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大搞拆迁,意外捡漏收获!

换源:

  原因很简单。

古人其实非常喜欢高楼。

上到天子,下到州府,都喜欢建楼阁。

也喜欢登高。

像是《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等,都是在高楼上写出。

尤其是佛塔等建筑。

建得越高越好。

因为够高,佛塔还承担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功能,便是在水运时充当灯塔,十分重要。

但这些所谓的高楼,一般也就多少米呢?

五十米左右罢了。

毕竟危楼高百尺这种夸张语气,实际高度才三十米。

低也就不说了。

最麻烦的还是木质结构,非常不稳当。

一旦建得高了,走在木板上会十分晃荡,容易心慌。

住是没法住的,所以一般只有佛塔建那么高,用来供奉。

但是混凝土材料的话,即便是明代的建筑技术,也足以轻松建到一百米的高度。

三十多层没问题。

而且稳稳当当!

再临着江河。

正儿八经的江景房!

即便放在后世,都是收割韭菜的好概念。

何况在高楼极其稀缺,甚至可以说独一无二的明初!

随随便便都能赚麻!

再加上朱樉手里还有《应天半旬报》,有《西游记》可以炒作。

甚至,朱樉还把主意打到胡惟庸身上。

假使让胡惟庸来当个托怎么样?

反正胡惟庸这家伙就快挂了,不利用白不利用。

在此之前。

朱樉要大干的一件事,则是……

拆迁!

方山临近秦淮河处的平原处,即原港口址,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村落。

住的有二百多户人家,约莫七八百人。

不把这里拆掉,没法重建码头和高层住宅小区。

朱樉让侍卫们把方山脚下的村民们聚集过来。

要跟他们商量拆迁的事。

侍卫马上去办。

很快,约莫四五百村民,就密密麻麻的聚集在距离村落不远,秦淮河的原渡口处。

这些村民之中,有不少朱樉所熟悉的面庞。

他们在朱樉手下当雇工,看向朱樉的目光十分尊敬,自发的维持秩序。

这里毕竟是距离方山工地最近的村落,可以说村里能去方山工地做工的都去了。

朱樉让村民们找个凉快的地方坐下。

然后跟他们商量拆迁条件。

朱樉给出的价钱,按人头算,一个人头给十两银子。

整个村子,大概需要花八千两银子。

说实话,朱樉自己觉得给的不多。

一户人家虽然能拿到四十两银子左右,足以建个新家,置办一些田地。

但祖祖辈辈住在这里的家要被朱樉拆掉。

而且建新家置办田地之后,这四十两银子就花完了,没有剩余。

跟后世的拆迁致富是完全不沾边。

没办法。

朱樉手里的钱都得精打细算的花,故而第一次开价不高,就等着对方还价。

但朱樉无论如何没想到的是。

当朱樉提出这个条件后,这些村民们动容了!

个个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有的村民甚至眼圈红了!

有的村民则是连连退缩摆手,坚决不要这个钱!

还有的村民直接给朱樉跪下!

朱樉懵了!

完全不明白为何如此,大出朱樉意料之外!

连忙让侍卫去把那些下跪的村民扶起来!

朱樉不解。

“咱们就是谈个拆迁条件,你们这是做什么?”

则见一名一直在朱樉手下做工的年长雇工,被侍卫扶了起来,满怀感动道:

“殿下!”

“您难道不知,这方山皆是官田,村里人只是租种的佃户。”

“这方山的地,其实都是您的!”

“您想拿回去,那是应该的!我们绝不敢多嘴半句!”

朱樉当然知道这事。

“本皇子补偿的不是地钱,是房子钱。”

“房子钱?”那年长雇工苦笑一声,“我们占了殿下您的地,白住了几十年!”

“您不找我们要钱,我们已是庆幸不已,哪里还敢让殿下您给钱!”

“况且就这几件破屋子,又哪里值四十两?”

“殿下您让我们在方山做工,已经救活了我们好些人命!已经有大恩于我们!”

“我们要是再要殿下您的钱,那我们还有良心吗?”

朱樉沉默了。

在他看来拆迁给钱是理所应当,天经地义的事。

就算给的少一点,一个人头只给五两,那也得给。

可是这些村民们却不这么认为。

从他们赤诚的眼神中可以看得出来,这些村民们是真觉得良心上过意不去!

他们觉得自己受到朱樉的照顾太多。

没给朱樉补地租钱,已经很不好意思。

若再要朱樉的补偿,那真的天理不容一般!

……

ps:新书快上架了,读者姥爷们应该知道很重要,作者就不多说啦!

喜欢这个故事的读者彦祖们,求数据!求数据!

Orz求鲜花!求打赏!求评价票!求月票!求催更票!求一切!!!

有数据,就拼死爆更!有数据,就拼死爆更!有数据,就拼死爆更!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