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立成王为帝!【求鲜花】

换源:

  皇城,慈宁宫。

此刻,一群显赫的文武官员围绕着一辆富丽堂皇的马车,缓缓驶入宫廷的深处。

马车之内。

“殿下,殿下,是时候醒来了!”

“您若不即刻醒来,稍后如何向太后请安呢?”

两名宫女不停地轻拍成王朱祁钰的脸颊,见他长时间未醒,情急之下竟低声抽泣起来。

朱祁钰静静地躺在车榻之上,面色苍白,昏迷不醒,即便马车颠簸,他也未曾醒来。

一滴宫女的泪珠滴落在他唇边,随即,她惊奇地发现他的嘴唇微微动了动。

“殿下,殿下......”

宫女止住泪水,轻声呼唤,却未见回应,于是又凑近仔细观察。

蓦地,朱祁钰睁开了双眼!

“头好痛,这是哪里......等等,这位姑娘是......”

朱祁钰明明记得自己遭遇了一场惨烈的车祸,然而此刻却仍然活着?

是时空穿越?还是重生?

身体的真切感触,以及眼前那双含泪的大眼睛,都在告诉朱祁钰一个事实。

他不仅活着,还穿越了时空。

一瞬间,他的头脑像被针刺一样,一段段混乱的记忆如潮水般涌入。

朱祁钰很快意识到——此刻的他,已不再是那个日夜奋战的社畜。

而是大明王朝的朱祁钰!

未来将成为大明景泰皇帝!

“等等,似乎有些不对劲......”

朱祁钰并未沉浸在重生成皇帝的喜悦中,因为清醒后的他忽然觉得情况不妙。

首先,他尚未登上皇位;其次,如果他记忆无误,景泰这个年号仅持续了七年...

即便是短命皇帝他也认了,但原主并非因年老体弱而亡......

细想之下,这与一个人息息相关——

大明英宗皇帝朱祁镇,被后人戏称为“叫门天子”、“大名战神”。

此人在历史上的地位极差,即便是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也难以企及。

而今,他还有一个关键身份——朱祁钰同父异母的兄长。

朱祁钰为何仅在位七年?原因无他,因其兄朱祁镇复辟了。

说得好听是复辟,难听点就是政变!

念及此,重生的朱祁钰感到头疼不已。

“现在是何时来着,让我想想......正统十四年九月一日......”

他猛然意识到,此刻他的兄长,也就是当朝皇帝朱祁镇,已在一个月前被瓦剌人俘虏!

而朱祁钰目前以成王的身份监国。

他之所以拥有这一敏感身份,是因为大明朝廷深知瓦剌人可能很快会进攻北京城!

在这个紧要关头,必须有人扮演皇帝的角色,统领群臣,抵御外敌!

朱祁钰正是不二人选。

然而,即便以监国身份处理朝政,朱祁钰仍缺乏合法的权威性。

此外,身为穿越者,朱祁钰还清楚一件事——

最多一个月,瓦剌大军便会在朱祁镇的引领下直逼京城!

“糟糕!如果我猜得没错的话......”

他无暇欣赏身旁的宫女,掀开帘幕一看,左边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由一名小太监背着,见朱祁钰探头,老者朝他微笑致意:

“殿下,您有意称帝吗?”

这位老者便是内阁大学士杨溥,“三杨”之一,由朱祁钰的父亲朱瞻基亲自选定。

到了正统十四年,“三杨”仅剩杨溥一人,他虽已年逾古稀,仍为大明江山鞠躬尽瘁,其敬业精神令朱祁钰敬佩不已。

此刻朱祁钰确信,他的穿越正是时候,恰好是文武百官推举他为帝的日子。

他转头向右看去,一个熟悉的身影进入视线,此人约莫四十岁,行走时昂首挺胸,步伐坚定。

他面色凝重,目光坚定。此人正是临时兵部尚书于谦。

于谦注意到朱祁钰的目光,只淡淡地说了句:“殿下,您醒了?身体可好些了?”

却只字不提称帝之事。

但这也不能怪于谦,为了保密,拥立新帝之事仅有他与内阁几名成员知晓。

朱祁钰讪讪一笑,默不作声,心中暗想,若不是自己穿越而来,原主恐怕早已命丧马车之内。

但此事于谦及众文武官员并不知情,除了朱祁钰的生母胡太妃外,无人知晓原主已病入膏肓。

胡太妃是个极其聪慧的女子,当得知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虏的消息后,她便意识到自己的儿子离称帝不远了。

当然,朱祁钰的病情必须对外隐瞒,孙太后和百官绝不会允许一个病重的药罐子登基称帝......

朱祁钰叹了口气,思绪万千。

他心中暗想,既来之则安之,总不能空手而归吧?

想到大明历史上的坎坷命运,他身为华夏子孙,理应为其贡献一份力量。

于是,他开始与身旁的两位宫女谈笑风生......

然而,没等他得意多久,车队已抵达慈宁宫,即太后的寝宫。

“殿下,请下车,随我等面见太后,有要事相商。”

帘外传来于谦淡然的声音。

朱祁钰下车后,便见宫门外文武官员齐刷刷地跪成一片,于谦和杨溥二人跪在最前,异口同声地高呼:

“臣等恳请太后降旨,立成王为帝!”

二人高呼后,身后的百官大臣也随之山呼海啸:

“臣等恳请太后下旨,立成王为帝!”

这响亮而一致的口号,迅速传遍了整座皇宫。

土木堡一役中兵败被俘的噩耗传开,大明朝廷与民间皆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

五十万精锐明军,竟在一夜之间全军覆没,这无疑是大明朝历史上的奇耻大辱。皇帝被俘,众多随行高官包括国公、兵部尚书等皆战死沙场。

国家不可一日无首,此时朝廷重臣已齐聚宫门之外,焦急地商讨对策。

“因太子年幼,难以稳住大局,望太后以国家社稷为重,速下旨意,册封新的君主!”于谦挺身而出,高声呼吁。他深知,此刻的大明江山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朝廷内部因皇帝的缺失而人心惶惶,对外则因无君主而面临瓦剌的持续威胁,他们可能会以正统皇帝为筹码不断勒索。因此,迅速册立新君刻不容缓。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