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朱桢的终极大招!高产粮食现世!(4更,求收藏,鲜花,评价票)

换源:

  “听说了吗,河南的灾情过去了,朝廷即将北伐。”

“当然听说了,据说原本只能二选一,要么北伐,要么赈灾,

可就这时,以前被人们称为废物的楚王殿下站了出来…扭转了局面。”

“是啊,楚王殿下不知不用什么手段,获得了很多很多银子,南下南洋买了大量的粮食,填补了国库的空虚。”

“……”

这一天,大明京城内外到处都在传朱桢的大名。

因为也是这一天,河南的灾情结束了。

而这最大的功臣便是楚王朱桢。

毕竟,若是没有朱桢出手,河南受灾的数十万百姓起码要饿死一半。

这不是夸大其词,而是事实如此。

历朝历代,因灾情饿死的百姓不再少数。

原因是什么?

不是朝廷不赈济,而是受灾太严重的话,朝廷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加上赈灾需要时间。

因此,每每发生灾情,基本上都要死很多人。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但这次河南灾情却是没死多少百姓。

原因嘛就是朱桢快速了在国内粮商手中买到了一批粮食去应急,后又快速南下南洋买粮回来彻底解决灾情。

这才让河南受灾的百姓没有被饿死太多。

更重要的是,大明北伐事宜也可继续。

有人可能会觉得,朝廷是否太过无情?

既然有发动战争的粮草,会没有赈灾的粮食?

其实不是这样的,

若是放任北元举兵南下劫掠大明北境,其中的损失将会更大,

毕竟,元军入境可不会心慈手软,只抢东西不杀人。

东西没了,只要人还在,那还好。

怕就怕,连北境的人都给你杀了,那大明即便再次收复了,也无法治理。

因此,综合考虑下,北境的安危比之河南受灾百姓相对紧要一些…

当然,这不是说河南受灾百姓不重要,朝廷也是拨了许多银钱去赈灾的…

不然也坚持不到朱桢出手。

言而总之总而言之,这场灾情总算是结束了。

大明的危局也不告而破。



慈宁宫中。

朱桢被朱元璋叫来一起干饭。

饭桌上,朱元璋端着碗,手中筷子快晃出残影了,一桌人根本抢不赢他。

他抢完,还示意众人吃啊。

马皇后、朱标、朱桢皆是无语。

但也习惯了,这就是朱元璋吃饭的常态,吃啥都要抢着吃。

见朱桢也吃了,朱元璋这才嘿嘿一笑:

“咋样,你母后做的家常菜味道不错吧?”

朱桢颔首:“确实不错,味道极佳。”

“呵呵!”马皇后温柔一笑,摸了摸朱桢脑袋,嘱咐道:

“好吃以后常来,母后常给你做。”

“多谢母后。”朱桢感谢。

马皇后笑着点点头。

倒是一旁的朱元璋不乐意了,嘀咕道:“你常来,岂不是要经常跟咱抢食吃?”

朱桢:“……”

“啊哈哈,开个玩笑,再说,就老六你这细胳膊细腿的,也抢不过咱啊。”

朱元璋哈哈大笑。

朱桢无语。

还是马皇后呵斥:“行了,一天就知道欺负老六。”

说着,还把好几个好吃的菜移到朱桢身前,示意朱桢快吃。

这下,朱桢高兴了。

而朱元璋却是脸都紫了。



饭后,依旧是御花园中。

朱元璋扶着腰带,不时拍了拍鼓鼓的肚皮,打了个饱嗝,一脸舒坦道:

“老六啊,这次河南灾情能这么快结束,都亏了你啊。”

一旁的朱标颔首:“老六居功至伟。”

朱桢却是摇头:“儿臣这办法却是有效,但还是治标不治本啊。”

“嗯?”朱元璋斜睨朱桢,发出疑惑之音。

朱标也看向朱桢:“老六你的意思是?

朱桢耸耸肩:“终归是现如今大明的粮食产量太低,做不到家家户户有余粮。”

“若是家家户户都有余粮的话,即便受灾了,也可以坚持很长时间。”

“如此以来,朝廷赈灾也可以更加从容宽裕一些。”

朱元璋与朱标对视一眼,眼中露出欣慰之色,老六真是长大了,居然能想得如此深远。

但想的是深远没用,想提高粮食产量不是想想就可以的。

就听朱元璋叹息道:“咱也深知提高粮食产量,让相同的劳作可以获得更多粮食的好处…可难,太难了。”

“咱曾命各地布政使司的官员研究,如何才能提高各地的粮食产量…但收效甚微。”

“甚至是适得其反,降低了粮食产量。”

说着,朱元璋也唏嘘摇头不已。

朱标也耸耸肩:“确实不容易。”

言罢,朱标忽然看向朱桢,眼神闪烁:“老六,你怎会突然说起这个?难道的、……”

朱元璋也陡然看向朱桢。

朱桢沉默片刻,随即点头:“不错,我有三种作物物可提高百姓的粮食产量…就是不知父皇与大哥愿不愿意试一试?”

轰隆!

朱元璋与朱标心神震动!

……

ps:新书起航,求收藏,鲜花,评价票!每日六更保底!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