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立誓

换源:

  第52章立誓

朱允熥见众人满脸疑惑,便主动开口解释起来:“在大明境内实行低税率,确实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然而,这也会导致国家财政收入不足。”

他稍作停顿,目光扫过众人,接着说道:“海上贸易的发展可以填补这一短板。”

“更关键的是,商人在海上贸易中获利后,便会在各地开设工坊,如此一来,更多百姓能够从中受益。”

“尤其是沿海地区,这些年受禁海令的影响,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他们为了生计奔波,心中对朝廷的概念愈发淡薄。”

“长此以往,必将成为国家的隐患。”

朱允熥语气中满是忧虑。

他这番话,皆是肺腑之言。

自大明建立,倭寇便时常侵扰沿海,一直到嘉靖朝才稍有遏制。

这期间耗费的大量财力,若能节省下来,后来的局势或许会大不相同。

朱元璋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亮,可片刻之后,却轻轻叹了口气。

他内心满是后悔,没想到朱标的这个三儿子竟如此才华出众。

相比之下,如今的皇太孙朱允炆就显得有些逊色了。

但朱元璋心里明白,以如今的局势,他已无力重新布局。

随意废除储君,很可能引发大祸。

沉默许久,朱元璋开口问道:“倘若将来朝廷召你回京城,你打算如何应对?”

朱允熥沉思片刻,认真地回答:“以我的身份回到京城,无非两个结局。”

“要么被圈禁一生,要么被人罗织罪名陷害,性命不保。”

“孙儿想问问皇爷爷,希望孙儿怎么做?”

他目光坚定地直视朱元璋。

爷孙俩对视片刻,朱元璋端起茶杯,轻抿一口,淡淡地说:“我累了,想休息会儿。”

朱允熥行礼后,躬身退出房间。房间里,朱元璋久久不语,最后长叹一声。

他清楚,朱允熥所言皆是真心话,可事到如今,一切都来不及了。

一代雄主,也只能徒留叹息。

第二天清晨,朱元璋启程返回金陵。

朱允熥身着布衣,一路将他送到宝安县外。

官道上,朱元璋回头望着朱允熥,似乎有千言万语,最终只说道:

“记住你说的话,脚踏实地为大明做事,我也就放心了。”

“人生在世,难免受些委屈,心里要有数。”

“能做事的人,难免遭人嫉妒,我心里清楚。”

“只要你行事端正,就没辜负我对你的期望。”

朱允熥听出了朱元璋的殷切嘱咐,弯腰郑重行礼:“皇爷爷放心,孙儿所说句句发自肺腑。”

“今日孙儿在此立誓,自即日起,用心治理宝安县,为大明尽心尽力。”

“无论将来朝局如何变化,孙儿绝不辜负皇爷爷的期望。”

“若有违背,天打雷劈。”

这番誓言掷地有声,朱元璋脸上难得露出一丝笑容,轻轻点头:“好孩子啊!”

说罢,一挥手,转过头,车队缓缓前行。

朱允熥站在原地,直到车队消失不见,眼眶微微泛红。

他心中百感交集,既有对朱元璋这位帝王的敬佩与感慨,也有源自血脉深处的亲情。

他更明白,朱元璋此番亲自前来,一是为了大明江山,二是对后辈寄予厚望。

朱元璋回到金陵后,一道诏书迅速颁布:

封朱允熥为粤王,封地依旧是宝安县,并赐丹书铁券,让他永镇宝安,爵位世袭罔替。

消息传出,满朝震惊。

谁都没想到,朱元璋会在此时下达这样的旨意。

原本众人以为朱元璋对朱允熥总是百般挑剔,如今才明白什么叫“打是亲骂是爱”。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是一种补偿,毕竟朱允炆并非正室所生,从某种角度讲,朱允熥才更有资格成为皇太孙。

但其中内情究竟如何,无人知晓。

这道旨意让朱允炆大为震动,他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脸上满是疑惑:

“皇爷爷前段时间去宝安县,回来就下了这道旨意,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黄子澄皱着眉头思索许久,才开口道:“殿下,此时宜静不宜动。”

“陛下回来后,身体大不如前,殿下此时应多在床前侍奉,其他事情不必过多忧虑。”

“如今名分已定,殿下的地位无人能撼动。”

朱允炆却摇摇头,轻叹道:“我担心三弟得了如此封赏,日后会有不该有的想法。”

“中山王在朝中影响力极大,虽说蓝玉案后不少勋贵丧命,但他们在朝中的势力依旧盘根错节,不得不防。”

很明显,朱允炆在为将来担忧,他已隐隐感觉到朱元璋对朱允熥的青睐,心中充满危机感。

黄子澄略一思忖,心中有了主意:“殿下可写信去宝安县问候,就以对市舶司之事有诸多疑惑为由。”

“如此既能拉近关系,又能试探宝安王的想法。”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