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龙驾亲临观神器,田间对答论天下

换源:

  皇帝要亲临皇家农苑的消息,如同一道真正的圣旨,在短短一个时辰内,便传遍了相关的几个衙门,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地震。

光禄寺少卿周康,在听闻此事后,当场便吓得打翻了手中的茶碗,连称“风寒加重”,紧闭府门,连床都不敢起了。而户部郎中杨林、司农寺的李善、张正等人,则是激动得一夜未眠,天还未亮,便已领着农苑上下,将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恭敬地等候圣驾。

次日巳时,皇家农苑之外,戒备森严,气氛肃穆。

“圣驾到——!”

随着远处传来的一声悠长唱喏,只见一条由明黄伞盖、宫廷侍卫、锦衣卫校尉组成的浩荡长龙,缓缓出现在官道之上。道路两旁,早已闻讯赶来的百姓,无不跪伏于地,山呼万岁,连头都不敢抬。

杨林、李善、张正,以及站在最前方的陈渊,皆是整顿衣冠,神情肃穆地跪倒在地,恭迎圣驾。

然而,那顶象征着至高皇权的龙辇,还未至农苑正门,便已停下。

身着赭黄盘龙常服的朱元璋,竟是直接掀开车帘,在王振的搀扶下,大步流星地走了下来。

“都起来吧!”他的声音,带着一股久经沙场的爽利,不容置疑,“朕是来看庄稼的,不是来看你们磕头的!那些虚礼,都给咱免了!”

“谢陛下!”众人这才敢起身。

朱元璋的目光,根本没在杨林等人身上过多停留,而是直接越过他们,投向了那片生机盎然的百亩薯田。

只见那田地里,一片碧绿如海,薯苗长势喜人,粗壮的茎秆,肥厚的叶片,无一不彰显着蓬勃的生命力。

“嗯!长得是好!”朱元璋那张布满风霜的脸上,露出了由衷的赞许,“比咱宫里那些花匠们伺候的奇花异草,有精神多了!这才是咱大明江山,该有的颜色!”

他一边说,一边已是迈开大步,走到了田埂之上。

陈渊等人,连忙紧随其后。

“陛下,这便是那‘神工犁’的试制品。”陈渊指着早已备好在一旁空地上的曲辕犁,恭声介绍。

朱元璋的目光,瞬间被那造型奇特的犁具所吸引。他走上前,没有丝毫帝王的架子,竟是直接伸手,在那闪着乌光的犁壁上,仔细地摩挲着,又顺着那弯曲的犁辕,一路看到犁铧。

“好一个‘神工犁’……”他口中喃喃,眼中闪烁着一个农民对土地和工具最本能的、炙热的光芒,“陈渊,让咱看看,这东西,到底有多神!”

“是!”

早已准备好的一名羽林卫士,立刻上前,熟练地套上耕牛,扶犁而立。

“驾!”

一声吆喝,耕牛前行。

在朱元璋和所有随行官员的注视下,那神工犁入土,如快刀切豆腐般,顺滑无声。紧接着,乌黑的土垡被那奇特的犁壁轻松地翻向一侧,留下一道深邃而又疏松的犁沟。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扶犁的卫士脸上不见丝毫吃力之色,耕牛的步伐亦是轻松无比。

“好!好啊!”朱元璋看得是龙心大悦,连连拍手。

突然,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举动。

他竟是直接脱下了脚上的云龙御靴,赤着脚,走进了那片刚刚翻耕过的松软泥土之中!

“陛下!龙体为重,万万不可!”王振吓得魂飞魄散,连忙就要上前阻止。

“滚开!”朱元-璋眼睛一瞪,一股不容置疑的帝王霸气喷薄而出,“咱就是个泥腿子出身!踩踩自家的地,有什么金贵的?!”

他挥手斥退王振,走到那扶犁的卫士身旁,沉声道:“你,让开!让咱亲自试试!”

卫士哪敢不从,连忙诚惶诚恐地退到一旁。

于是,大明王朝开国之君,九五之尊的洪武大帝,就在这京郊的皇家农苑,在无数官员、侍卫、百姓的注视下,挽起袖子,双手稳稳地扶住了那架“神工犁”,口中发出一声中气十足的吆喝:

“驾!”

耕牛前行,神犁破土。

朱元璋的脸上,先是惊奇,随即转为狂喜!

太省力了!

这犁,简直不像是自己在推,倒像是它自己在往前走!那份轻松自如,那份得心应手,是他这个当过几十年农民的人,从未体验过的感觉!

他在田中,来回走了两趟,这才意犹未尽地停下,抚摸着那光滑的犁把,仰天发出一阵畅快至极的大笑!

“哈哈哈!好!好一个神工犁!比咱当年在皇觉寺种地时用的那破木头玩意儿,强了何止百倍!神器!此乃真正的神器啊!”

笑罢,他将目光转向一旁始终平静站立的陈渊,眼神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欣赏与……好奇。

他站在田间,指着这片土地,也指着整个大明江山,开始了对陈渊的第二次,也是更深入的一次考校。

“陈渊,这犁虽好,但若要推行天下,怕是不易。那些地方官吏,士绅豪强,未必肯花钱费力,更换祖宗传下的农具。此事,你有何看法?”

陈渊从容不迫地答道:“回陛下,推广之道,在于‘利’与‘势’。可先在各地军屯卫所中试行,军令如山,自无阻碍。待其增产增效之功大白于天下,再由官府牵头,设立官营工坊,统一制式,平价售卖。百姓见其利,无需强推,自会趋之若鹜。至于士绅豪强,亦是逐利之辈,有利可图,何愁其不从?”

“好一个‘利’与‘势’!”朱元-璋赞许地点头,又问,“你说这仙薯可为军粮,我大明九边,军需转运,耗费巨大如山。若真能量产,你以为该如何仓储转运,以实我边防?”

陈渊答曰:“回陛下,军粮之事,关键在于‘就地’二字。仙薯耐瘠,可尝试在九边军镇左近,择地屯垦。边军种,边军食,则可省去长途转运之巨耗!平日里深挖地窖储之,战时取出,或蒸或烤,或制成干粉,皆是良策。如此,不出三五年,大明北疆,可无粮草之忧!”

“好!好一个‘就地屯垦’!好一个‘英雄不问出身’!”

朱元-璋听完,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与爱才之心!

他看着眼前的少年,仿佛看到了一片崭新的,属于大明的未来!

他猛地一挥手,对着所有人,也对着陈渊,下达了一道足以震动整个朝堂的口谕!

“陈渊听旨!”

所有人,包括陈渊,齐刷刷地再次跪倒。

朱元-璋的声音,在农苑上空回荡,充满了帝王的决断与期望。

“朕看你,不像个只懂种地的!你这些想法,若只放在这百亩田里,实在是屈了你的才!”

“朕今日,便在这皇家农苑,设立一个‘农事改良总司’!其职,便总管这神工犁之监造,仙薯之推广,以及天下农事之革新!”

“司中官吏,由你自行向户部、司农寺、工部举荐!”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如电,直视陈渊。

“而你陈渊……便任这农事改良总司的第一任主事!官居从五品!不归六部管辖,直接对朕负责!”

“朕给你权!给你钱!也给你人!”

“咱倒要看看,你这颗从地里冒出来的‘仙薯’,到底能给咱大明,刨出个什么样的锦绣未来!!”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