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家伙到底想干什么?”
“你给老子说话,别装哑巴!”
朱棣看着不论自己怎么斥问,都在那里一脸深沉,拒绝回答的朱允熥。
征北大将军愤怒了,真的愤怒了。
他其实并不是怕花钱。
而是怕乱花钱。
钱不是这么个花法啊。
银子粮食这种东西……
又不是能凭空变出来的。
哪怕是再有钱,也要精打细算着花。
要将每一个铜板都用在刀刃上。
现在你是有钱。
可钱总有花完的一天。
现在不节省着点。
将来真正需要钱的时候就抓瞎了。
好吧……
小朱显然不知道自己侄子的实力。
对于拥有系统奖励的朱允熥来说。
只要能不断的极高生产力。
他的钱还真是多到了花不完。
当然了……
这些就没必要对朱棣解释什么了。
雄才大略的小朱虽然聪慧过人。
但时代的局限性摆在这里。
有些东西即便解释的再怎么清楚。
可没有实打实的案例摆在眼前。
他们还是无法理解。
“唉,你这小子还真的是油盐不进啊,等我写信告诉你皇爷爷,你看到时候他老人家怎么收拾你。”
面对始终沉默的朱允熥。
朱棣发现这家伙简直是一头死猪。
完美的运用了猪的战术。
遇到质问和危险时,就把屁股围依着墙壁,让人根本抓不着尾巴,而且尖牙利口,弄不好还会反咬一口。
终于无可奈何之下。
朱棣将话题转到了另一件事情上。
“兔崽子,这赈灾救民光有粮食也不行啊,再过两几个月就要入冬了。”
“到时候天寒地冻,没有房子的话,很多人都会撑不住这个冬天的。”
小朱心急如焚的说道。
这个问题他想了许久。
没有半点办法!
有三个原因。
第一朝廷发下来的银子太少,根本不足以成事。
第二时间太过于仓促了,两个三个月能干个啥?
第三对灾民的掌控力太差,无法有效进行组织!
“唉!”
朱允熥闻言重重叹息一声,抬起头露出愁闷的表情,终于开口了。
这个问题他其实早早就有考虑了。
目前大青砖和水泥,虽然已经开始烧制了,但当下产量远远不足。
先期的产能也会优先,用在建设更多的工厂,以大量扩充产能上。
今年是不用想了,
就算是有足够的砖头水泥,两个来月的时间也远远不够盖房子。
“这个我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朱允熥沉默片刻幽幽说道,这已经不是用钱能解决的事情了。
他又不是天上的大罗神仙,不可能大手一挥就变出了广厦千万间。
“唉,这可怎么办?”
朱棣愁坏了,因为这个已经好几天茶不思饭不想,整个人暴瘦。
“四叔勿忧,侄儿有应对之策。”
朱允熥确实是没有什么好办法。
但却有一般好的办法,来应对危机。
“哦?是何应对之策?”
朱棣闻言,原本焦灼的眼眸中,顿时燃烧起来了熊熊希冀的烈火。
“四叔跟我来!”
朱允熥拉着朱棣出门。
来到海津城北的一块小平地上。
发现在这里,有男女老少加起来四十余人在,挥洒着汗水不停忙碌。
这是大明皇家生产建设兵团海津分兵团,某生产队连同他们的家人。
齐心协力在盖房子。
当然,并不是正儿八经的房子。
而是木板房。
朱允熥早就开始考虑,怎么让无家可归的灾民,度过寒冬的事情。
在几天前,正式下令。
减少工人们每天工作的时间。
将原本的十小时,变成了九小时。
给他们留出一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然后工人们,再从自己休息和玩乐的时间中,挤出一个小时来。
以生产队为单位,在他们各自队长的带领下,下班后开始盖房子。
先将砍下来的树木,削砍成长度两米余,厚三厘米以上,宽30厘米的木板。
然后将木板深埋在地下50厘米,留出进出门和一个小窗户,然后用宋榫卯加铁钉牢牢固定,形成了十多平米的木板房。
如果单单只是如此的话,显然不足以抵挡住北方通天彻地的严寒。
在木板房的外层的十余厘米处,会再次固定木板,用一个更大的木板房将小木板房笼罩住。
形成双层木版房,在两层木板的中间还会大量填充树叶,植被甚至一定量的土壤,增加保温御寒的能力。
之后,再在木板房里面,用土砖盘上一个灶火和火炕。
有进行倒术运动时,砍下来的无数树枝,可以在做饭的同时,将灶火中的热气传递到火炕中。
在买上几床好被子,人睡在上面前半夜基本不会感觉到冷。
到时候一家子,男女老少挤在炕上。
安然度过这个冬天不在话下。
在这种灾难后的特殊情况下。
舒适度什么的就不要想了。
这种简易的木板房,说破天了它的保温效果也绝对比不上正经房子。
人住里面肯定还是要遭罪的。
但再遭罪也比在草原戈壁滩上,住在蒙古包里的游牧人群。
强多了不是嘛?
至少不会出现冻死人的情况。
而且这种房子也非常简单好搞。
一个生产队,包括他们各自的家人,平均四五十号号人,每天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用来构建木板房。
只需要两三天就能搞定一间。
只需要一个来月的时间,就能让整个生产队中所有家庭都住上房子。
带领百姓盖木板房,这种事看起来似乎并不难。
但其实并不简单。
材料什么的就不用说了,野外的树木多的很。
其中涉及到一个很关键的东西。
那就是对百姓的动员组织力。
这就是支部建在连队上好处了。
朱棣在亲眼见证在,看着一间木板房成功建立起来后,终于心中大定。
在海津待了三天后。
便狗不停蹄的杀回了北平。
发现北平的生产建设兵团,也开始带着老百姓,建设起了木板房。
顿时,心中的忧愁一扫而空。
连夜奋笔疾书,将灾区最近发生的一切写成了折子,送往应天。
着重表扬了朱允熥,在赈灾救民工作上的突出贡献,并在结尾时,小朱还夹带着个人喜好和情绪,隐晦的输出了一下。
折子快马加鞭。
很快送到了应天府老朱的手里。
PS:有人在看这本书嘛?单机的小作者慌了,如果有的话求各位大佬,给本书投个鲜花,评价,月票,或者在评论区讨论一下剧情,好慌……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