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 袁崇焕归来

换源:

  嬴政还是小看了科举制度的影响力。

短短几天不到,科举制度的推出便是轰动了整个大秦,即使是寻常百姓也都拿来当闲谈之资。

同时,儒家的四书五经竟也开始摆在咸阳城的藏书楼对外发售,再次吸引了所有人的注目。

因为字数较多,所以价格比秦律高一截,一本需15钱,但绝对物超所值!

除了儒家的精要,同时一本来自大明朝王阳明心学的传习录也是出现在大众的视线。

第一批刊印的儒家书籍被抢疯了,半天卖完了全部的书籍。

淳于越也各自买了一本,作为儒家的大儒,虽然四书五经都有收藏,但藏书楼发布的书籍可是用纸张编制而成。

不仅是字迹清晰工整,而且轻薄方便。

所以导致了许多儒家的儒生,都会买一套收藏。

“咦,竟是注释版?”回到家中,稍微拿出了论语开始翻看,淳于越惊讶不已。

虽然不是全文注释,只是在晦涩难懂的地方,但已经是大大降低解读的难度了。

怕启蒙不久的十岁孩童,可在家自己慢慢琢磨读懂吧。

最主要的是,他发现出版的四书五经被删减了一部分内容。

无伤大雅,可实在膈应人。圣人之言,岂能说删就删,怪不得淳于越看到藏书楼前好多的同袍怨声载道。

“罢了,如今我等儒家参加朝会的资格都没,出书权又掌握在陛下手上,生气有什么用,也只能无能狂怒。”淳于越苦笑了出来。

倒是王阳明著作的传习录,给了淳于越一个意外之喜。

尽管前段时间从太子扶苏口中得到了关于“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解释,但尚有许多地方不解。

书中的内容,解开了他所有的迷惑。如同炎炎夏日的一杯冰水,让人畅快淋漓!

对于阳明心学,淳于越也有了初步的领悟,愈是了解,愈是震撼。

“阳明先生真是大才,也不知有没有机会若是能聆听他的教诲。”

思索了一夜,淳于越终于决定去参加二十五天后的科举考试。

是为了自己的前程,为了所谓知行合一,自己所学有所作为。

…………

“宣兵部尚书袁崇焕觐见!”

得知袁崇焕回京后,第二天朱由检就将他召到金銮殿面圣。

很快,一个风尘仆仆的中年男子出现在朱由检面前,“臣参见陛下。”

“免礼。哈哈,爱卿回来的正是时候,有爱卿在,朕也能睡得安稳些。”

对于袁崇焕,朱由检也头疼,不知如何安排他为好。

主要是他在历史上争议太大了,有人说他是奸臣,大明朝灭亡的导火索,也有人说他是忠贞无双。

所以要是继续重用袁崇焕,必须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陛下言重了。”

朱由检的盛赞,也是让袁崇焕有几分惶恐。

“如今马上就要秋收,鞑子很可能会在今年秋收前大举南下,不知爱卿可有御敌之良策。”朱由检继续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臣在镇守辽东多年,多次与鞑子交战,明白鞑子不是那么可怕。但我军粮饷从未给足,装备也都十分寒酸。只要能给足粮饷装备,抗击鞑子不难。如果陛下给臣一个机会,臣有把握五年光复辽东。”

朱由检听完,颇有些无语。

他能有那么多钱才行啊,一年的粮饷大概需要两百万两白银以上。

前几任皇帝亏空了大明的底蕴,导致现在国库空虚,查抄魏忠贤获得了那笔钱,都不够填补士兵们的粮所欠的一年粮饷。

即使是国库能那么大的军备支出,到了士兵手上能有一半算不错了,其余的估计都会被上层官员给贪污完毕。

至于袁崇焕夸大的五年光复辽东,或许是想让自己再次得到重用的说辞。

历史上的袁崇焕,也是如此回应崇祯皇帝。

想了想,朱由检没打算让袁崇焕带兵对敌,只是给予了兵部尚书的职位。

如果继续按照历史来发展,袁崇焕第二年会杀掉毛文龙,使得辽东进一步动荡,那不是朱由检所希望发生的一幕。

“朕已有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的人选,你们觉得孙传庭如何?”明末的名将,朱由检记得住的只有孙承宗,孙传庭,秦良玉,李定国几个罢了。

“孙传庭?”诸多大臣都是一脸问号,完全没听过这个名字。

“孙传庭,是万历四十六年进士出身,与我是同一届的考生。”袁崇焕对于孙传庭,似乎有一点印象。

“可他一个没带过兵的文官,能担得起如此重任吗。”首辅钱象坤有些忧虑。

朱由检让吏部几个官员拿出卷宗,将孙传庭的履历调了出来,“孙传庭初授永城知县,不久调任商丘知县。他在徐鸿儒起义时防备有功,获得南京广东道御史王允成褒奖。同年入朝述职,授吏部验封司主事,不久升至稽勋司郎中,但因不满魏忠贤专政,告假回乡至今。”

“陛下,万万不可,他没调兵遣将的经验,以他的能力怕是不足以对抗鞑子。”听完孙传庭履历后,百官们都急了。

朱由检也知道无法说服百官,他改口道:“既是如此,那便调用孙承宗为主将,孙传庭为副将!此事已定,无须再议!”

朱由检让孙传庭跟在孙承宗身旁,想的是培养他。

孙承宗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想来对他会有莫大帮助。

而且孙承宗能力不输袁崇焕,也会比袁崇焕稳重,正是朱由检所需要的。

文武百官大多也大多认可孙承宗的能力,尤其袁崇焕,孙承宗可以说是他的恩师。

朝会上,只有两三人脸色难看,不愿看到孙承宗复出。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