎么能不明白后果,皇权更替,一个不慎重,便是惊天动地的大事,甚至有王朝倾覆之祸。

“我还没想过后果,不过如果这么放任不管,那到时候不等于锁住军士的手脚,这是让他们去送命啊。“

这时一旁的金濂跺了跺脚说道:“当断不断,反受其害,我等求得不是个人得失,为的是江山社稷,黎明百姓,于侍郎我与你一同。”

王直看着二人坚定的目光,开口说道:“既然决定就不后悔,算我一份。”

“于侍郎,这等大事,万万不可急躁,此事关键在于太后,在于郕王。”

“太后哪里,我明日去谈,至于郕王就全仰仗二位了!”

说罢,三人匆匆离开。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