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要在京中遴选才艺宫女的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立刻在京城之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那些王公贵胄,勋戚大臣之家,自然是不屑于将自家女儿送入宫中当宫女的。
但对于那些家境普通,或者略有薄产的官宦商贾之家来说,这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要知道,一旦女儿被选入宫中,哪怕只是当一个普通的宫女,若是能侥幸得到皇帝的青睐,那便是一步登天,整个家族都能跟着沾光。
更何况,这次遴选的,还是“才艺宫女”。
这说明,皇帝看重的,不仅仅是容貌,更是才华。
于是乎,京城之中,不少人家都动了心思。
那些原本就有些才艺的女子,更是被家人寄予厚望,开始精心打扮,勤练技艺,希望能在这场遴选中脱颖而出。
一时间,京城之中,琴声悠扬,歌声婉转,到处都弥漫着一股“文艺”的气息。
而与此同时,正如王承恩所预料的那样,朝堂之上,也是一片哗然。
那些以天下为己任,以匡扶社稷为天职的言官们,在听到这个消息之后,立刻嗅到了一股浓浓的“危机”气息。
在他们看来,皇帝此举,简直就是“玩物丧志”、“荒淫之兆”!
大明朝如今内忧外患,国事艰难,百姓困苦,皇帝不想着如何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反而要沉湎于声色犬马,遴选才艺宫女,这成何体统?
这简直就是要步前朝那些亡国之君的后尘啊!
于是乎,都察院的御史们,翰林院的学士们,以及六科的给事中们,纷纷摩拳擦掌,奋笔疾书,一篇篇慷慨激昂,痛心疾首的劝谏奏章,如同雪片一般,飞入了紫禁城。
这些奏章,无一例外,都是痛陈皇帝此举的种种弊端,恳请皇帝以国事为重,以社稷为念,撤回成命,不要让天下臣民失望。
有些言辞激烈的,甚至直接将皇帝比作了夏桀商纣,隋炀汉灵,说得是危言耸听,骇人听闻。
王承恩每日里,都要捧着一大堆这样的奏章,送到朱由检的面前。
朱由检看着那些写满了密密麻麻蝇头小楷,充斥着各种之乎者也,仁义道德的奏章,只觉得一个头两个大。
“这些家伙,还真是吃饱了撑的!”
他心中暗骂道,“朕选几个宫女解闷,碍着你们什么事了?管得也太宽了吧!”
他连看都懒得细看,直接对王承恩说道:“这些奏章,都给朕收起来,留中不发!”
所谓“留中不发”,就是皇帝将奏章扣在宫中,既不批示,也不发还给相关部门处理。
这是一种变相的无视和搁置。
王承恩闻言,心中暗自叹了口气。
他知道,这位主子,是铁了心要一意孤行了。
“陛下,”他还是忍不住,小心翼翼地劝了一句,“这些言官们,虽然言辞有些激烈,但也是出于一片忠心,为国为民着想。
陛下何不……”
“忠心?为国为民?”
朱由检冷笑一声,打断了他的话,“他们要是真的忠心,真的为国为民,就应该多想想,如何才能解决边患,如何才能赈济灾民,如何才能充盈国库!而不是整天盯着朕的后宫,对朕的私生活,指手画脚!”
他越说越气,仿佛自己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
“朕选几个宫女,怎么了?犯了哪条王法了?难道朕这个皇帝,连这点小小的乐趣,都不能有吗?”
他这番话说得理直气壮,仿佛自己才是受害者。
“朕告诉你们,朕偏不听他们的!他们越是反对,朕越是要办!否则,岂不是显得朕这个皇帝,太没面子了?也太‘勤政’了?”
他最后那句“太勤政了”,说得尤其意味深长。
王承恩听了,哪里还敢再多言,只能连连称是,将那些奏章,都收了起来,堆放在了乾清宫的角落里。
很快,乾清宫的角落里,便堆起了一座小山似的奏章。
这些奏章,都是弹劾皇帝遴选才艺宫女的。
但朱由检,却是一概不理,视而不见。
他依旧每日里听戏钓鱼,赏花品茗,过着他那悠闲自在的“摆烂”生活。
仿佛那些言官们的口诛笔伐,对他没有丝毫影响。
这让那些言官们,感到无比的愤怒和无奈。
他们觉得自己就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有力无处使。
这位新皇,简直是油盐不进,软硬不吃!
他们又能怎么办呢?总不能冲进宫里,去逼着皇帝撤回成命吧?那可是大逆不道之罪。
一时间,朝堂之上,因为此事,闹得是沸沸扬扬,人心惶惶。
而朱由检,却依旧我行我素,乐在其中。
他甚至觉得,这些言官们的反对,反而更坚定了他遴选才艺宫女的决心。
“哼,朕就是要让你们看看,朕这个皇帝,也不是好惹的!”
他在心中得意地想道,“朕就是要告诉你们,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轮不到你们来指手画脚!”
他这种心态,颇有些像叛逆期的少年,越是被人管束,就越是要反着来。
当然,他这么做,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他不想让自己显得太“勤政”。
在他看来,一个“勤政”的皇帝,是很容易被人利用,也很容易把自己累死的。
他可不想重蹈历史上崇祯皇帝的覆辙。
所以,他宁愿被人骂作“昏君”,也不愿意当一个“明君”。
因为,“昏君”往往能活得更久,更自在。
这才是他这个“摆烂皇帝”的终极追求。
朱由检躺在御花园的太液池边,一张宽大的竹制摇椅上,轻轻晃悠着。
旁边的小几上,放着一壶刚沏好的雨前龙井,和一碟精致的桂花糕。
不远处,几个新选入宫的才艺宫女,正拨弄着琴弦,吹奏着洞箫,演绎着一首悠扬婉转的小曲儿。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