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 大秦要举办科举

换源:

  当日,朱由检第一次跨越了时空之门,在扶苏的带领下来到了大秦。

明朝是白天,但大秦居然是凌晨也让朱由检啧啧称奇。

“崇祯老弟,你来得正好,朕造出了纸,你且来看看如何。”

而刚吃完早膳准备上早朝的嬴政,得知后高兴地带上了明显是刚制作好的十几斤白纸来见朱由检。

朱由检虽然也惊讶大秦能短短两三天把纸张造出来,尽管是给了他详细的造纸术,但也说明大秦的工匠水平确实高。

“嗯,质感比宣纸差了许多,平常用来书写也基本够了。”

朱由检端详着拿在手上的那一叠泛黄的纸张,中肯的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听你这么说,朕就放心了。哈哈,朕要先印一批关于秦律的书籍。大秦刚一统,朕想将秦律普及下去。大秦太缺人才了,不仅是高端的人才,也包括熟读秦律底层的官吏。”嬴政叹息道。

其实朱由检也能明白,在秦朝能被史书记载的文官,真没几个。

毕竟大秦读书识字的机会都是掌握在贵族手上,嬴政一统六国,六国的贵族几乎都不会给秦国效力。

大秦储备的人才跟不上扩张,那么点人才怎么能管理那么大的地方,或许也是二代灭亡的其中一个原因。

“就只有秦律?”朱由检颇为无语。

“朕手上的典籍是很多,特别是一统六国后,从六国搜集到各类孤本,即便是全部复印出来都并无难事。但一口吃不成胖子,朕也要考虑推行书同文政策,也或可借此让百家归心。”

让百家归心,那大秦也暂时不用再为人才不够担心了。

“当朕将大量印制的书籍传播出去,届时大部分人皆可读书识字,熟读秦律,朕相信大秦政权会日渐稳固。”嬴政道。

百家谁想出一本自己的书,流传千古,传承下去啊。现在印刷术的出现,让它成为了可能。

“既然嬴政老哥考虑妥当,那朕也不多废话了。”

朱由检笑了笑,继续道:“只是让平常老百姓识字而已,因大秦举荐制的缘故,担任官吏的机会,也几乎轮不到他们吧。”

举荐制的弊端很大,很多人都会有自己的私心从而任人唯亲。

所以直到大唐将科举制度发扬光大前,官吏的任命几乎都把持在世家手上,百姓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

“你们大明不也是举荐制吗。”嬴政愣了一下,出声问道。

他实在想不出除了举荐制,会有什么方式来筛选人才。

“并不是,自从九百年前的隋朝开创科举制后,华夏各朝都是用科举来筛选人才。”

“科举?”

朱由检嘿嘿一笑,将什么是科举简单的讲解给嬴政知晓。。

“竟有如此筛选人才的方法?”听完朱由检的话,嬴政被惊到了,构思巧妙,很好地将世家诸侯手上人才举荐的权利剥夺了。

“父皇,本来儿臣刚想跟你汇报呢,科举真的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创举之一。”扶苏也兴奋道。

本来扶苏以为大明所谓的科举,实施会很难。

或许会是一下子数百万人参考从而录用,那是何等大的工程,毕竟谁不想当官,很可能来参考的考生必是水平参齐不齐,从中挑出真正有才华的人太难了吧。

然而从自己老师那里了解详细才知晓,所谓的科举并非那么简单。

明朝考试分为四级,第一级是院试或童试,考试者统称为童生,这个“童”字是初级、而非幼儿的意思,所以七八十岁的童生也是有的。

这一级考试是在州县范围进行的,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秀才”,考试成绩有六等,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称号。

而考到一、二等的才有资格去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叫“录科”。

当上秀才已经有些特权了,如以免除一个人的徭役、见到县官可不下跪等等。

下一级的考试为乡试,这个所谓乡试不是指乡里的考试,而是更高一级,即省一级的统考。

乡试三年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里出题,而且有名额限制。

考试中过关的人就叫举人,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了,当然仅仅只是资格而已,如果恰巧需要官员的情况下正好有官员病逝,正好有机会从政。

第三级就是会试了,会试就是各省精英之间的比拼。随着考试级别的升高,就越来越严格了。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主要有策问、传胪、赐宴、谢恩、行释菜礼、立题名碑等。

在这场考试中,考生将面对帝国的统治者。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内容主要是策问。

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

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人,叫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实施以后再谈吧,现在先说说复印,既然纸张已经制作出来,明日朕要大量印制秦律。”嬴政道。

“不如加多一篇启蒙文吧,单单秦律也单调。”朱由检给出了提议。

“启蒙文?”

朱由检笑了笑,将千字文读了出来。

三字经其实也不错,但三字经的内容跟儒家贴切,嬴政怕是不会怎么喜欢。

而千字文不同,一千字的文章几乎没有相同的字,而且编成四字的成语朗朗上口,非常适合启蒙识字。

“不错,不错,不仅简单易懂,而且朗朗上口。”嬴政双眼一亮,要是大量印制,相信绝对很快会传遍大江南北。

“有如此简单易懂的文章,大秦百姓识字会容易多了。”扶苏也是激动不已。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