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初,朕拉下脸来,求勋贵百官给朝廷捐钱出粮,共赴国难,可这些人却哭着说他们比朕还要穷!”
“更可笑的是,咱还真就信了!”
朱由检神色悲痛,随后又面露杀机!
他恨不得立刻派人将这些个贪官,全抓起来宰了。
“此事牵连甚大,为今之计,也只能徐徐图之。”李幽开口劝道。
心里还是坚持刚才的计划。
“已先生所言,这些人该当如何处置?”
问话的是太子朱慈烺。
虽然他年纪尚幼,但也知道心忧国事。
“太子不要忘了,如今松山战役刚结束,朝廷上下人心动荡,资敌卖国者,只怕越来越多。”
“陛下身边又没有忠义之军,若逼得太紧,恐怕那些勋贵大臣会起兵谋反!”
李幽冷静提醒。
虽然从历史上来看,京畿并没有发生叛乱。
但他也不敢保证,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原因,产生蝴蝶效应,导致大明朝提前覆灭。
“先生可有良策?”朱由检心乱如麻。
“还是按照计划,低调行事,让王承恩提领东厂,整顿宫廷内部,全部换成自己人。”
“然后拿着账本,暗中核对百官,将那些没有出现在账本上的官员,酌情任用。”
李幽仔细想了想,便给出办法。
“好,王承恩接旨,朕现在就封你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总管,兼东厂提督,替朕扫除宫廷细作,监察百官,不得有失!”
朱由检立刻下旨。
“请陛下放心,奴婢已经知道了如今的形势,绝对不会再做傻事了。”
王公公立刻跪在地上,表示忠心。
朱由检点点头。
说起来,如今宫廷内的宦官之中,自己还能信任的,也只有王承恩了。
“父皇,先生此计甚妙!”
朱慈烺也高兴赞同。
“嗯,先生的确大才。”朱由检笑了笑,紧绷的神经也随之松懈。
随后,又想到一个问题。
“先生,东厂如今已经烂成这样,恐怕锦衣卫那边,也好不到哪里去吧?”
听到锦衣卫这三个字,李幽也惋惜起来。
后世总结大明王朝崩溃原因之一,就是崇祯皇帝没有用好锦衣卫这把利刃。
让其沦为摆设。
如果没记错的话,大明王朝最后一任指挥使,那个骆养性,在城破之日被俘。
后来建奴入主中原,他便率领大量锦衣卫向对方投降。
继续做新皇帝的走狗。
想到这里,李幽把知道的全部说了出来。
“骆养性,呵呵,又是一个软骨头!”
朱由检气极而笑,“天启年间这厮不过一百户,得朕赏识,连续提拔他至指挥使!”
“朕不求他能力出众,但天恩浩荡,他理应南下继续抗击建奴满清吧?”
说到这里,朱由检悲愤不已。
想当年宋庭覆灭之时,朝中多位重臣,携年幼皇帝赵昺坠崖而去。
现场官兵无不拗哭!
至少十万人随着他们的步伐,以身殉国。
可到了大明王朝这里,最后居然只有一位太监陪着。
“难道,这天下就没有甘愿以死报国的忠臣良将吗?”
朱由检心中悲痛,导致一时间气火攻心,站立不稳。
王承恩见此,急忙上去搀扶。
“当然有!”
“别的不说,锦衣卫二把手李若琏,也青史留名,他在李自成攻克城门之际,依然率领忠义之士坚守崇文门,明知大势已去却依旧宁死不降!”
“直到听闻大明皇帝上吊,悲痛之余,回家自缢殉国。”
说起忠义之士,李幽也肃然起敬!
“好,李若琏,朕记住他了。”
听到对方的事迹,朱由检脸色缓和一些。
精神也恢复过来。
“对了,后世人不是都惋惜朕没有用好锦衣卫这把好刀么?”
“先生既初来乍到,亦无官无职,所以朕恳请先生担任指挥使一职。”
“顺便让那个李若琏陪在先生左右,任由差遣。”
思索一番。
朱由检也想到一策,和李幽商量起来。
“呃,陛下放心,锦衣卫之中,对大明忠心者还有许多。”
“例如王国兴,王守林等等百户,京营禁卫里也有兵部侍郎王家彦,跳城门自缢,成德,兵部主事金铉等人埋头殉国。”
“尤其是成德,当听闻陛下吊死煤山后,持鸡酒叩拜完您的遗体,回家告知母妹噩耗,最终全家为大明自缢守节。”
“这些都是华夏最后有骨气之人,也是强汉盛唐,富宋之后,刚明的代表!”
李幽言之凿凿。
“刚明?”
“先生不是在安慰朕吧?”
听到这么多忠义之士的壮举,朱由检动容之余,也有些不自信。
“当然是真的,类似的忠烈还有许多!”
“最出名的莫属阎应元,他被后世称之为民族英雄,汉家之脊梁!”
见崇祯帝不信,李幽便朝他解释:“建奴南下,将李自成杀退,雄踞中原,各地有望风而降者,也有选择抗争到底的人。”
“建奴为尽早统一天下,便让多铎等亲王,率领汉满蒙八旗,百日攻克扬州,将城中黎民百姓屠戮殆尽,仅有十八户人家逃出生天。”
“事情发生后,九州一片哗然。”
“顺天府那边更是闻风丧胆,皇帝落荒而逃,王公勋贵开门投降,就此偏安一隅的弘光朝灭亡....”
“该死。”
听到这些,朱由检攥紧拳头。
没想到自己守国门而死,南方那群藩王勋贵,居然如此不堪!
真是丢尽老朱家的脸。
“不过,即便在这种形势下,江阴城也是不降!”
“典史阎应元号召全城百姓抗击建奴,足足坚持八十一天。”
李幽有些哽咽。
想到江阴城上至八十岁老娄,下至弱冠孩童尽忠国事,鼻尖不免微微一酸。
“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李幽不自觉吟作。
诗中尽显汉之哀伤,国家悲凉。
“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先生大才,朕闻此诗中,尽显我大明风骨。”
朱由检、太子等人钦佩不已。
忽时空错乱,所有人似乎看到江阴城黎民百姓,每个人眼中露出的决然。
“这不是我说的,是阎应元在城破时,题在城墙上的绝命诗。”
李幽没有居功,实话实说。
所有人陷入沉默。
朱由检想到自己曾经种种,亦愧对这些大明忠烈之士。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