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星夜赴京华,初见天子城

换源:

  晨曦微露,薄雾尚未散尽的陈家庄,今日却不复往日的宁静。

小小的茅屋院外,挤满了前来送行的村民。他们大多沉默着,只是用一种混杂着敬畏、感激与期盼的复杂眼神,注视着那个即将远行的年轻身影。

“渊儿……此去京城,山高路远,万事……万事须得小心啊!”

陈寿老泪纵横,紧紧攥着儿子的手,仿佛要将毕生的叮咛都塞进这短暂的相聚。他从怀里掏出一个打了好几个补丁的陈旧布包,里面是几块碎银子和一些铜板,硬要往陈渊手里塞。

“爹,这些您留着。”陈渊反手将布包推了回去,声音温和却不容置疑,“王大人那边已有了赏赐,儿子此行,吃穿用度皆有官府照应,您不必挂怀。”

他又转向一旁同样眼眶泛红的老村正:“村正爷爷,村里的事,尤其是水井和仙薯的种植,就有劳您多费心了。”

“公子放心!”老村正声音沙哑,却斩钉截铁,“我等便是拼了这条老命,也定会将公子交代的事情办好!只盼公子此去,能得圣上垂青,为我等乡民,再多谋些福祉!”

“陈公子保重!”

“我等恭送陈公子!”

村民们自发地躬下了身子。

这份淳朴的敬意,让陈渊心中微暖。他对着众人,深深一揖。

“诸位乡亲,保重。”

“陈公子,时辰不早了。”

不远处,传旨太监王振略显尖细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催促,打破了这略显伤感的氛围。他身后,十数名锦衣卫校尉跨坐马上,盔明甲亮,默然肃立,无形的威压弥漫开来。

陈渊最后看了一眼父亲和这片他初来乍到便已深深烙印下自己痕迹的土地,毅然转身,在王振的“陪同”下,登上了早已备好的一辆青呢小马车。

车轮滚滚,马蹄声声,一行人没有片刻耽搁,卷起一路烟尘,朝着应天府的方向,星夜兼程而去。

车厢内,陈渊闭目养神,实则心神早已沉入对当前局势的分析与对未来的规划。

王振坐在他对面,手中把玩着一串紫檀佛珠,看似闭目诵经,但陈渊能感觉到,那双藏在眼皮下的眸子,时不时会如毒蛇般,落在自己身上,带着审视与探究。

这深宫内苑出来的太监,果然没有一个是简单的角色。

数日的疾行,枯燥而又紧张。

驿站的规格,远非上元县可比。每到一处,无需通报,便有驿丞带着驿卒,恭恭敬敬地迎出,换马、备餐,一切都在无声而高效的秩序中进行。那些随行的锦衣卫,更是纪律严明,除了必要的警戒与通传,几乎不发一言,行动间自有一股铁血之气。

这种深入骨髓的等级森严与高效运转,让陈渊对大明帝国的统治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途中,王振偶尔也会与陈渊闲聊几句,多是些无关痛痒的京城风物、宫中趣闻。但言语之间,却总在不经意间,试探着陈渊的“仙缘”真伪,以及他对“仙人”的了解程度。

陈渊的回答,滴水不漏。

他将一切都归于“梦中仙授,偶得天机”,对“仙人”的描述,则是“超然物外,不履凡尘”,至于更具体的,便以“仙踪难觅,天机不可轻泄”为由,一概不知。

这种既承认“仙缘”,又不过分吹嘘,反而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王振听了,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愈发觉得这陈渊不简单。寻常少年,骤然得此天大机遇,又即将面圣,哪个不是诚惶诚恐,言语失据?偏生此子,镇定自若,应对得体,仿佛那所谓的“仙人”,真的就站在他身后一般。

这日,当车队翻过一道名为“朝天岭”的山梁时,王振忽然掀开车帘,指向前方。

“陈公子,前面,便是应天府了。”

陈渊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

地平线的尽头,一座巍峨雄城,如同一头匍匐的巨兽,横亘在天地之间。

即便隔着数十里,那高耸入云的城墙,那鳞次栉比的楼阁,那隐约可见的、象征着帝国心脏的宫阙轮廓,依旧带来一股令人窒息的压迫感与难以言喻的壮丽。

这,就是大明朝的都城,天下九州的中心——应天府!

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官道上的车马行人也渐渐多了起来。南来北往的客商,衣着光鲜的士子,神色匆匆的信使,操着各地口音的人流,汇聚成一股生生不息的洪流,涌向那座巨城。

车马缓缓驶入巍峨的正阳门,城门洞的阴影一闪而过,眼前豁然开朗。

耳畔,是鼎沸的人声,车轮的喧嚣,货郎的叫卖;眼前,是层层叠叠的飞檐斗拱,是摩肩接踵的繁华市井,是无数张带着鲜活气息的面孔。

一股与上元县截然不同的,属于帝国都城的磅礴气息,扑面而来。

陈渊深吸一口气,应天府的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权力的味道。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