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石亨试射完后,拿着火铳走了回来,边走边说有些兴奋。
“陛下的改造的这个小纸包,实在是方便神妙,定好定量之后,到时候与敌接战,可就不怕这火药多了少少了的问题了。
这火铳手,与敌接战,第一要作战时的环境,第二就要考虑火药的定量问题了,有时候装多了,一不小心就得炸膛,那可就是未伤敌,先伤己了,可是要是装上了,威力不足还容易有臭子,所以全靠兵士的个人经验。
“现在有了这个,稳妥了许多,陛下实乃经天纬地之才。”
听着石亨这略显直白的马屁,朱祁钰只是笑了笑。
他研究这个,只是向着到时候提高射速,至于这火药定量,他还真没想到纯属歪打正着。
难怪石亨说有了此物之后,会更加的安全,毕竟两军交战,若不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有几个兵士还能稳稳的把控火药的用量。
“就是觉得火药的装填实在是麻烦,才想到这么个注意,至于定量之说,朕也是第一次知道。”
朱祁钰仔细解释,没打算打肿脸充胖子,不过他更明白了一个道理,这大部分的发明创造,还真离不开巧合二字。
大明的火器,当时可以完全可以笑傲世界之巅,但是在过几十年,西洋人就会迎头赶上,到了正德年间最好的大炮和火铳可都是西洋人的了,大明还得千辛万苦从佛郎机人手里搞过来,在到蛮清则更是被彻底拉开,那就只能一直挨打,一直苦难了。
归根到底,还是固步自封的原因,大明不是没有能工巧匠,赵士祯、毕懋康这种能做事的人大有人在,这些玩意也没有那么复杂。
可惜朝廷从不正视,文官老爷看不上,武将忙着保命贪钱,工匠们毫无地位,恶性循环之下,只能从领先者变为落后者。
这些事,得从根上解决,给匠户们足够的保障和激励,最关键是皇帝和官员得看到这东西的好处。
朱祁钰这边,正在思索,兴安赶了过来,附在耳边悄声说道。
“陛下,户部的金尚书来了。”
“请到后院来。”
这边的金濂在侍从的带领下到了后院,看到于谦和石亨也在稍微楞了下神。
又闻到院子里还弥漫这浓浓的火药味,在看到桌子上的火铳,当下心里也是了然。
金濂其实和于谦很像,永乐十五年中举,十六年连捷进士,授湖广道监察御史,办事认真负责,而且性子刚强,以廉能称著,而且对兵法颇有研究,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
到了宣德初年,浙江巨盗史庆真活动猖獗,金濂亲自将其捕获。
在到正统年间,被提拔为右副都御史,镇守宁夏,参赞宁夏军务,去年更是在平叛邓茂七事立下大功,征召回京。
他久居南方,对于朱祁钰在火铳上的新发明,也是赞不绝口,连忙拿起火铳也想试试。
“陛下,南方多雨,而且极其潮湿,各种火器到了南方都很难发挥应有的为例,用起来反倒不如弓弩之类。”
“但是弓箭手,培养艰难,弩手的话威力又难以满足要求。”
“现在有了这两样东西,雨天也可让火铳保持一定的战斗力,实乃安邦定国的秒物。”
朱祁钰已经被夸了大半天,这会已经可以做到脸不红心不跳,坦然接受了。
“金尚书步履匆匆,怕是有什么事吧?”
听到皇帝问话,金濂这才放下火铳,他这次来还真是有急事,差点忘了正事。
“陛下,京中最近粮价连连上升,百姓怨声载道啊。”
说完,还看了于谦一眼。
朱祁钰听完,不仅有些不明所以,开口问道。
通州的粮食不是都运过来了么,还有附近州府也在往京里运粮,粮价怎么还在涨?”
“陛下不知啊,这粮食是进来了,但是大部分都在兵部,兵部不愿意放粮出来。”
这下明白了,难怪金濂看于谦的眼神有些奇怪,合着是来告状来了,结果被告还在当场。
朱祁钰目光转向于谦,他倒不怀疑于谦的人品,只是兵部把持本该户部管理的粮食,总该给个回应。
于谦还没说话,石亨倒是先开腔了,他现在做为于谦的副手,听到有人指责兵部,很是不满。
“哼,这不信口雌黄么,怎么能是兵部不放粮,京城缺粮么?并不缺。”
“眼下,各路备操军、备倭军陆续进京,不多储备粮食能行么。”
金濂立即还口道。
“信口雌黄?算上备操军和备倭军,京营到时候也顶多二十万人,兵食七升,一天两万担绰绰有余,其余的粮食呢?”
石亨撇了金濂一眼,满脸的不屑,正打算回击,却被皇帝打断。
听着二人吵闹,朱祁钰将二人分开,他本想着直接命兵部吧粮食直接调拨出来,但是转念一想,于谦为人谨慎,而且事事以百姓为先,现在不愿意放粮,必然是有原因的。
“于尚书,此事究竟是为何?”
于谦叹了口气,站起身来躬身说道。
“陛下,这京中粮价飞涨,根不在兵部把持这粮仓不放,臣不愿意将粮仓交还给户部,也是无奈之举。”
“其实朝廷一直在放粮,到通州运粮也不是只有兵部,即便边地流民入京,京师的存粮也是只多不少。”
“但是眼下京师内因为兵祸将至,流言四起,有人借着这个时候囤积居奇,才是粮价下不来的原因。”
说着他又转向了金濂。
“金尚书,其实你明白,我兵部就算放了粮,可是这粮食能放到百姓手里么?”
“只要兵部开仓,商贾们就立即闻风而至,百姓手中没钱,大部分还是到了他们手里,他们吃下大部分粮食,又提高价钱,百姓买不起,只能又从这些商贾手里去借贷,他们这一倒手,百姓们可就是家破人亡了啊。”
朱祁钰听完,眉头紧缩,这国难财发的这么明显么?
金尚书可有此事?”
看着脸色不好的皇帝,金濂抹了一把头上的汗,无奈的说道:“陛下,放贷之事,臣确实不知。”
“不过商贾购买粮食,都是按照的官家,明买明卖啊。”
“哼,好一个明买明卖,大发国难财也敢叫明买明卖!给我把顺天府尹和俞士悦喊过来。”
看来前几天杀的还不够狠,有些人还是不怕啊!
(请在看的老哥,多多评价)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