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朱云透露未来,胡惟庸造反

换源:

  朱云之所以要来这应天府,本就是为的后续的事起事。

说实在的,当老朱家的官,朱云还真就没这个打算。

等待朱棣奉天靖难,他倒是有几分机会夺得天下。

但难度极大。

对于朱云来讲,获取人才,然后前往海外发展,或许更加合适。

将心学放出来,便是朱云获取人才的手段。

原本朱云是准备等上个几年再行动,但现在自家侄儿来了,倒是能剩下不小力气。

这侄儿瞧着有不小的势力,应该能为他后续成事,带来不小的帮助。

当然。

人能否能用,还需细细考察一番。

...

就在朱云暗自思量的时候,朱元璋耐不住性子道:“敢问叔父,这朝廷会有何等动荡?”

听见朱元璋的问询,李善长与二虎悄悄抹去额头上因朱云话语而惊出的冷汗,随后齐齐将目光落在朱云身上,等待其下文。

“边吃边说。”

朱云没有急着回答,反而是夹了块肉给朱元璋,“侄儿你尝尝,保管叫你没尝过!”

朱元璋此刻心急如焚,哪有心思顾着吃食。

但见朱云这意思,怕是他不吃的话,恐怕这位叔父也不会开口。

耐着性子尝上一口,朱元璋顿时便觉得美味无比,是往日从未见过的味道。

“好吃!这肉片嫩滑无比,味道却是香的很,是咱没尝过的味道。”朱元璋赞不绝口。

见朱元璋开吃,朱云当即朝李善长和二虎示意,“二位也别光看着,吃!我这里没那么多规矩。”

闻言,李善长与二虎哪敢不从,连忙开始动筷子。

本是心中有事,但这筷子一动,两人却停不下来了。

“这等好东西,往后可得多找叔父要点。”老农民朱元璋心底打定主意。

朱云这时方才慢悠悠开口,语气严肃,“接下来我要说的话,侄儿你们可千万别往外传。”

朱元璋点头如捣蒜,“侄儿绝不外传!”

随后又将眼神调转在李善长和二虎身上,保证道:

“叔父您放心,他们也都是咱身边的老伙计,值得信任,也绝不敢往外传。”

闻言。

朱云眼神在朱元璋等三人身上流转,心思也转动起来。

对于朱云来说,这突然上门的侄儿,肯定是自家亲戚无疑。

毕竟,这些人连那便宜老爹的胎记都能说出来。

但该有的试探,还是要有的。

一是试探这侄儿是否可用,二是试探这侄儿是否有能力。

秀才造反,一事无成。

想要成事,钱财、人才、武备都必不可少。

其他的东西,朱云都可以通过系统从现代搞过来。

唯独这人,是无法通过系统弄过来的。

系统早有明言,处于大明世界的人有机会跟随自己前往现代。

但现代的人,是决计不可能通过系统来到大明的。

因此,朱云想要成事,亲族就是最靠得住的一群人了。

......

见朱云沉默不语,朱元璋的心底渐渐有些失望。

看来自家这叔父,是说不出所以然来了。

“这叔父有学问,还懂得新奇事物,就是嘴上浮夸了些,咱往后可得好好劝劝。”

朱元璋心底暗叹,却是半点都不生气。

好不容易找到自家叔父,他不孝敬谁孝敬?

反正这大明江山都是老朱家的,只要叔父不要他屁股下的皇位,其余的东西,他老朱都可满足!

朱元璋念头一转,想到先前听过的学问,便想询问一番。

就在此时,朱云开口了,“如果我所料不差,当今丞相恐怕是时日无多了。”

“过不了两年,胡惟庸便会被老朱宰掉,然后老朱会借此机会,废掉这千年的丞相制度!”

“这胡惟庸一事,牵扯甚大!此人在朝中结党营私,行为日渐跋扈,必死无疑。”

“侄儿你最好是辞去朝中职位,蛰伏一番,否则恐遭殃祸。”

朱云不说则以,一说出来,便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朱元璋瞪大了眼睛看着朱云,眼神中充满了惊骇,心底却早就掀起了惊涛骇浪。

这怎么可能?

罢相一事,就连他朱元璋自身,都只是在心头想想。

别说是旁人了,就算是自家妹子,他也未曾透露过半句。

这叔父,是如何知道咱的想法的?

一旁李善长瞧见朱元璋的失态,便紧紧的将头颅低下,眉头狂跳,好似瞧见了什么大恐怖一般。

若是别的帝王罢相,或许是万不可能的。

但身为跟随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人,李善长很清楚,自家上位是绝对做的出来这件事情的!

至于二虎,此刻只顾着吃肉,半点不敢停歇。

只是吃进口的肉,二虎只觉苦涩无比,没有半分香甜。

真是要了老命了!

不过是陪着吃一顿饭而已,竟然听见如此秘密。

这岂是他二虎能听的事情?

二虎只觉前途暗淡,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

......

“侄儿,你一看就不是简单人,听见这么个消息,竟然还如此淡定自若?”朱云见朱元璋没反应,忍不住感叹。

“狗屁的镇定自若,咱这是被吓傻了!”

朱元璋心底咆哮。

“叔父,你莫不是在跟咱开玩笑?”朱元璋脸上挂着质疑,“那胡相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可能被罢相?更别说废除丞相制度了。”

“就算这胡惟庸结党营私,那也不过是换一个人当丞相,陛下怎么可能轻易罢相?”

“如此一来,那天底下的读书人,非得炸锅不可。”

朱元璋的质疑,在朱云的意料之中。

淡定喝了口酒,朱云方才开口:“若只是胡作非为,结党营私,陛下自然不可能轻易废除丞相制度。”

朱云一开口,现场三人眼光齐刷刷落在其身上。

紧接着,朱云继续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若是胡惟庸造反呢?”

“这不可能!”

说话的并不是朱元璋,而是李善长,“如今陛下何等圣明,大明兵锋锐利,那胡惟庸敢造反,就是自寻死路!”

李善长满头大汗,插言也是无奈之举。

他与那胡惟庸关系可算是亲近,自家那侄儿,更是胡惟庸的女婿。

若是这胡惟庸造反,他这韩国公恐怕也要受到牵连。

朱元璋不动声色的看了一眼李善长,随后按住心中骇然道:“是啊叔父,那胡惟庸莫不是自寻死路不成?”

“这可是应天府,叔父你这话,可千万不要对外人说了去,否则大祸临头。”

别说是李善长不信,就连朱元璋也不信这胡惟庸敢有这么大胆子。

胡惟庸的嚣张跋扈,确实是有他在有意放纵,但他怎么也不敢相信这胡惟庸敢造反。

如此一来,那胡惟庸岂不是把刀子往他手上递?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