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这个词也许并非首次出现,但作为学术的论点,还是第一次在大明面世!
身为大儒学识渊博的荀正,十份敏锐的从中嗅到了某种非比寻常的涵义!
眼看荀正情绪如此激动,众人纷纷面露不解之色。
“先生不必动怒,所谓知行合一,不过是虚妄之言而已.......”
欧阳伦误以为荀正是在生气,故意上前表现一下存在感。
“住口!!!”
“圣人即将出世,竖子安敢在此饶舌?”
只见荀正双目圆睁,涵养极好的他,罕见的勃然大怒,一下子骂得欧阳伦大脑宕机。
“圣人出世?”
“先生此话何意?”
“难道说圣人是指蓝威?别开玩笑了好不好.......”
国子监众人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知行合一.......”
朱雄英默念着这个听起来浅显易懂,又似乎暗藏着什么大道理。
“???”
隐藏在暗间里的锦衣卫,听得那叫一个懵逼。
心想这群读书人说的都是啥?啥?啥玩意?
就一个不明觉厉的“知行合一”怎么就跟圣人扯上关系了?
“咳咳~”
荀正似乎也察觉到自己的情绪有些失态了,松开了蓝威的肩膀,双手作揖摆出一副不耻下问的姿态。
“老朽不明其由。”
“还请蓝先生点拨!”
啊?
这是什么情况?
众人再度面面相觑。
荀正一个当世大儒,竟然把一个年轻小辈称呼“先生”?
“这老家伙,该不会是糊涂了吧?”
李祺暗自嘀咕道。
“点拨不敢当,在下也只是随口一说。”
蓝威抱拳换以一礼,然后开始了他的讲解:“知行合一,即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合一,无分前后.......”
这句话翻译翻译,就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这很好理解!
“荒谬!”
“怪论!”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此话在宋代程朱二圣已有定论,你一个黄口孺子,竟敢在此妖言惑众?”
方孝孺言辞犀利的抨击蓝威。
“所谓圣人之言,就一定正确吗?”
蓝威此话一出,更是引得全场一片哗然。
“你,你竟敢质疑圣人的话!”
“果然是粗鄙莽夫!”
黄子澄带头指责蓝威开喷。
“呵呵!”
“你笑什么?!”
“我笑诸位自诩熟读圣贤书,却连《论语》都没学好!”
蓝威冷嘲热讽道:“吾日三省吾身.......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就连孔圣人都会时常反省自己,主动承认自己的过错。”
“怎么?难道在你们眼中,程颐和朱熹比孔子还大??”
从后世角度来看,蓝威认为程朱理学禁锢人性,空谈大道理,而缺乏实际行动,不仅严重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还会阻碍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用魔法打败魔法!
用圣人打败圣人!
“这.......”
李祺等人瞬间哑口无言。
“哈哈!今日听蓝先生一言,老夫如醍醐灌顶!”
荀正阔达一笑。
“荀先生谬赞了,蓝某一介后生晚辈,称不得先生。”
蓝威一脸谦虚。
“无妨,达者为师!”
“蓝先生以弱冠之龄,悟道至理知行合一,当真天下奇才!”
荀正毫不吝啬的表示称赞。
还真不是吹,蓝威提出的“知行合一”理论,是出自王阳明的心学,被誉为华夏最后一位圣人!
这话虽然含有夸张的成分,但其思想哲学,在全世界上也是能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以蓝先生之言,这知行合一如何用于大明的选官制度?”
荀正问到了重点。
国子监众人也是聚精会神,目不转睛的看着蓝威。
前面的学术讨论,说白了就是打打嘴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别想说服谁!
但这大明的选官制度,可是与天下士子息息相关!
藏在暗间中的锦衣卫,立即打醒十二分精神,准备一字不漏记录下来。
“皇爷爷和父王,常常在选官制度上争论不休。”
“这可是一大难题呢.......”
朱雄英脸上不由得流露出了苦恼之色。
在选官制度的问题上。
太子朱标跟群臣态度一样,支持开科取士!
老朱则认为科举上来的士子,只会咬文嚼字,空谈大道理,根本处理不了实际的政务。
那么,眼前这个被大儒荀正,都称之为“先生”的蓝威,又能提出什么样的解决方案呢?
PS:跪求鲜花跪求收藏跪求评价!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